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2020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 味 道 ①三月的第一天,接到婆婆去世...

(2020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

味 道

①三月的第一天,接到婆婆去世的消息,带着上完课的孩子,我们匆匆赶去福州送别。人来人往的火车站,高铁窗外转瞬即逝的天光,五个小时的车程,一路适于回忆。

②婆婆九十,年长我46岁,几乎相隔两代的年纪(事实上,她的外孙女也略长于我),让我们婆媳相处中仿佛有了几分祖孙的感觉。记得我和先生相识不久,他寄回家一张我的照片,说是家人一看就明白……看着那么年轻的我,当时的婆婆是怎么想的呢?后来忘了问的我,却记得第一次上门去,她给我做的福州家常菜——新鲜肥美的蛏子、香喷喷的牡蛎煎、花菜与梭子蟹同炒的白馃、清澈的鱼丸汤……印象里的味道,聚春园、四海春那些宴席上的佛跳墙、海鲜珍味都不能比。

③日后请教婆婆,她殷切地教我这个小儿媳妇福州菜的做法:

④“把蛏子一个个竖着插满碗里,中间加片姜,浇上黄酒,隔水蒸就好了!”

⑤“鱼丸汤里面洒上一点胡椒粉,再加一点葱花。”

⑥“你要不要带一点肉燕回去?不包肉只切成片,煮汤也很好吃。”

⑦我点头一一记下。可惜上海没有福州那么肥白的美人蛏,这里买的鱼丸也没有馅,每回我只能带着对福州菜的赞美和念想依依离开。节日问候电话的那一头,婆婆总会来上一句:“今天有没有煮几碗?”

⑧我没有学到婆婆的地道福州菜手艺,不过二人的日常伙食总得应对。厨艺大涨的时候,是随先生访学哈佛燕京的那一年。少了上海大小菜系餐馆罗列的便利,记忆中家乡的味道就来得更为鲜明。婆婆给的蛏干剩下半包,随我们漂洋过海,居然海关也放行,一直带到了波士顿,炖排骨的时候,放上几粒,熬成浓浓的一锅乡味,引来朋友的赞美。在排骨汤升腾的热气中,先生回忆,高考之前身材瘦小不足百斤的他让婆婆心疼不已,天天为他开小灶——就在用高压锅压出来的肉汤里,蛏干带出无比鲜美的滋味——一顿汤又一顿汤,就这样他体重果然达标了!

⑨从波士顿返回上海的一年后,婆婆得知了我怀孕的消息,想着年过四十的小儿子终于要当上爸爸了,婆婆的心情肯定是雀跃的,六月的黄梅雨季,她飞过来看我。除了福州传统的肉燕粉干之类,她还带来了一大包永泰的李干蜜饯。也许,生育了七个子女的她,以自己的经验惦记着可能胃口不好的我,“李干很好吃的啊!”我看见黑色的果肉厚厚的,它们散发出酸甜的气息,让人闻了忍不住流口水。但将为人母的紧张情绪,加以搜寻了一堆“怀孕须知”类书籍上的忠告,书呆子的我笃信那些蜜饯含有防腐剂对宝宝不好,一个都不敢放进嘴里,后来也不知道是不是先生吃掉了……日后,和孩子说起,我总是反省当年不懂事的自己,那酸酸甜甜的滋味里面是婆婆的一番心意……

⑩前年的春节,我们带着孩子回福州拜年。年纪大了久不下厨的婆婆不声不响为他做了福州的线面,细细的米粉丝,味道还是和我当年吃到的一样好。离开的时候,她塞给孩子喜欢吃的橘子,又恨不得这个那个都让我们一起带回去,恋恋地和我们告别,“下次再来啊。”走下楼,正准备出小区门,我回身一望,却发现白发的婆婆站在阳台上探身看着我们离开,看见我们转身,还向我们挥了挥手。

⑪而对于我来说,那一次挥手,原来就真的是和婆婆的永别……

⑫今年的三月,好像哪里都是阴雨连绵。我们匆匆而来,见了婆婆最后一面,又送她至墓园。各种仪式之后,兄弟姐妹亲戚朋友一大群聚在了一起,新鲜的海味,甜美的芋泥点心……福州菜的味道还是那么好,而杯盘之间,人影来去,我却忽然感到了一个人的不在。这一次离开,我们没有回头,明白那里不再有一个妈妈、婆婆、奶奶的挥手。

⑬在马路对面的水果摊,我拉着孩子的手,买了十块钱的余甘子。这像绿葡萄般的小果子,嚼在嘴里,初时苦涩涩的,但慢慢地,会有余味滋润心田。

⑭三月里余甘子的味道,就是回忆的味道。

(选自《文汇报》2019年3月21日)

1.选文写了几件“我”与婆婆相处的事?请简要概括。(信息提取与概括)

2.请对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进行赏析。(词语赏析)

我回身一望,却发现白发的婆婆站在阳台上探身看着我们离开,看见我们转身,还向我们挥了挥手

3.文中第⑧段中的加线句子能否删去,为什么?(句子作用)

4.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写“味道”的?请简要分析。(信息提取与概括)

 

1.①第一次上门,婆婆为“我”做福州菜;②日后婆婆教“我”做福州菜;③“我”怀孕,婆婆照顾“我”;④回福州拜年。 2.“探身”“挥了挥手”,写出了婆婆依依不舍的情态,突出了婆媳之间的浓浓情意。 3.示例一:不能删去;在异国他乡,“我”用婆婆给的蛏干炖排骨,先生通过乡味回忆婆婆为他做肉汤的情景,让思乡情味更浓,更突出了“我”对婆婆的思念之深。 示例二:可以删去;这段回忆删去不影响情节的完整,本文主要写“我”对婆婆的思念,先生的回忆游离于主题之外。 4.①婆婆做的福州菜的味道;②婆婆照顾儿媳的味道;③回忆与婆婆在一起的味道。(意思对即可) 【解析】 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代宗师陆谷孙

黄显宁

①我记得,念小学五、六年级那会儿,当科技翻译的母亲送给我一本《新英汉词典》母亲说:“中学毕业前用这本就够了,读大学得换《英汉大词典》。”我看到,两部词典的主编是同一个人:陆谷孙。

②显然,这个人是母亲的骄傲。作为复旦大学英语系六四级本科生,母亲大二那年正好赶上毕业留校任教的陆先生开启他长达五十余年的教学生涯。

③谁不愿意当陆谷孙的学生呢?母亲说起陆老师当年英语如何零基础开始,一年之后成绩就甩同学一大截,任教讲后课如何生动精彩。母亲似乎在讲传奇故事,我也像听评书那样默默地替这些故事添油加醋。以至于多年后,每每遥想半个世纪前风华正茂的陆先生,儿时撞自叠加的岳飞、秦琼、杨六郎的形影,依然隐约可见。

④记得2000年前后,在别人攒的饭局里叨陪末座,席上有陆先生。我语无伦次地告诉他,家母是他的学生。他问了母亲的名字和年纪,想了没多久就反应过来:“你母亲写得一手好字。”陆先生果然记忆力过人,但我一想到自己身无长项,一时尴尬得接不上话。陆先生当然也看出来了,于是把话题岔开“虽然我比你父母年长不了几岁,不过,按师门规矩,你得排到徒孙辈啦。”说完朗声大笑,那股子胸襟坦荡的侠气完美地契合了我儿时想象中的一代宗师。

⑤从此,“徒孙”和“师祖”成了我和陆先生闲聊时最常提的“典故”。我曾张罗请陆先生到我任职的出版社给青年编辑做业务培训,虽随口一提,没想到曾推掉无数大型活动的陆先生爽快应允,还手书三页纸的提纲,嘱咐我打印好事先发给来听讲座的同仁。讲座名为“向外文编辑们进数言”,勉励我们务必以“知书习业、查己识人、深谙语言、比较文化”为己任,穿插其间的是十几个双语案例。昨天找出来,提纲上的水笔字迹清晰如昨。再细看,有些短语旁边还有淡淡的铅笔字:“请打作斜体。”

⑥陆先生就是这样。前几年请陆先生出山翻译英国作家格雷厄姆·格林的传记《生活曾经这样》,不到两个月已经完成大半,我说“您悠着点啊,不是说过一年后交稿吗?”他摆摆手,说:“伸头一刀,缩头也一刀不如早点了却心事。”

⑦问题是,陆先生的心事不断,教书之余要翻译,译文之外有辞书,英汉完了有汉英,勤勉不辍,无穷也。心无旁鹜,一息尚存就要“榨取时间的剩余价值”,以求留下实实在在、泽被后世的成就,这大约是陆先生毕生的态度。于健康而言,这无异老虎口里夺食,但从陆先生的角度想,或许是征服时间这头猛兽的唯一办法。

然而猛兽总在暗处咆哮。站在陆先生的灵堂,想到半年前,我的翻译遇到难题,没敢惊动“师祖”,只在朋友圈里发了一条求助信息。没过两分钟,小窗就亮起来,陆先生照例主动提出他的解决方案,照例加上一句“斗胆建议,不怕犯错,真是仅供参考的。”…

⑨《中华汉英大词典》下卷还未出版,先生已离我们而去,我多么希望时间的猛兽在打瞌睡啊。

1.概括选文所写有关陆先生的具体事件。

(1)__________

(2)__________

(3)__________

(4)先生主动帮我解决翻译难题。

2.从选文第⑤段和第⑥⑦两段中概括出陆先生的两点精神品质,并说明理由。

3.赏析选文第⑧段的划线句。

然而猛兽总在暗处咆哮。

4.请从选材的角度说说,下列材料能否替换第⑧段。

想到半年前,陆先生听说我在学着写小说,嘱我务必将发表的文章寄过去给他看,我想他不过是鼓励“徒孙”的客套。没想到他不仅认真读了,还强烈建议我扩展小说里的一条人物线索:“希望看到你下一篇写一个出生在二线城市里的人物,我想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设问统领下文。以一望无际的青翠之色烘托泰山的绵延不尽、高耸入云。

B.颔联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上句虚写泰山的神奇秀丽,下句实写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

C.尾联写企盼登山之情。“会当”意为“终要”,写诗人望岳而产生了登岳的想法,看似写登山,实为明志。

D.全诗紧扣“望”字来写,由近到远,热情赞美泰山的秀美景色和高大雄伟的气势,透露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

2.诗歌的最后两句被誉为千古名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二句远望泰山。大笔勾勒泰山横亘绵延之势,亦显惊叹仰慕之情。

B.三、四句近看泰山。细笔描写泰山神奇秀丽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C.五、六句细赏泰山。工笔描摹山中云气升腾,林中群鸟还巢的美景。

D.全诗紧扣“望”字来写,由近到远,热情赞美泰山的秀美景色和高大雄伟的气势。

2.品味颔联中“钟”字或“割”字的妙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在诗中,作者是怎样表现泰山之高的?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回答。

2.杜甫的《望岳》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请你从写作特色方面加以说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2019锦州)选出对杜甫《望岳》赏析有误的一项(  )

A.本诗开篇以设问提起,写出了诗人远望泰山雄奇壮阔生发的感慨。“青未了”突出了泰山苍翠、连绵不断的特点。

B.“钟”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大自然赋予了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使大自然似乎有了感情;“阴阳割昏晓”运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泰山巍峨高大的形象。

C.五、六句写出山中层出不穷的云气使诗人心胸荡漾,归鸟进入视野,时已薄暮,诗人顿觉眼界大开。

D.“凌”字表达了诗人登临泰山极顶,远望“众山小”时的豪迈之情,体现了他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和成就伟业的远大抱负。

2.青年杜甫曾过了一段“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其诗作也洋溢着一股蓬勃向上的青春朝气。请以加线句子为例进行赏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