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政治试题 >

2017年12月4日是第四个国家宪法日,也是第十七个全国法制宣传日。为积极贯彻实...

2017年12月4日是第四个国家宪法日,也是第十七个全国法制宣传日。为积极贯彻实施“12·4”国家宪法日和法制宣传日活动,某校八年级(1)班的同学们分成小组走出校门,开展了一次社会实践活动。请你和他们一起行动吧!

第一组来到当地人民检察院,看到这里正在举行新任命的检察院工作人员向宪法宣誓仪式。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努力奋斗!”

(1)新任命的人民检察院工作人员要向宪法宣誓,这是为什么?

第二组来到当地人民政府,他们以小记者的身份采访了分管教育的副县长。副县长对同学们说:“今年以来,我县坚持‘民生至上、教育为先’的理念和‘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注重内涵、办出特色、全面提高、协调发展’的原则,突出多措并举,全面巩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工作成果,不断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2)请从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角度谈谈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必要性。

第三组来到当地的人民法院,旁听了一起因琐事引起的故意伤人案的审理过程。同学们亲身体验了法庭开庭的整个流程,接受了一场“零距离”的法制警示教育,感受到了法律的尊严和权威。

(3)旁听这起故意伤人案的审理过程给予我们哪些启示?

 

(1)①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②国家权力必须在宪法和法律限定的范围内行使。③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崇尚宪法的权威,维护宪法的尊严。④有利于强化国家公职人员的宪法意识,让他们珍惜宪法赋予的权力,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⑤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自觉遵守宪法,严格依照宪法办事。⑥有利于培养被任命者对法律的敬畏,强化被任命者对自己的约束。等等。 (2)①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我国尊重和保障人权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我国宪法对各级国家机关的要求。②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我国宪法的重要规定。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③受教育权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有利于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进而实现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 (3)①宪法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我们要增强宪法意识,热爱宪法,捍卫宪法。②我们不仅要了解我国宪法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还要在理解我国宪法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着重领会宪法原则和精神。③我们要理解并认同宪法的价值,增强对宪法的信服和尊崇,自觉接受宪法的指引与要求,让宪法真正铭刻于心,让宪法精神在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④我们要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规定,学会运用宪法精神来分析和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坚决维护宪法的权威,自觉抵制各种妨碍宪法实施、损害宪法尊严的行为。 【解析】(1)此问旨在考查学生对设立宪法宣誓制度的原因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材料中要求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进行宪法宣誓,体现了宪法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最高行为准则、促进依法行政的实施等,角度多元化,言之有理即可。(2)此问旨在考查学生对保障和尊重人权对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性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结合材料和所学,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内容、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建设法治国的要求、受教育权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有利于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进而实现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等方面回答,言之有理即可。(3)此问旨在考查学生对怎样弘扬宪法精神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结合材料和所学,从宪法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了解宪法的内容和性质、遵守宪法、维护宪法的权威和尊严、同违宪行为作斗争等方面回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题文)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十四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不得有危害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第一条规定:“为了维护国歌的尊严,规范国歌的奏唱、播放和使用,增强公民的国家观念,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第十五条规定:“在公共场合,故意篡改国歌歌词、曲谱,以歪曲、贬损方式奏唱国歌,或者以其他方式侮辱国歌的,由公安机关处以警告或者十五日以下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材料二:根据宪法规定,提议宪法修改的有两个主体,全国人大常委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宪法第六十四条规定: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宪法之外,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的法律和其他议案,则以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

(1)材料一说明宪法与普通法律有什么不同

(2)材料二说明宪法具有什么显著特征?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

(3)综合两则材料及两个问题的回答,你得出了哪些重要结论?

 

查看答案

(解读十九大)

材料一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完善失业、工伤保险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度;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残疾康复服务。

材料二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二〇二〇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材料体现了我国的宪法的什么原则?它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查看答案

2017年3月9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黑龙江代表团开放日活动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同时,与人民大会堂相距不远的国家博物馆内,观展者如云。《复兴之路》基本陈列前,一个红色的箱子静静躺在展柜中,吸引着人们的注意。这是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使用的投票箱。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1200多名全国人大代表进行表决,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全国人民热烈欢呼拥护。游行队伍抬着巨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模型进入天安门广场时,全场立刻欢腾起来……”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胡兆森老人清晰地记得,模型徐徐打开后,出现八个大字——“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岁月如歌,初心不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参与,使广大人民群众反映意愿的制度更加健全、形式更加多样、渠道更加通畅,国家治理和社会生活因此不断显现新气象、绽放新活力。

(1)国家的一切权力为什么要属于人民”?

(2)根据所学知识在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如何实现的?

 

查看答案

(题文)观察漫画,回答下列问题。

(1)漫画的寓意是什么?

(2)请你为进一步完善“制度”,减少“越位”现象发生提两条合理化的建议。

 

查看答案

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职要问责,违法要追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这句话告诉我们

①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预防权力的腐败 

②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可以防止权力滥用,杜绝腐败现象的发生  

③规范权力的运行对民主政治建设没有任何意义 

④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必须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的建设

A. ①④ B. ①② C. ②③ D. 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