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2019湖北宜昌改编)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果说笔墨纸砚是中国古代文...

(2019湖北宜昌改编)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果说笔墨纸砚是中国古代文人的身份象征,那么,诗书画则是历代通才大家的文化代码。无诗无以言志,无书无以寄情,无画无以致雅。水墨丹青,光耀中华。

▭〖               

李可染

①中国画在世界美术中的特色是以线描和墨色为表现基础的。因此,笔墨的研究成为中国画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画家把书法看作绘画线描的基本功,几千年来,在这方面积累了极为宝贵的经验,以至达到出神入化的程度。

②写字画线最根本的一条是力量基本要匀,不能忽轻忽重。古人名之曰“平”,这是笔法的基本规律。“如锥画沙”就是对“平”字最好的形容。只有明白了“平”的道理,然后才能在“平”的基础上求变化,这就是笔法中的提、顿、轻、重、疾、徐等变化。用笔的变化是无穷的,但无论怎样变化都要力量基本平均,所用力量不能悬殊太大。黄宾虹说幼时学书法,开头写“大”字只有五个“点”,就是起落笔太重,行笔太轻,力量悬殊,形成线条的空虚,书家把这叫做“系马桩”。

③唐人论画:“凡画山水,意在笔先”,是说作画先立意的重要,也包括用笔的要求。可以意到笔不到,决不可笔到意不到。画线决不能像骑自行车走下坡路似的直冲下去,也不能像溜冰似的滑了过去,这种用笔看似痛快实则流滑无力。好的用笔,要处处收得住,意到笔随。古人叫“留”,又曰“如屋漏痕”。这是笔法中极重要的一点,达到这一点很不容易,要下很大功夫。

④我在齐白石家十年,主要在于学习他笔墨上的功夫。他画大写意画,不知者以为他信笔挥洒,实则他行笔很慢。他画枝干、荷梗起笔无顿痕;行笔沉涩、力透纸背;收笔截然而止、毫无疙瘩,笔法中叫“硬断”。力平而留,到处可收。齐师笔法达到高峰,在他的画上常常题着:“白石老人一挥”。我在他身边,见他作画写字,严肃认真、沉着缓慢,心里不时冒出一句潜词:“我看老师作画从来就没有‘挥’过。”

⑤黄宾虹论笔墨,以我浅见所知是古今少有的。黄老作画,笔在纸上摩擦有声,远听如闻刮须,我曾戏问黄师,他说行笔最忌轻浮顺滑。笔尖遇到纸的阻力沙沙作响,古已有之,所以唐人有诗云“笔落春蚕食叶声”。黄老师笔力雄健,如高山坠石,笔墨功夫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⑥笔墨是形成中国画艺术特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画家有了笔墨功夫,意象与物象浑然一体,笔墨腴润而苍劲。笔情墨趣,光华照人。我国历代画家、书家在长期实践中为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实在值得我辈仰止,发扬光大。

1.请用文中的关键词为本文拟题。(拟标题,说明对象)

2.与西洋画相比较,中国画的主要特色是什么?(信息提取)

3.中国书画家写字画线的基本笔法是什么?常见变式有哪些?(信息提取)

4.作者所主张的“笔墨功夫”有哪些要点?请摘录下来。(说明对象的特征概括)

5.试举例品析选文的语言风格。(说明文语言)

 

1.笔墨功夫 2.以线描和墨色为表现基础。 3.基本笔法:力量基本要匀,不能忽轻忽重。(或“平”) 常见变式:提、顿、轻、重、疾、徐等。 4.①力量基本要匀,不能忽轻忽重。②好的用笔,要处处收得住,意到笔随。(“起笔无顿痕;行笔沉涩、力透纸背;收笔截然而止、毫无疙瘩,笔法中叫‘硬断’”亦可。“力平而留,到处可收”亦可。)③笔力雄健,如高山坠石。(能抓住要点作答即可。摘录“平、留、雄健”三个关键词亦可) 5.语言简练含蓄,生动形象。如第③段“画线决不能像骑自行车走下坡路似的直冲下去,也不能像溜冰似的滑了过去”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画线的禁忌。 【解析】 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19贵州遵义改编)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慧”眼,仰望星空

①即使是视力优秀的人,在夜晚最多也只能看到几千颗星,这个数量和宇宙的庞大相比不值一提。想要看到更暗的恒星和更深邃的宇宙,需要借助天文望远镜的力量。

②新中国成立以来,天文学家一直希望用自己的天文望远镜做研究。自1958年起,我国先后自主建造了60厘米小型望远镜、2.16米大型望远镜……这些望远镜虽然帮助天文学家取得了很多成果,但也存在效率不太高的问题。于是我国的天文学家便开始思考能否建造一个专门用于拍摄光谱的望远镜,让它获取光谱的能力远超传统望远镜。最终,这样的望远镜建成了,它就是1997年立项,2008年建成的郭守敬望远镜。

③郭守敬望远镜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光学望远镜,它结构设计特殊。其有效通光口径达到4米,大口径意味着更多的进光量;同口径望远镜的视场宽度只有2度多,但它达到了5度,大视场意味着可观测的范围更广,可同时观测的目标数更多。

④直到今天,郭守敬望远镜依然是世界上光谱获取效率最高的望远镜。它于2012年开始运行,至2015年上半年两年半的时间,它获取的光谱数量就已经超过了世界上其他望远镜之前拍摄的所有光谱数量的总和。截止到2018年6月一期观测结束,郭守敬望远镜总共获取了超过900万条光谱,而这个数字还将会随着已经开始的二期观测而继续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⑤利用郭守敬望远镜庞大的光谱数量,天文学家得以对银河系进行“星口普查”。例如,天文学家利用郭守敬望远镜为银河系重新画像,两次刷新了银河系半径大小,从原来的5万光年扩大到了10万光年,增加了一倍;再如,最近郭守敬望远镜发现了人类已知的锂含量最高的巨星,它的锂含量是同类恒星的3000倍以上,堪称“宇宙最大充电宝”。

⑥郭守敬望远镜的建成将中国的主动光学技术推向了世界前沿,而中国在天文望远镜领域的发展也并非仅仅局限于光学方面。2016年,我国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其直径达到500米。2017年,我国第一颗X射线天文卫星成功发射,并于2018年年初正式投入使用。在光学方面,中国正在与世界多个国家一起建造一架30米口径的光学望远镜TMT,预计它的图像清晰度甚至比位于太空的哈勃望远镜都要高10倍。

⑦从中国天文望远镜的发展历史,我们体会到了新中国许多学科发展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变化;更能体会到,这也是中国综合国力的发展在科学领域的体现。

(摘编自2019年2月21日《光明日报》)

1.本文从哪几方面介绍了郭守敬望远镜?(信息提取与概括)

2.本文第⑤段加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一例分析其作用。(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本文第④段加着重号字“仅”有什么表达效果?(说明文语言)

4.结合选文,说说郭守敬望远镜有什么特点。(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5.选文第⑤段和第⑥段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说明顺序及其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 回答下列小题。

何 尊

①这是一件青铜尊。它造型凝重雄奇,纹饰严谨又富有变化。此刻,它被安置在国宝最高展台。

②三千年前的日落,在大地上映射出两个年轻人的身影。他们一个建立了一座至今依旧繁荣的都城,一个铸造了一件记载荣光跨越十几个朝代不朽的青铜器。他们的父辈曾经浴血并肩奋战,建立了新的王朝——周朝。

③这两个青年一个是周武王之子,刚刚继位五年的周成王姬诵,另一个是同宗的贵族何。虽然王朝新的领袖姬诵才十几岁,但已经在他四叔姬旦(一位令后世孔子都尊崇的儒学先驱)辅佐下开始励精图治,并依照父王姬发临终的遗愿,为保江山永固,在距离当时王城西安三百多公里以外的洛阳建立了新的都城,这些事迹使得同是年轻人的何热血沸腾,父亲的业绩得到一国之君的认可,自己又被新王看重,为此,他也要做一件热血的事情。在得到批准后,何铸造了一件青铜尊,在尊底有限的范围里最大限度地记载了父辈们和新王的功绩,以及新王对自己的告诫。

④考古学家在一百二十二字铭文里发现“宅兹中国”四个字的时候,无异于在方寸之间看到了埋藏了千年的谜底。这是关于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宅兹”是居住在这里的意思。在城邦的中心会树立旌旗,金文的“中”字由此而来;家园需要有护城河阻挡外来入侵,并在军队的护卫下才能得以安宁,因此金文的“国”字有兵戈守护。尊里的中国所指的是当时天下的中心,王朝的中央,新建的都城成周,是现在的洛阳一带。

⑤这些写给祖先的字迹,更像是写给数千年后十三亿中国人的信。

⑥三千年历史演进、朝代更替,“中国”一词从地理中心、政治中心派生出文化中心的含义,继而又被赋予了王朝统治正统性的意义。直到清末,中国一词被用作国名出现在官方正式文书当中。

⑦三千年过去,那对年轻的身影早已不在,太多故事也被黄土掩盖,但洛阳城繁华依旧。同样被黄土掩埋的青铜尊于1963年在陕西的一处土崖中被发现,后被命名为何尊。虽没有了最初夺目的光泽,但尊底的一百二十二字铭文却没有辜负它主人的期望,跨越三个千年,将祖先的丰功伟绩展现在后人眼前。

⑧中国,三千年前被镌刻于方寸之间,深埋于地下。三千年后,埋藏它的泥土和这泥土连接的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都被它命名,叫作:中国。

1.贵族何铸造这件青铜尊的目的是什么?

2.何事铭文中的“中国”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3.请结合全文说说何尊为什么被称为国宝?

 

查看答案

(2020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做有信仰的奋斗者

张婷婷

①时下,一些青年人感叹,自己整日起早贪黑,奔波不休,拼尽全力进步仍不够快。于是,忙碌反而成为精神的慰藉:朋友圈“晒忙”,论坛帖下“拼苦”。

②没有奋斗,无以谈人生。社会高速发展,工作节奏加快,竞争压力加大,忙碌本是常态,但有一点应该明白,不是所有的忙碌都叫奋斗,其中差别应是心中是否拥有信仰。只有拥有了真正的信仰,奋斗者才不会迷茫焦虑、徘徊不前,而是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③___________________。信仰是人类对美好理想的持久信念,是人类对真善美的本能追求。然而,在人生追求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太多的诱惑、坎坷等。此时,信仰犹如舵盘,拥有坚定信仰的奋斗者,便明确了努力的方向,知道“该往哪儿走”,也标定了自身的差距,知道“该如何弥补”。即使雾霭重重,也不会停下脚步;即使暂无收获,也不会气馁放弃。纵使千里万里,终会抵达。没有信仰,人生很容易陷入漫无目的的窘境,既感知不到目标,也无法找准自己的定位,往往或固步自封不思进取,或南辕北辙误入歧途,甚至会葬身于迷雾重重的大海。

④信仰是奋斗者的长帆,于中流之处激发续航动力。出发时大都是豪情满怀的,但到中途很多人便无以为继了。东晋举家北伐的祖逖或可为榜样,船至中流,进退无据,借力无处。众人迷茫间,唯有他毅然击楫中流,最终成就一番伟业。行百里者半九十,信仰的力量,便是给予奋斗者不竭的动力,低潮逆境中,自能奋勇而前。

⑤信仰是奋斗者的铁锚,于风口浪尖牢牢把定底线。船要安全靠岸,需要铁锚下定。李大钊信仰“不怕死,不要钱,丈夫决不受人怜”;殷夫视反动派的爵禄为“薄纸糊成的高帽”,为革命信仰不惜兄弟割袍、舍生取义。虽然“抵御诱惑有时比打仗还难”,但“南京路上好八连”却至今葆守“为人民”“拒腐蚀”的英雄本色……他们绽放出璀璨的光芒,正是信仰给了他们以无穷的定力。人生路上如果丢了信仰,便很难平安落地,检视落马的官员,最初大多也是清清爽爽的奋斗者,但最后无一不是丢失了信仰,扭曲了自己内心,人生自此开始下坠,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⑥“春秋有序人民不亏时彦,宇宙无极伟业尚待后贤。”古往今来多少事,都在不断证明一个论断:越伟大的信仰,越能激发恢弘的奋斗。愿当下青年做笃定信仰的奋斗者,不迷不惑,步履坚定,迈向实现自我价值和民族复兴的星辰大海。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7月28日 )

1.文章第④段论述的观点是什么?

2.分析第⑤段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3.对选文的结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4.请参考第④⑤段的首句,为第③段补写一个中心句。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让那一份宽容成为人生的境界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宽容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古时“六尺巷”的故事被传为佳话,那“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宽容成功地化解了两家的矛盾,而今日却不知又有多少人为那“三尺墙头”争个头破血流,又有谁能做到以情恕人、以理律己呢?

心胸宽广能使矛盾涣然冰释,心胸狭隘能使矛盾添油炽薪。我们身边的许多矛盾,其实只是因为一些小事引起,却因为双方锋芒毕露、互不谦让而导致两败俱伤。

宽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便 为人所传颂。在战国时,赵国大将廉颇起初对蔺相如被封为上卿颇为不满,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而蔺相如则“引车避匿”,最终使廉颇明白了国家大义而到相如门前负荆请罪。将相和使赵国能抵御秦国进攻。诸葛亮七擒孟获而使孟获心服口服得以平定南蛮;鲍叔牙不计前嫌举荐管仲而使管仲辅佐齐王让齐国成为一个大国。这些无不说明着宽容对个人、对社会、对国家都必不可少。

雨果曾说:“最高贵的复仇是宽容。”此话不假,梁楚之欢的故事正是如此:梁楚边境,楚人嫉妒梁国的瓜好,便夜里偷偷去破坏他们的瓜,而梁人以德报怨,夜里去浇灌他们的瓜园,楚王听后感到惭愧,向梁王表示歉意并与梁王交好。在我们的认识中,宽容可能意味着示弱,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宽容常常是强者的表现,正如《论语》所言:“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当今的世界是多元化的,在各地生活的人有着数不胜数的差异,而现在世界的主题是和平发展,这就离不开宽容。我们需要的不是排队异己,而是求同存异。是宽容,让战火平息;是宽容,让歧视消失;是宽容,让这个世界和谐共荣。

如何能做到宽容呢?宽容需要我们能换位思考,理解对方,为对方着想,为对方在心中留下一定空间,以责人之心责已,以恕已之心恕人。

然而宽容并不等同于无限度的容忍,凡事都讲求中庸之道,一味地放纵,造成的可能是更多的伤害。对于那些罪不容诛的罪犯,我们又何须给予他们宽容怜悯之心呢?

纪伯伦曾说:“一个伟大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莎士比亚说:“宽容就像天上的细雨滋润着大地。它赐福于宽容的人,也赐福于被宽容的人。”宽容就是如此伟大而神圣。人们常说“和气生财”,而“和气”不仅仅能“生财”,更能使家庭和睦,社会安定,世界和平。生活中难免会有摩擦、矛盾、冲突产生,别忘了为这个世界添一份宽容,少一份间隙,让世界更加和谐。我们要常怀一颗宽容之心,让那一份宽容成为人生的境界。

1.作者在文中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简要分析文章第4段的论证过程。

3.作者认为宽容具有怎样的作用?如何才能做到真正的宽容?

4.结合自己所学知识,为本文补写一个事实论据。不少于50字。

 

查看答案

(2020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谈谈读书时的思考

①为什么要读书?一般来说有四种情况:一是为休闲而读书。随便翻翻,看看小说、散文或非专业的书。二是为兴趣而读书。对某个领域有兴趣、为了解某个方面的情况而读书。比如出国或国内旅游,要了解目的地、景点的情况。三是为学习而读书。要完成学习任务、为了考试或者要求写体会文章而读书。四是为研究而读书。也就是为研究问题、做学问而读书。我所说的读书思考,主要是讲为学习、为研究而读书时的思考。

②为学习、为研究,肯定要读书。尤其是为了研究还必须读很多书。张培刚先生在哈佛大学写博士论文,9个月时间翻阅了200多部专著,涉及180位学者,最终论文得了威尔士奖。

③为学习或研究需要很认真地读书,为了说明或检验读书认真,有的还要求整段整篇地背下来,有的还写读书笔记或体会。我认为,为学习或为研究而读书,判断其认真程度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记忆,读过之后,记得书的主要内容,甚至能背出其中的段落和句子;第二个层次是理解,能够理解书中所传达的思想;第三个层次是思考。

④为学习研究而读书,往往有通读和精读两种方式,有时也会有选择地读或有重点地细读。无论哪种方式,都可以引发思考,都可以因为思考而读懂。

⑤读书需要平面思考。要把书、作者以及所处的时代结合起来思考。如何理解书的旨趣,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为什么有时直截了当、有时却环顾左右而言他,甚至似是而非?需要结合时代背景观察,必须历史地看,必须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中看;需要结合作者的人生、风格、追求看。只有这样,才能把书的中心思想理解准、理解深、理解透、理解到位。

⑥读书需要总结思考。一本书总是有一定篇幅的,无论是通读还是精读,必须抓住重点,总结概括出书的主题、中心思想、所运用的主要方法、最能引人注意的创新点或亮点。虽然作者、出版单位在推介时会讲该书的看点,包括写作意图,也会有专门的书评,甚至包括其他人的读书笔记和体会文章,但这些只能帮助我们理解,不能代替我们思考。

⑦读书需要关联思考。要把所读之书与同类书籍、文章联系起来读,与相关领域的学术体系、学科前沿联系起来思考,搞清楚该书的学术地位、学术价值、原创水平和实际贡献,建立起“由点到面,以面看点”的分析框架。

⑧读书需要启发思考。无论是为学习还是为研究而读书,目的总是要提高自己的。读书的最高境界是启发性思考,要一边读一边想。通过读书我们想到了什么、悟到了什么。通过读书我们是否受到激励、触动与启发,这是对我们为什么要读书,书读得怎么样的最好回答。

(选自《学习时报》,作者:尹汉宁。有删改)

1.作者从哪些方面论述读书时的思考?

2.选文第①段中加着重号的“一般来说”能否删去?请说出理由。

3.文章第②段写张培刚先生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4.结合选文分析第④段有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