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下图为我国某地形区内甲、乙两监测点地温包络线分布图(地温包络线由各深度的最冷月平...

下图为我国某地形区内甲、乙两监测点地温包络线分布图(地温包络线由各深度的最冷月平均温度线与最热月平均温度线组成,形状犹如向上的“喇叭”),地温季节变化波动为零的深度被称为地温年变化深度(记作ZAA),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地形区可能为

A. 华北平原    B. 东北平原    C. 青藏高原    D. 四川盐地

2.推测乙监测点地表景观可能为

A. 沼泽草甸    B. 森林    C. 草原    D. 荒漠

【答案】

3.C

4.A

【解析】

5.读图分析可知,该地无论在最热月,还是在最冷月,该地在一定的深度低温都会达到0℃或以下,说明该地地下存在多年的冻土层,因此说明该地温度较地,或者纬度较高,或者海拔较高,排除AD;由图分析可知,该地地温最高温时,地表温度也在5℃以下,说明该地夏季凉爽,东北平原夏季温度较高,不符合题意,因此B排除,青藏高原,由于海拔较高,夏季气温较低,符合题意,故答案选C项。

6.根据乙监测点的地温包络线可知该地的地温全年低于0℃,年较差较小,最有可能发育的地表景观是沼泽草甸。正确答案是A。

型】选择题组
束】
38

2007年1月中旬以来,武汉市雨雪天气持续不断,但一直是下雪不见雪。1月16日凌晨,武汉城区下起该年第一场大雪,从凌晨2时左右至7时,持续的大雪使城区主要道路铺上了厚厚的积雪。残雪还未融化,浓雾又起。17日,江城遭遇了入冬以来较罕见的一场浓雾。读下图及有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一:空气中水汽凝结变成很多小水滴,悬浮在近地面的空气层里,称为雾。出现在晴朗、微风、近地面水汽比较充沛且比较稳定或有逆温存在的夜间和清晨,由辐射冷却形成,叫辐射雾;暖而湿的空气作水平运动,经过寒冷的地面或水面,逐渐冷却而形成的雾叫平流雾。

资料二:武汉市2007年1月6日~20日气象数据变化图

  (1)武汉市6日~20日中,气温日较差最大的是         日,最小的        

  (2)武汉市哪几日雨雪较大?         ,判断理由是:        

  (3)简析武汉市“下雪不见雪”的原因。        

  (4)大雪聋后出现的浓雾,从成因看,属于         雾,它形成的主要原因为:        

                                                                      

 

(1) 11 18 (2) 11、16、20 气压低,空气抬升的幅度最大。 (3) 日平均气温在0℃以上,没有达到能使水以液态形式存在的冰点。 (4) 辐射雾 ①降雪后,日平均气温在0℃以上,雪融化快,空气中水汽含量大;②17日气压较高,空气对流较弱,大量的水汽便凝结形成了雾。 【解析】(1)武汉市气温日较差最大和最小值出现日期可从图中直接读取。 (2)降水与空气的上升运动息息相关。由图可知,11、16、20这三天的气压低,空气抬升的幅度最大,则推测这几日雨雪较大。 (3)武汉市“下雪不见雪”是指所下的雪被融化了,由图可知,下雪日期内,武汉的日平均气温在0℃以上,没有达到能使水以液态形式存在的冰点。 (4)大雪后的浓雾属于辐射雾,该雾形成于降雪后且日平均气温在0℃以上,由于雪融化快,空气中水汽含量大;同时还需要有相对的静风条件。由图可知,雪后不仅气温在冰点以上且17日气压高空气对流较弱,大量的水汽便凝结形成了雾。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风力大小的主要直接因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而水平气压梯度力是由地表热量分布不均造成,下图为昆士兰州(位于澳大利亚大陆的东北部)太平洋沿岸某气象观测站在3月中某两天测定的风力大小统计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关于该气象站M、N两日的判断,合理的是

A. M日正午气温相比更低    B. N日正午气温相比更高

C. N日次日为风和日丽    D. M日次日可能灰晴朗天

2.乙时刻大约是

A. 8:00    B. 14:00    C. 18:00    D. 23:00

3.N曲线丁时刻该地风向最可能为

A. 东南风    B. 西南风    C. 西北风    D. 东北风

【答案】

4.D

5.B

6.B

【解析】

7.图中N曲线丁时刻风力接近10级,不可能是海陆风,由材料可知此时南半球低纬度太平洋沿岸气象站在3月,最可能是台风,次日受台风影响,不可能风和日丽;M曲线表示的海陆风,午后2点陆地气温最高,海洋和陆地温差最大,风力最大,乙时该为14点,M曲线乙时该风力比N大,说明M日正午气温较N日气温高;M夜间风力也较大,夜间气温较低,大气逆辐射作用弱,次日可能为晴天,D正确。

8.图中N曲线丁时刻风力接近10级,不可能是海陆风,由材料可知此时南半球低纬度太平洋沿岸气象站在3月,最可能是台风;M曲线表示的海陆风,午后2点陆地气温最高,海洋和陆地温差最大,风力最大,乙时该为14点,B正确。

9.图中N曲线丁时刻风力接近10级,不可能是海陆风,由材料可知此时南半球低纬度太平洋沿岸气象站在3月,最可能是台风,此时台风并没过境,该地位于台风的西侧,最可能是西南风,B正确。

型】选择题组
束】
37

下图为我国某地形区内甲、乙两监测点地温包络线分布图(地温包络线由各深度的最冷月平均温度线与最热月平均温度线组成,形状犹如向上的“喇叭”),地温季节变化波动为零的深度被称为地温年变化深度(记作ZAA),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该地形区可能为

A. 华北平原    B. 东北平原    C. 青藏高原    D. 四川盐地

11.推测乙监测点地表景观可能为

A. 沼泽草甸    B. 森林    C. 草原    D. 荒漠

 

查看答案

下图所示区域位于我国东部,受天气影响,图中东阳河河水时清时黄,当该河流量偏大、流水色泛黄时,图中所示区域可观测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独特景象。某中学地理野外实践社团,通过研究卫星云图发现9月23日傍晚是观测上述独特景象的最佳时机。社团成员9月23日来到图示区域开展研学活动,并选择好观测点进行观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社团有四名成员分别位于甲、乙、丙、丁四处,受地形影响,在观测点只能看到其中一处的成员,该处是

A.     B.     C.     D.

2.卫星云图显示9月23日傍晚,图示区域经历

A. 冷锋过境前天气B.冷锋过境后天气C.低压过境时天气D.高压过境时天气

3.在图中观测点观测到“白日依山尽”时,落日位于图中

A.     B.     C.     D.

【答案】

4.C

5.B

6.D

【解析】

7.该社团有四名成员分别位于甲、乙、丙、丁四处,受地形影响,在观测点只能看到其中一处的成员,该处是丙,在观测点所在山谷对面,没有地形阻挡,C对。甲与观测点间有山脊阻挡,A错。乙与观测点间有一凸坡阻挡,B错。丁与观测点位于同一等高线上,等高线弯曲,表示有突出部分山体阻挡,D错。

8.图示中没有卫星云图,9月23日是秋分,根据纬度,该地位于北方,当该河流量偏大、流水色泛黄时,傍晚可观测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独特景象。即在雨后天晴时,更易观测到材料中景观。图示区域经历的天气系统应是冷锋过境后天气,河流水量大,天气晴朗,B对。冷锋过境前天气晴,河流水量少,看不到日落观景,A错。低压过境时天气阴雨,多云,看不到日落景观,C错。高压过境时天气晴天,河流水量小,D错。

9.9月23日是秋分,在平原地区或海面上,日落正西方向。在图中观测点观测到“白日依山尽”时,受山脉阻挡,落日不能到达图中正西方向,位于西南方向④点,D对。A、B、C错。

点睛:根据等高线判断,丙在观测点所在山谷对面,没有地形阻挡,可以看到。山脊、凸坡、山体形态,都会阻挡视线。当该河流量偏大、流水色泛黄时,傍晚可观测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独特景象。即在雨后天晴时,更易观测到材料中景观。秋分日在平原地区或海面上,日落正西方向。

型】选择题组
束】
36

风力大小的主要直接因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而水平气压梯度力是由地表热量分布不均造成,下图为昆士兰州(位于澳大利亚大陆的东北部)太平洋沿岸某气象观测站在3月中某两天测定的风力大小统计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0.关于该气象站M、N两日的判断,合理的是

A. M日正午气温相比更低    B. N日正午气温相比更高

C. N日次日为风和日丽    D. M日次日可能灰晴朗天

11.乙时刻大约是

A. 8:00    B. 14:00    C. 18:00    D. 23:00

12.N曲线丁时刻该地风向最可能为

A. 东南风    B. 西南风    C. 西北风    D. 东北风

 

查看答案

下图示意某沿海地区海陆风形成的热力环流剖面图,右图地区近地面与600米高空垂直气压差的分布状况,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2.有关气压分布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 ①地气压低于②地    B. ③地气压高于④地

C. 近地面同一等压面的分布高度①地比②地低    D. 高空同一等压面的分布高度④地比③地更高

3.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的风向为东南风    B. b为上升气流

C. c的风向为西南风    D. d为上升气流

5.6.若该图表示白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是陆地,乙是海洋    B. 甲乙都是陆地

C. 甲是海洋,乙是陆地    D. 甲乙都是海洋

【答案】

7.8.B

9.10.D

11.12.C

【解析】

13.14.据图可知,①地气压高于②地,故A项正确;③地气压高于④地,故B项错误;近地面同一等压面的分布高度①地比②地高,故C项错误;高空同一等压面的分布高度④地比③地低,故D项错误。

15.16.甲地的温度低于乙地,故A项错误;b为下沉气流,故B项错误;甲地的日较差较大,故C项错误;d为上升气流,故D项正确。

17.18.据图中信息可知,甲地气压较高,乙地气压较低,故甲是海洋,乙是陆地,故A、B、D项错误;C项正确。

型】单选题
束】
35

下图所示区域位于我国东部,受天气影响,图中东阳河河水时清时黄,当该河流量偏大、流水色泛黄时,图中所示区域可观测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独特景象。某中学地理野外实践社团,通过研究卫星云图发现9月23日傍晚是观测上述独特景象的最佳时机。社团成员9月23日来到图示区域开展研学活动,并选择好观测点进行观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该社团有四名成员分别位于甲、乙、丙、丁四处,受地形影响,在观测点只能看到其中一处的成员,该处是

A.     B.     C.     D.

20.卫星云图显示9月23日傍晚,图示区域经历

A. 冷锋过境前天气B.冷锋过境后天气C.低压过境时天气D.高压过境时天气

21.在图中观测点观测到“白日依山尽”时,落日位于图中

A.     B.     C.     D.

 

查看答案

“百度知道”中有一个问题——“中国哪里单片雪花最大?”有人在“百度知道”中给出的最佳答案是“黑龙江的漠河,因为那里最北、最冷,所以产生的雪花也就最大”。下图为雪花形态、温度与湿度的关系坐标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2.据图可知

①气温越低,单片雪花越大②空气中水汽饱和度越高,单片雪花越大③气温越接近-15℃,单片雪花越大④空气中水汽含量越低,单片雪花越大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3.4.推测我国的下列地区中,1月份单片雪花最大的是

A. 黑龙江的牡丹江    B. 河南的郑州

C. 内蒙古的呼和浩特    D. 河北的张家口

【答案】

5.6.C

7.8.A

【解析】

9.10.据图可知,水汽含量越大,空气中水汽饱和度越高,单片雪花越大,同时气温越接近-15℃,单片雪花越大②③正确。故选C。

11.12.据上题的分析可知,,空气中水汽饱和度越高,气温越接近-15℃,单片雪花越大。虽然均为我国北方的城市,但河南的郑州气温不会降低到接近-15℃,B排除;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和河北的张家口水汽含量小,水汽饱和度低,CD排除;黑龙江的牡丹江水汽含量大,空气中水汽饱和度高,且气温会低于-15℃,因此1月份单片雪花最大。故选A。

型】选择题组
束】
33

读某地两日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日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该地1月盛行偏北风,6月盛行偏南风,据图分析该地可能位于

A. 华北平原    B. 印度半岛    C. 地中海沿岸    D. 珠江三角洲

14.关于该地6月9日天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降水多少与气温高低呈正相关

B. 该日降水不可能是对流雨

C. 该日8:00左右地面辐射最强

D. 12~13时气温降低是因为云层增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

 

查看答案

我国华北某地西北靠山,东南面海。下图示意该地15日11时~16日11时近地面气温和相对湿度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据图推断,该地近地面空气中水汽量最多的时刻是( )

A. 15日14时    B. 15日23时    C. 16日0时    D. 16日11时

2.该地15日23时~16日0时受阵风影响。该阵风的风向与性质是( )

A. 西北风;暖湿    B. 西北风;暖干    C. 东南风;暖湿    D. 东南风;暖干

【答案】

3.A

4.B

【解析】

5.空气中的水汽含量与气温有关,气温越高,饱和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越多。据图推断,该地气温最高时间是15日14时,是近地面空气中水汽量最多的时刻,A对。其它时间气温较低,空气中饱和水汽含量较少,B、C、D错。

6.该地15日23时-16日0时是夜晚时段,陆地降温快,气温低,气压高。海洋降温慢,气温较高,气压低。水平方向上风由高压吹向低压区。该阵风的风向是西北风,C、D错。风由陆地吹向海洋,是暖干。B对,A、C、D错。

型】选择题组
束】
31

近地面大气中水汽充足,气温较低时,大气中的水汽容易饱和凝结形成小水滴悬浮在空气中,使地面水平能见度降低,这种天气现象就是雾。2017年12月13日到14日南京市出现一次特殊的双层浓雾天气现象。下图为此次浓雾出现前后不同高度气温随时间的变化(斜线柱表示2点前后雾的高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图示时间内,地面最低气温约为

A. -0.5℃    B. 0.5℃    C. 4.5℃    D. 5.5℃

8.据图推测,上层雾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 地面气流上升,水汽冷却凝结而成    B. 大气逆辐射强,水汽冷却凝结

C. 弱冷空气侵入,水汽冷却凝结而成    D. 地面辐射冷却带动上层大气降温

9.两点钟后,上层雾和下层雾的变化应是

A. 上层雾上升,下层雾浓度变小    B. 上层雾下沉,下层雾浓度增大

C. 上层雾上升,下层雾浓度增大    D. 上层雾下沉,下层雾浓度变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