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中的“左迁”指降职,李白听说好友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县尉,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B.“闻道龙标过五溪”中“闻道”为听说,可见诗人得知挚友被贬时的惊愕痛惜之情。

C.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D.诗人将客观的意念和感受赋予主观事物,抒情言志,加强了感情的表达,使诗味更加醇厚。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描写“杨花”“子规”两样景物起笔,从全诗看,有什么用意?

 

1.D 2.诗人选取这两个景物,一是取其季节的意义,表明事情发生的时令;二是取其形象意义,即二者都是有形之物,给读者以画面感;三是取其象征意义,杨花飘忽不定,行游无踪,暗喻征人前途命运未ト,子规常鸣“不如归去”,借用来关怀跋山涉水、远走他乡的友人王昌龄,希望他早日归来。 【解析】 1.D诗人是将主观的意念和感受赋予客观事物。D项中表述有误。 2.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观沧海

东汉末·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是叙事,写诗人来到碣石山,登山观海。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写诗人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澹澹”是形容海水波动荡漾的样子。

C.“洪波涌起”这四个字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

D.“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诗人借日月星辰的想象,来表现大海的气势,抒发了诗人的远大抱负。

2.加线句子是全诗的写景句。请依次写出其中所描写的景物,并说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观沧海

东汉末·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点题,交代了观的方位、地点以及观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描写了大海的近景,使人感到海边景色的壮丽多姿。

C.“洪波涌起”中的“涌”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D.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2.这首诗中加线句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中的“临”,写诗人登高观沧海,起笔气势不凡。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水波和山岛。

C.诗中描写了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悲凉伤感的意境。

D.本诗寓情于景,体现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绘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请赏析“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2.请赏析“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句。

3.请赏析“晓驾炭车辗冰辙”一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四句(卖炭翁,……两鬓苍苍十指黑),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伐薪烧炭”强调了卖炭翁的职业。

B.“心忧炭贱愿天寒”中的“愿天寒”突出了卖炭翁不怕天寒地冻的精神。

C.“宫使驱将惜不得”的“惜”是吝惜的意思,写出了老人的无可奈何和百般不舍。

D.“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出“宫市”掠夺的残酷。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叙事诗,反映了宫市给百姓造成的痛苦,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B.诗的前四句(卖炭翁,……两鬓苍苍十指黑),点出了劳动场所并刻画了卖炭翁艰辛衰老的形象,也为后文写宫使的掠夺罪行作铺垫。

C.诗中卖炭翁驾着炭车在冰天雪地里赶往集市,清晨就在集市北门外的泥泞中歇息。

D.宫使“回车叱牛牵向北”,是因为北边是宫廷的方向,而集市是在城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