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们的青春,他们的生命都献给了他...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们的青春,他们的生命都献给了他们亲爱的祖国,真是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B.这起重大事故鲜为人知,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关注。

C.周恩来一生至情至性、至高至圣、大智大勇、鞠躬尽瘁

D.在西方基督教国家里,《圣经》是一部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书,也是多数人必读的一部书。

 

B 【解析】 A.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与语境相合,使用正确。 B.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明显与“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关注”相矛盾,不合语境。 C.鞠躬尽瘁:指恭敬谨慎,竭尽心力。用来形容人格,使用正确。 D.家喻户晓:意思是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与语境相合,使用正确。 故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既要防止权力过分集中,也要防止职责不清、政通人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各机构互相jiān dū________,运转有序。

(2)维西解释了半天,可戴维脸上还是一副mí máng________的神情。

(3)法国人一般却都不大主动递送名片,双方见面寒喧几句甚至hǎi kuò tiān kōng __________地聊一番也就各自走开。

(4)小张满脸惊慌地跑进屋子,yǔ wú lún cì__________地叙述着刚刚发生的一幕。

 

查看答案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可怜夜半虚前席,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贾生》)

(2)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登飞来峰》)

(3)《木兰诗》中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写出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陆游在《游山西村》一诗中流传最广,景物描写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诵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默写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面小题。

忆朱自清

张中行

朱自清先生的大名和成就,连年轻人也算在内,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为差不多都念过他的散文名作:《背影》和《荷塘月色》。我念他的《背影》,还是在中学阶段,印象是:文富于感情,这表示人纯厚,只是感伤气似乎重一些。一九二五年他到清华大学以后,学与文都由今而古,写了不少值得反复诵读的书。一九三七年以后,半壁江山沦陷,他随着清华大学到昆明,以及一九四六年回到北京以后,在立身处世方面,许多行事都表现了正派读书人的明是非、重气节。不幸的是天不与以寿,回北京刚刚两年,于一九四八年十月去世,仅仅活了五十岁。

我对朱先生的印象,总的说是,有关他的,什么都协调。有些历史人物不是这样,如霍去病,看名字,应该长寿,却不到三十岁就死了;王安石,看名字,应该稳重,可是常常失之躁急。朱先生名自清,一生自我检束,确是能够始终维持一个“清”字。他字佩弦,意思是本性偏于缓,应该用人力的“急”补救,以求中和。但他终归是秉性难移,多情而宽厚,“厚”总是近于缓而远于急的。他早年写新诗,晚年写旧诗,古人说:“温柔敦厚,诗教也。”这由学以致用的角度看,又是水乳交融。文章的风格也是这样,清秀而细致,总是真挚而富于情思。甚至可以扯得更远一些,他是北京大学一九二0年毕业生,查历年毕业生名单,他却不是学文学的,而是学哲学的。这表面看起来像是不协调,其实不然,他的诗文多寓有沉思,也多值得读者沉思,这正是由哲学方面来的。

泛泛的谈了不少,应该转到个人的因缘了。是一九四七年,我主编一个佛学月刊名《世间解》,几乎是唱独角戏,集稿很难,不得已,只好用书札向许多饱学的前辈求援,其中之一就是朱先生。久做报刊编辑工作的人都知道,在稿源方面有个大矛盾,不合用的总是不求而得,合用的常是求之不得。想消灭求之不得,像是直到今天还没有好办法,于是只好碰碰试试,用北京的俗语说是“有枣没枣打一竿子”,希望万一会掉下一两个。我也是怀着有枣没枣打一竿子的心情这样做的,万没有想到,朱先生真就写了一篇内容很切实的文章,并很快寄来,这就是刊在第七期的《禅家的语言》。当时为了表示感激,我曾在“编辑室杂记”里写:“朱自清教授在百忙中赐予一篇有大重量的文章,我们谨为本刊庆幸。禅是言语难断的事,朱先生却以言语之道道之,所以有意思,也所以更值得重视。”这一期出版在一九四八年一月,更万没有想到,仅仅九个月之后,朱先生就作古了。

大概是这一年的五月前后,有一天下午,住西院的邻居霍家的人来,问我在家不在家,说他家的一位亲戚要来看我。接着来了,原来是朱先生。这使我非常感激,用古人的话说,这是蓬户外有了长者车辙。他说,霍家老先生是他的表叔,长辈,他应该来问安。其时他显得清瘦,说是胃总是不好。谈一会闲活,他辞去。依旧礼,我应该回拜,可是想到他太忙,不好意思打搅,终于没有去。又是万没有想到,这最初的一面竟成了最后一面。

死者不能复生,何况仅仅一面,但我常常想到他。朱先生学问好,古今中外,几乎样样通。而且缜密,所写都是自己确信的,深刻而稳妥。文笔尤其好,清丽,绵密,细而不碎,柔而不弱。他代表“五四”之后散文风格的一派,由现在看,说是广陵散也不为过。可是我推重他,摆在首位的却不是学和文,而是他的行。《论语》有“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话,这里无妨断章取义,说:与他的行相比,文可以算作余事。行的可贵,具体说是,律己严、待人厚都超过常格,这二者之中,尤其超过常格的待人厚,更是罕见。这方面,可举的证据不少,我感到最亲切的当然是同自己的一段交往。我人海浮沉,认识人不算少,其中一些,名声渐渐增大,地位渐渐增高,空闲渐渐减少,因而就“旧雨来,今雨不来”。这是人之常情。朱先生却相反,是照常情可以不来而来。如果说学问文章是广陵散,这行的方面,就更是广陵散了。

(节选自《负暄琐话》)

(注释)①广陵散:广陵,扬州古称;散,乐曲。它是中国音乐史上著名十大古琴曲之一。

1.关于文章的阅读理解,下面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作者看来,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语言华丽,但感伤气似乎重了一些。

B.文中写霍去病、王安石是为了反衬朱自清先生的名与字和他的性格协调。

C.作者推崇朱自清先生的品行,摆在首位的是“行”,其次是他的“学”和“文”。

D.作者与朱自清先生只谋一面,却通过叙写相关回忆,多方面表现了朱自清先生的性格。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我”与朱先生交往的两件事。

3.结合全文,概括朱自清先生“行”的主要特征。

4.本文和张中行先生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都是写人记事散文,两篇文章主要运用____________两种表达方式,作者在叙事的同时适当地发表意见,这种手法叫“叙议结合”。

 

查看答案

根据你对文学名著《红岩》的阅读,回答下面小题。

1.区委书记江姐要去       根据地,甫志高到码头为江姐送行,江姐嘱咐他要注意隐蔽,他嘴上答应,心里却不以为然。江姐到离根据地不远的一座县城时,发现自己的丈夫——彭松涛的人头被高挂城头。文中横线处应填入的地点是(   )

A.歌乐山 B.缙云山 C.华蓥山 D.樵坪山

2.由于终年住在阴湿的牢房里,吃的是发霉的米饭,小振中长到八九岁时,个头却只有四五岁孩子那么高,成了一个大头细身、面黄肌瘦的孩子,难友们都疼爱地叫他(   )。

A.小傻瓜 B.小萝卜干 C.小愣头青 D.小萝卜头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面小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余忆年少时,住西湖。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

(节选自袁宏道《西湖游记》)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1)可爱者甚蕃           (2)清涟而不妖   (3)香远清      (4)可远观而不可玩焉

(5)陶后有闻           (6)便欣然忘食     (7)余以为妙绝

2.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是“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一项是(   )

A.何陋有(刘禹锡《陋室铭》) B.一老河兵闻,又笑曰(纪昀《河中石兽》)

C.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 D.湖中荷花尽作飘摇

3.根据语意,下列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晋陶渊明独/爱菊 B.世人/甚爱牡丹

C.荷花为/雨所洗 D.余忆年/少时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观荷于湖边亭中。

5.读文赏荷,用原文填空

(1)赏荷,可观其形美。[乙]文描绘雨中荷花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描绘雨后荷花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2)赏荷,可品其神美。[甲]文称莲为“_________”(四字),[乙]文赞荷为“___________”(四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