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将下列内容概括成一句话新闻,不超过14个字。 中国科学院动物所得汪松教授上月在英...

将下列内容概括成一句话新闻,不超过14个字。

中国科学院动物所得汪松教授上月在英国爱丁堡市接受了世界著名的爱丁堡科学奖。1998年起设立的爱丁堡科学奖,每年颁发给一位世界上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汪松教授是中国获得这一奖项的第一人。

 

 

 

 

 

 

 

 

 

 

 

 

 

 

 

 

 

汪松成爱丁堡科学奖中国第一人 【解析】 标题能够概括消息的内容,学会从消息的导语中提炼消息的标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市即将开展中小学生艺术节活动,旨在提高学校艺术教育的氛围。(把“提高”改成“营造”)

B.我们来到这举世闻名的博物馆,看到琳琅满目的艺术珍品,使人感到非常自豪。(删除“使人”)

C.这次比赛的获胜,将决定着我们能否进入决赛阶段。(将“获胜”改为“胜负”)

D.网购之所以让那么多网友着迷的重要原因,是因为他们下单后输入账号密码时基本没有感觉到是在花钱。(删去“因为”)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们的青春,他们的生命都献给了他们亲爱的祖国,真是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B.这起重大事故鲜为人知,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关注。

C.周恩来一生至情至性、至高至圣、大智大勇、鞠躬尽瘁

D.在西方基督教国家里,《圣经》是一部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书,也是多数人必读的一部书。

 

查看答案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既要防止权力过分集中,也要防止职责不清、政通人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各机构互相jiān dū________,运转有序。

(2)维西解释了半天,可戴维脸上还是一副mí máng________的神情。

(3)法国人一般却都不大主动递送名片,双方见面寒喧几句甚至hǎi kuò tiān kōng __________地聊一番也就各自走开。

(4)小张满脸惊慌地跑进屋子,yǔ wú lún cì__________地叙述着刚刚发生的一幕。

 

查看答案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可怜夜半虚前席,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贾生》)

(2)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登飞来峰》)

(3)《木兰诗》中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写出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陆游在《游山西村》一诗中流传最广,景物描写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诵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默写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面小题。

忆朱自清

张中行

朱自清先生的大名和成就,连年轻人也算在内,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为差不多都念过他的散文名作:《背影》和《荷塘月色》。我念他的《背影》,还是在中学阶段,印象是:文富于感情,这表示人纯厚,只是感伤气似乎重一些。一九二五年他到清华大学以后,学与文都由今而古,写了不少值得反复诵读的书。一九三七年以后,半壁江山沦陷,他随着清华大学到昆明,以及一九四六年回到北京以后,在立身处世方面,许多行事都表现了正派读书人的明是非、重气节。不幸的是天不与以寿,回北京刚刚两年,于一九四八年十月去世,仅仅活了五十岁。

我对朱先生的印象,总的说是,有关他的,什么都协调。有些历史人物不是这样,如霍去病,看名字,应该长寿,却不到三十岁就死了;王安石,看名字,应该稳重,可是常常失之躁急。朱先生名自清,一生自我检束,确是能够始终维持一个“清”字。他字佩弦,意思是本性偏于缓,应该用人力的“急”补救,以求中和。但他终归是秉性难移,多情而宽厚,“厚”总是近于缓而远于急的。他早年写新诗,晚年写旧诗,古人说:“温柔敦厚,诗教也。”这由学以致用的角度看,又是水乳交融。文章的风格也是这样,清秀而细致,总是真挚而富于情思。甚至可以扯得更远一些,他是北京大学一九二0年毕业生,查历年毕业生名单,他却不是学文学的,而是学哲学的。这表面看起来像是不协调,其实不然,他的诗文多寓有沉思,也多值得读者沉思,这正是由哲学方面来的。

泛泛的谈了不少,应该转到个人的因缘了。是一九四七年,我主编一个佛学月刊名《世间解》,几乎是唱独角戏,集稿很难,不得已,只好用书札向许多饱学的前辈求援,其中之一就是朱先生。久做报刊编辑工作的人都知道,在稿源方面有个大矛盾,不合用的总是不求而得,合用的常是求之不得。想消灭求之不得,像是直到今天还没有好办法,于是只好碰碰试试,用北京的俗语说是“有枣没枣打一竿子”,希望万一会掉下一两个。我也是怀着有枣没枣打一竿子的心情这样做的,万没有想到,朱先生真就写了一篇内容很切实的文章,并很快寄来,这就是刊在第七期的《禅家的语言》。当时为了表示感激,我曾在“编辑室杂记”里写:“朱自清教授在百忙中赐予一篇有大重量的文章,我们谨为本刊庆幸。禅是言语难断的事,朱先生却以言语之道道之,所以有意思,也所以更值得重视。”这一期出版在一九四八年一月,更万没有想到,仅仅九个月之后,朱先生就作古了。

大概是这一年的五月前后,有一天下午,住西院的邻居霍家的人来,问我在家不在家,说他家的一位亲戚要来看我。接着来了,原来是朱先生。这使我非常感激,用古人的话说,这是蓬户外有了长者车辙。他说,霍家老先生是他的表叔,长辈,他应该来问安。其时他显得清瘦,说是胃总是不好。谈一会闲活,他辞去。依旧礼,我应该回拜,可是想到他太忙,不好意思打搅,终于没有去。又是万没有想到,这最初的一面竟成了最后一面。

死者不能复生,何况仅仅一面,但我常常想到他。朱先生学问好,古今中外,几乎样样通。而且缜密,所写都是自己确信的,深刻而稳妥。文笔尤其好,清丽,绵密,细而不碎,柔而不弱。他代表“五四”之后散文风格的一派,由现在看,说是广陵散也不为过。可是我推重他,摆在首位的却不是学和文,而是他的行。《论语》有“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话,这里无妨断章取义,说:与他的行相比,文可以算作余事。行的可贵,具体说是,律己严、待人厚都超过常格,这二者之中,尤其超过常格的待人厚,更是罕见。这方面,可举的证据不少,我感到最亲切的当然是同自己的一段交往。我人海浮沉,认识人不算少,其中一些,名声渐渐增大,地位渐渐增高,空闲渐渐减少,因而就“旧雨来,今雨不来”。这是人之常情。朱先生却相反,是照常情可以不来而来。如果说学问文章是广陵散,这行的方面,就更是广陵散了。

(节选自《负暄琐话》)

(注释)①广陵散:广陵,扬州古称;散,乐曲。它是中国音乐史上著名十大古琴曲之一。

1.关于文章的阅读理解,下面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作者看来,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语言华丽,但感伤气似乎重了一些。

B.文中写霍去病、王安石是为了反衬朱自清先生的名与字和他的性格协调。

C.作者推崇朱自清先生的品行,摆在首位的是“行”,其次是他的“学”和“文”。

D.作者与朱自清先生只谋一面,却通过叙写相关回忆,多方面表现了朱自清先生的性格。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我”与朱先生交往的两件事。

3.结合全文,概括朱自清先生“行”的主要特征。

4.本文和张中行先生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都是写人记事散文,两篇文章主要运用____________两种表达方式,作者在叙事的同时适当地发表意见,这种手法叫“叙议结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