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政治试题 >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向十九大作报告时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向十九大作报告时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我们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社田湖草系统治理,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立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阅读上述材料,运用相关知识,思考下列问题。

(1)为什么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2)如何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3)为响应政府号召,作为一名中学生,具体做法?

 

(1)①当前我国环境形势不容乐观,各类环境污染事件已成为民心之惠、民心之痛;②环境恶化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③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④人类关爱和保护环境就是走向重生,漠视和破坏环境就是走向自我毁灭。 (2)①国家: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强资源和环境法规、资源和环境知识宣传,提高全体人民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意识。②政府: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③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 (3)尽量不使用一次性物品;注意节水节电、节约纸张;出门尽量乘坐公交车、骑共享单车或步行;垃圾分类处理;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尽量不燃放烟花爆竹;外出吃饭适量点餐,剩余饭菜打包带回;等等。 【解析】 本题考查生态环境相关知识。人类应该珍惜大自然,尊重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人类应该保护大自然,做大自然的朋友。人类应该采取积极措施,预防并减少对大自然的破坏,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系统,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已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我们要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青少年要以实际行动为保护环境做贡献。 (1)此问考查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因。可从大自然与人类的关系、我国现阶段环境国情、环境问题的危害等角度组织答案。 (2)此问考查怎么保护环境。依据基础知识,从政府、企业和公民三个角度阐述如何实现绿色发展,政府要宣传环保知识,依法追究破坏环境和资源的行为;企业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公民要自觉履行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义务,积极参加环保活动。据此作答。 (3)此问考查保护环境具体方法。据教材知识,从低碳生活角度、节约角度做到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新媒体的低成本让很多普通人迈开脚步,参与到慈善中来。最近,在网络上,不少人从为患白血病的小朋友罗某转发、打赏,到质疑其父有能力自救、此事为营销行为,一天之内,公众情绪坐了次过山车。这次事件酿成了一次不大不小的信任危机。后经商议:微信平台在三天内将总计2626919.78元的微信用户赠予款原路退回至用户零钱包。

围绕上述材料,两位同学分别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请你辨析:

 

查看答案

闫肃是我国著名剧作家、词作家。做人随和的他作文作词却相当“严肃”,为创作歌剧《江姐》和京剧《红岩》,他三下江南,两度入川,在渣滓洞监狱里体验生活。从艺65年,他给世人留下1000多部(首)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精品佳作,鼓舞和激励了一代代中国人。上述事迹体现了闫肃(      )

A. 信仰坚定、服务人民的赤子情怀

B. 弘扬正气、崇德向善的价值取向

C. 不畏艰苦、孜孜以求的敬业精神

D. 扎根生活、注重实践的创作态度

 

查看答案

一个好标题能对文章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在如今的网络世界中,    却有越来越多的“标题党”为获得点击量,肆意修改标题,无中生有,断章取义,标题与内容大相径庭,令人愤怒却又无奈。整治互联网标题党(      )

A. 有利于规范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秩序

B. 有利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C. 需要加大监督力度依法依规进行管理

D. 网民要明辨是非不信谣不造谣不传谣

 

查看答案

面对暗流汹涌的滔滔黄河,只要有救援需要他们就毫不犹豫下水救援;面对水波漂碧的深潭湖泊,只要有生命求援,他们就不暇思索纵身跃入。在郑州乃至全省,甚至全国范围内的水灾、溺水、户外被困、地震等事件现场,总能看到他们救援抢险的身影……他们,有一个美丽的名字一义务救援队;他们,是河南人的标杆,他们

A. 自觉履行我国公民法定义务,积极促进社会和谐

B. 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生动诠释人间大爱

C. 传承了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弘扬志愿服务精神

D. 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河南良好形象

 

查看答案

关于“女排精神”,下列选项中认识正确的是(     )

A. 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B. 为中华民族精神注入新的内涵

C. 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D. 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