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在新闻报道中,我们常常能看到“逆行者”这一称谓,请你结合材料,给“逆行者”下个定...

在新闻报道中,我们常常能看到“逆行者”这一称谓,请你结合材料,给“逆行者”下个定义。

逆,迎也。

——《说文解字·卷二》

逆行,指朝着与规定方向相反的方向行进。

——百度百科

回望中华民族的奋斗历程,每个年代其实都有逆行者,我们今天的岁月静好,正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光明日报《我们应该记住每个时代的逆行者》

逆行者:___________________

 

逆行者指为了保护他人(生命健康、财产安全等)主动向最危险的地方前进的勇士。(意对即可) 【解析】 这道题考查下定义的能力。本题下定义的结构是“逆行者是指……”或者“……就是逆行者”。根据材料三“我们今天的岁月静好,正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可以探究出“逆行者”的第一个特点:为了保护他人(生命健康、财产安全等);根据材料一“逆,迎也”,材料二“逆行,指朝着与规定方向相反的方向行进”可以探究出“逆行者”的第二个特点:主动向最危险的地方前进的勇士。据此即可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古诗文默写填空。

天下家国。天下之本在国,那是杜牧在《泊秦淮》时“_____________”的忧虑,是李商隐在《贾生》中“可怜夜半虚前席,_____”的愤慨;国之本在家,那是李白在《春夜洛城闻笛》时“___________”的乡思,是木兰“愿驰千里足,______”的惦念;家之本在身,那是龚自珍在《己亥杂诗》(其五)中“______________”的报效。

 

查看答案

根据拼音和语境填写汉字。

说起绍兴,我的心里很自然地回涌起一种刚劲豪迈的qì ɡài ___。绍兴是个由石头构筑的城市。古老的城墙是石砖___成的,老城的路是石板铺成的,运河里的古纤道是石头架成的,而更多的是大大小小的石桥,千姿百态地架在密如蛛网的河道上。在这些铺路架桥造房子的石头上,用钢凿刻出的无数cū ɡuǎnɡ yǒu lì___的线条,岁月的流水和风沙无法磨平它们。 

(节选自赵丽宏《江南片段·柔和刚》)

 

查看答案

请以“你       的样子真美”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等③文章不少于5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品味园林建筑之艺术  园林建筑的空间美感》,回答问题。

品味园林建筑之艺术  园林建筑的空间美感

①园林建筑的艺术处理,是处理空间的艺术。

②中国的园林是很发达的。北京故宫三大殿的旁边,就有三海,郊外还有圆明园、颐和园等等,这是皇帝的园林。民间的老式房子,也总有天井、院子,这也可以算作一种小小的园林。

③宋代郭熙论山水画,说“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这也是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园林中也有建筑,要能够居人,使人获得休息,但它不只是为了居人,它还必须可游,可行,可望。“望”最重要。一切美术都是“望”,都是欣赏。不但“游”可以发生“望”的作用(颐和园的长廊不但引导我们“游”,而且引导我们“望”),就是“住”,也同样要“望”。窗子并不单为了透空气,也是为了能够望出去,望到一个新的境界,使我们获得美的感受。

④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有了窗子,内外就发生交流。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颐和园乐寿堂差不多四边都是窗子,周围粉墙列着许多小窗,面向湖景,每个窗子都等于一幅小画。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看出去,景色都不相同。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增多了。

⑤明代人有一小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窗子的美感作用:一琴几上闲,数竹窗外碧。帘户寂无人,春风自吹入。

⑥这个小房间和外部是隔离的,但经过窗子和外边联系起来了。没有人出现,突出了这个小房间的空间美。这首诗好比是一幅静物画,可以当作塞尚画的几个苹果的静物画来欣赏。

⑦不但走廊、窗子,而且一切楼、台、亭、阁,都是为了“望”,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美的感受。

⑧颐和园有个匾额叫“山色湖光共一楼”。这就是说,这个楼把一个大空间的景致都吸收进来了。苏轼诗“赖有高楼能聚远,一时收拾与闲人”就是这个意思。颐和园还有个亭子叫“画中游”。“画中游”,并不是说这亭子本身就是画,而是说,这亭子外面的大空间好像一幅大画,你进了这亭子,也就进入到这幅大画之中。所以明人计成在《园冶》中说:“轩楹高爽,窗户邻虚。纳千顷之汪洋,收四射之烂漫。”

⑨概括说来,中国园林建筑的空间美,当如沈复所说的:“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这也是中国一般艺术的特征。

1.在作者看来,中国园林建筑除了应该遵循______的思想外,尤其应该满足_____的要求。

2.阅读文章第③段,请用简短的话说说中国园林建筑中的窗子主要具备那两种功能?

3.说说文章第⑦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4.根据本文所提供的相关知识,说说为什么民间老式房子的天井、院子,也可以算作一种小小的园林?

5.积累链接:在小学时,我们曾经学过杜甫的一首《绝句》,其中有两句诗写出了门窗“可望”的审美效果,请你默写出相关诗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后面小题

米粽之忆

雷抒雁

①一想到端午节就要到了,心里就不免浸淫出一些温馨的情绪来,一整夜一整夜都会沉进回忆里,想的都是家乡和儿时的那些事情。

②想得最多的,自然是母亲。端午的先几天,母亲就赶夜给我做红布肚兜。又一针针用五彩丝线在那红布上刺绣一些蛤蟆、蜈蚣、蜘蛛,以及蛇蝎之类的小动物。那时,并不知绣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只是觉得五颜六色,绣的好看;妈妈那时年轻,手巧眼也明亮,一边绣着一边还低声唱着歌儿,我只是趴在一旁,不眨眼地看着,一声不吱地听着。

③接着是包粽子。早一个月,妈妈就到远处的苇塘里打下一把把宽宽的苇叶,阴干在屋里。又从路旁的马兰草上剪下一根根长长的草叶。红枣大米红红白白,泡在瓷盆里;包粽时,便一张张捋平苇叶,包上糯米和红枣,菱形的粽子包好之后,再抽出泡在水里的马兰草叶一头用牙咬住,另一头去捆那米粽。那时,妈妈年轻,手脚灵活,干什么活儿都利索。

④端午的头天晚上,开始煮粽子。只一阵时间,满屋里都是米的清香,枣的清香,以及苇叶、马兰草甜丝丝的青草香。从米粽一下锅,我就像只小苍蝇,总围着锅台转,怎么也轰不走。妈妈说:睡觉去吧,粽子得煮一夜,明早吃才香哩!我说:不睡,我不困么。

咕咕嘟嘟,粽子在锅里快乐唱歌;经不住这歌声和香味的催促,我的眼皮开始打架。不知道什么时候被母亲抱到炕上,一睁眼,却天亮了。枕头边是母亲放在碗里的一只粽子,香喷喷的味道直往鼻子里钻,也不管没有洗手洗脸,端起碗就吃。我想我这一生再也没有吃过那么香的粽子,妈妈包的粽子。

⑥这时,父亲已站在门前,手里握着一把镰刀,要到野外割艾草去。我便三下五除二,穿衣登鞋,要跟父亲“趟露水”去。

⑦端午时节,已是仲夏季节,草木茂盛,到处是浓密的树叶,高深的青草。鸟儿藏在树林深处,不管有没有人走过,依旧长一声短一声地鸣叫。麦子已一片一片黄熟,心急的人家已开始开镰割麦了。在阡陌上行走,不一会露水就打湿了鞋袜,打湿了裤脚。不管!那时,父亲在前边割艾草,闻着那带有苦味的草香,我便想起了妈妈给爷爷熬药的味道来。

⑧一大捆艾草,父亲选了一些插在门楣上;剩余的,爷爷会把它拧成草绳。夏天蚊子多,点燃草绳,闻着苦艾燃烧的味道,蚊子就不敢飞过来了。

⑨哎,一说到这些事,我就忍不住想掉眼泪。全是60年以前的事了。我的爷爷,那个默默劳作一生的人1962年就去世了;我的父亲去世25年了,而母亲离开我也已近10年了。端午节其实也是个祭祀的日子,写这篇小文,想想那些逝去的亲人,也算是一个纪念吧。

⑩我面前现在正放着几个米粽,是从超市购来的。我不想急急忙忙打开它,那形状使我想起既往的端午节,想起永远不会再有的妈妈给我煮的红枣米粽,香喷喷的,让人止不住要落泪……

(选自《今晚报》,有删除)

1.文题“米粽之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文中作者围绕“米粽”回忆里那几件往事?

3.本文的语言富有表现力,请你联系上下文,品析文中第⑤段划线句子。

咕咕嘟嘟,粽子在锅里快乐唱歌。

4.读完全文说说你对文章第⑩段划线句“让人止不住要落泪”这句话的理解。

5.请结合全文的语句分析母亲的性格特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