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请以“你 的样子真美”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中不要出现真...

请以“你       的样子真美”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等③文章不少于500字。

 

例文: 你专注的样子真美 大千世界,让你和我在这小小的一方土地里相遇,这是缘分。你专注的样子,一直深藏脑海,那专注的美陪伴了我近二十年。 韶华之年初遇你。依然清晰的记得那个早上,当你走进教室的那一瞬间,身上散发着一种特殊的气质。大大的眼睛,佩戴上一双猩红的眼镜。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圆圆的脸蛋,一头浓密的头发,嘴角边那甜甜的微笑。一眼看上去,你就像一个活泼开朗的孩子一样。很幸运有这样的一位语文老师。 你专注批改作业的样子,令我痴迷。 昏黄的灯光下每晚你会陪伴我们上自习。而讲桌就成了你每天批改作业的场所。长长的刘海将你一半的脸庞遮住,只留下那专注的目光在认真的批改作业。手边在不停的勾勾画画,认认真真的在上面给我们做批注,兜兜转转四个冬夏,因为有了你我们心里多了一份踏实!红笔字迹,是你提给我们的建议;黑笔字迹,是你给我们的范例。老师,你专注的样子,令我难忘。 你专注教育同学的样子,令我敬重。 几年的时光匆匆流逝,在此期间,难免会有一些学生“不务正业”,上课调皮捣蛋,打乱上课秩序。你没有歇斯底里,也没有默默无视,你会给我们布置一些作业,然后走向这些同学,进行一次细心的教育。跟他们讲述一些道理,学习的重要性。轻轻的拍一拍他的脑袋抑或回报一个迷人的微笑。你对他们的每一次教育,我都能体会到你是真心想让他们悔过自新,做一个全新的自己。我从你跟他们的对话中,从你的眼神中,从你对他们的指点中,可以看到你的用心良苦。老师,你专注的样子令我铭记。 你专注与每一同学对话的样子,令我感动。 当我们奔赴“战场”。站在考场门前充满迷茫与忐忑时。你轻轻的来了,看到了你,就仿佛吃了定心丸!你为我们每一位同学发送自己的准考证。你每发一个准考证,都会专注的和每一位同学总结他们的缺点,给予他们鼓励和自信。眼神与眼神的交流中触及了我心灵的深处。最后你专注的将你自己做的一首诗歌,饱含深情诵读给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被深深感动。老师,你专注的样子,令我留恋。 你专注的批改作业,专注的教育同学,专注地看着我们走进考场。您如我们的母亲一样,细心的照顾了我们四年。老师,你专注的样子真美。如今,我也是一名语文老师,不知在这十年的时间里给学生留下多少美丽的样子,但是我一直追寻着您的脚步,努力做一位专注的语文老师。因为我记住了你,你专注的样子真美。 【解析】 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 第一,审题。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这个题目中包含几个关键词语:“你”“……样子”“真美”,在写作时,要把这三个关键要素写明白。“美”是立意点,要歌颂赞美,弘扬正能量。“你”包含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父母长辈,可以是亲戚朋友,可以是老师或陌生人,还可以是各种岗位的人等等。“你”可以实指,写一个具体的人或客观存在的事物,如草木、山水等:“你”还可以指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等。明确了这一点后,“的样子”也就有了具体的范围。如果写人,横线上可以填入:微笑、奋斗、改变、坚韧不拔、持之以恒、专注、包容、劳动、执勤、弯腰、运动、微笑、唱歌、跳舞、辩论等等;如果写山水草木,横线上可以填入:巍峨、奔流、盛开、苍翠、不畏严寒等;如果写国家民族,横线上可以填入:崛起、担当、奋进等。 第二,思路。以上两点比较好考虑,最关键的是“真美”,如何写出美,这是写作的核心。这个命题体现的是一种真与善,传递的是一种正能量,要写出美的表现和美的原因。在选材上,不仅要体现出生活气息,还要体现出“正气”,阅读后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奋进感。要有美的语言,但不要通篇堆砌华丽的辞藻,文字简洁流畅即可。要有美的场景,通过细致的描摹,把动人的、感人的场景写出来,这样的画面才会给人以美感。要有美的结构,构思时要有明确的立意和清晰的思路,做到文章结构清楚,层次分明。最是真情能动人。触动自己心灵的东西,才能感动他人。要想写出感人的文章,应紧密联系生活实际,选择典型事例,聚焦一个或几个镜头,注重细节刻画,并注意点面结合,前后呼应,且应适时扣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品味园林建筑之艺术  园林建筑的空间美感》,回答问题。

品味园林建筑之艺术  园林建筑的空间美感

①园林建筑的艺术处理,是处理空间的艺术。

②中国的园林是很发达的。北京故宫三大殿的旁边,就有三海,郊外还有圆明园、颐和园等等,这是皇帝的园林。民间的老式房子,也总有天井、院子,这也可以算作一种小小的园林。

③宋代郭熙论山水画,说“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这也是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园林中也有建筑,要能够居人,使人获得休息,但它不只是为了居人,它还必须可游,可行,可望。“望”最重要。一切美术都是“望”,都是欣赏。不但“游”可以发生“望”的作用(颐和园的长廊不但引导我们“游”,而且引导我们“望”),就是“住”,也同样要“望”。窗子并不单为了透空气,也是为了能够望出去,望到一个新的境界,使我们获得美的感受。

④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有了窗子,内外就发生交流。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颐和园乐寿堂差不多四边都是窗子,周围粉墙列着许多小窗,面向湖景,每个窗子都等于一幅小画。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看出去,景色都不相同。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增多了。

⑤明代人有一小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窗子的美感作用:一琴几上闲,数竹窗外碧。帘户寂无人,春风自吹入。

⑥这个小房间和外部是隔离的,但经过窗子和外边联系起来了。没有人出现,突出了这个小房间的空间美。这首诗好比是一幅静物画,可以当作塞尚画的几个苹果的静物画来欣赏。

⑦不但走廊、窗子,而且一切楼、台、亭、阁,都是为了“望”,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美的感受。

⑧颐和园有个匾额叫“山色湖光共一楼”。这就是说,这个楼把一个大空间的景致都吸收进来了。苏轼诗“赖有高楼能聚远,一时收拾与闲人”就是这个意思。颐和园还有个亭子叫“画中游”。“画中游”,并不是说这亭子本身就是画,而是说,这亭子外面的大空间好像一幅大画,你进了这亭子,也就进入到这幅大画之中。所以明人计成在《园冶》中说:“轩楹高爽,窗户邻虚。纳千顷之汪洋,收四射之烂漫。”

⑨概括说来,中国园林建筑的空间美,当如沈复所说的:“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这也是中国一般艺术的特征。

1.在作者看来,中国园林建筑除了应该遵循______的思想外,尤其应该满足_____的要求。

2.阅读文章第③段,请用简短的话说说中国园林建筑中的窗子主要具备那两种功能?

3.说说文章第⑦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4.根据本文所提供的相关知识,说说为什么民间老式房子的天井、院子,也可以算作一种小小的园林?

5.积累链接:在小学时,我们曾经学过杜甫的一首《绝句》,其中有两句诗写出了门窗“可望”的审美效果,请你默写出相关诗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后面小题

米粽之忆

雷抒雁

①一想到端午节就要到了,心里就不免浸淫出一些温馨的情绪来,一整夜一整夜都会沉进回忆里,想的都是家乡和儿时的那些事情。

②想得最多的,自然是母亲。端午的先几天,母亲就赶夜给我做红布肚兜。又一针针用五彩丝线在那红布上刺绣一些蛤蟆、蜈蚣、蜘蛛,以及蛇蝎之类的小动物。那时,并不知绣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只是觉得五颜六色,绣的好看;妈妈那时年轻,手巧眼也明亮,一边绣着一边还低声唱着歌儿,我只是趴在一旁,不眨眼地看着,一声不吱地听着。

③接着是包粽子。早一个月,妈妈就到远处的苇塘里打下一把把宽宽的苇叶,阴干在屋里。又从路旁的马兰草上剪下一根根长长的草叶。红枣大米红红白白,泡在瓷盆里;包粽时,便一张张捋平苇叶,包上糯米和红枣,菱形的粽子包好之后,再抽出泡在水里的马兰草叶一头用牙咬住,另一头去捆那米粽。那时,妈妈年轻,手脚灵活,干什么活儿都利索。

④端午的头天晚上,开始煮粽子。只一阵时间,满屋里都是米的清香,枣的清香,以及苇叶、马兰草甜丝丝的青草香。从米粽一下锅,我就像只小苍蝇,总围着锅台转,怎么也轰不走。妈妈说:睡觉去吧,粽子得煮一夜,明早吃才香哩!我说:不睡,我不困么。

咕咕嘟嘟,粽子在锅里快乐唱歌;经不住这歌声和香味的催促,我的眼皮开始打架。不知道什么时候被母亲抱到炕上,一睁眼,却天亮了。枕头边是母亲放在碗里的一只粽子,香喷喷的味道直往鼻子里钻,也不管没有洗手洗脸,端起碗就吃。我想我这一生再也没有吃过那么香的粽子,妈妈包的粽子。

⑥这时,父亲已站在门前,手里握着一把镰刀,要到野外割艾草去。我便三下五除二,穿衣登鞋,要跟父亲“趟露水”去。

⑦端午时节,已是仲夏季节,草木茂盛,到处是浓密的树叶,高深的青草。鸟儿藏在树林深处,不管有没有人走过,依旧长一声短一声地鸣叫。麦子已一片一片黄熟,心急的人家已开始开镰割麦了。在阡陌上行走,不一会露水就打湿了鞋袜,打湿了裤脚。不管!那时,父亲在前边割艾草,闻着那带有苦味的草香,我便想起了妈妈给爷爷熬药的味道来。

⑧一大捆艾草,父亲选了一些插在门楣上;剩余的,爷爷会把它拧成草绳。夏天蚊子多,点燃草绳,闻着苦艾燃烧的味道,蚊子就不敢飞过来了。

⑨哎,一说到这些事,我就忍不住想掉眼泪。全是60年以前的事了。我的爷爷,那个默默劳作一生的人1962年就去世了;我的父亲去世25年了,而母亲离开我也已近10年了。端午节其实也是个祭祀的日子,写这篇小文,想想那些逝去的亲人,也算是一个纪念吧。

⑩我面前现在正放着几个米粽,是从超市购来的。我不想急急忙忙打开它,那形状使我想起既往的端午节,想起永远不会再有的妈妈给我煮的红枣米粽,香喷喷的,让人止不住要落泪……

(选自《今晚报》,有删除)

1.文题“米粽之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文中作者围绕“米粽”回忆里那几件往事?

3.本文的语言富有表现力,请你联系上下文,品析文中第⑤段划线句子。

咕咕嘟嘟,粽子在锅里快乐唱歌。

4.读完全文说说你对文章第⑩段划线句“让人止不住要落泪”这句话的理解。

5.请结合全文的语句分析母亲的性格特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选自《韩诗外传》卷九)

[注释]①诵:背诵。②方:正在。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④喧:因分心而遗忘。⑤引:拿来。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人恒过,然后能改         (2)其母引刀其织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2)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3.(甲)(乙)两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4.(乙)文中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查看答案

阅读《赤壁》,回答问题。

赤 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这是一首与三国故事有关的诗,诗中的“周郎”是指《三国演义》中的英雄人物___________,“东风不与周郎便”指他__________________一事。

2.这首诗有叙有议,哪两句是议论?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昆虫记》是___________学家________的杰作,记录了他对昆虫的观察和回忆。共有____卷。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