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次北固山下》描写时序交替,暗示时光流逝,蕴含自然情...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次北固山下》描写时序交替,暗示时光流逝,蕴含自然情趣的句子是:_________

(2) __________,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3)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___________。(杜牧《赤壁》)

(4)_________________,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5)把曹植的《梁甫行》默写完整。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1)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2)独坐幽篁里; (3)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4)山随平野尽; (5)剧哉边海民, 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 行止依林阻。 【解析】 本题考查背诵默写。理解性默写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注意根据题干的提示确定诗句。这两个类型的默写首先都要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注意“幽”“雀”“哉”“象”“禽兽”等字词的写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请以“不曾有过的心情”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写以记叙为主的文章,字数在600字以上,不得抄袭本试题卷中的阅读材料。(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

父亲的长笛

①小时候,每天晚饭后,父亲总喜欢拿出心爱的长笛吹奏一曲。那是,她特别爱听,笛声一响,她就用跑调的声音跟着哼歌。母亲也停下手边的活,侧耳倾听,发丝垂在脸上,格外柔美。

②夏天的傍晚,父亲有时会拿着长笛去巷口儿。邻居们说:“来来,吹一段儿!”“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将笛长横放嘴边。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大人们摇头晃脑陶醉着,孩子们停止嬉闹,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那样的时光里,她是红人儿,孩子们羡慕极了她有一个这样将笛子吹得声声悦耳的父亲,哄着她,把好吃的分给她一份,只为了听她父亲吹笛子时可以靠近一点儿。她亦是非常的骄傲的,那时,父亲是天,是地,是她心目中的大英雄。

③她开始讨厌父亲吹长笛,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那天晚上,她写完作业后,父亲又拿出长笛来吹。笛声刚响,她就大吼一声:“唉呀!别吹了好不好!烦死人了!”笛声戛然而止。她看也没看父亲一眼,转身跑回自己屋。

④她三年级时,父亲的工厂倒闭,两年后,左腿残疾又没技术的父亲被安排当了环卫工,负责她学校周边街区的卫生。那天,一个捣蛋鬼在班里嚷嚷:“门口那扫地的老大爷是小敏她爸!”顿时,嘘声,哄笑声连成一片。她感到无地自容,趴在桌子哭了。那一刻,她只恨父亲没出息!

⑤她毕竟还是个懂事的孩子,没有把这件事告诉父母。只是不再喜欢父亲吹长笛了,每次父亲一吹就被她狠狠地制止。渐渐的,家里就听不到笛声了。

⑥上了初中,离家远,她从不跟别人提家里的事。可事情就是这么巧,父亲工作间隙坐在环卫车旁的马路牙子上吹长笛,竟被电视台记者录进了镜头。节目播出后,恰巧被她老师看到,把这事当作励志故事讲给同学们听,班里爽直的同学对她说:“小敏,你爸好酷哇,扫大街还不忘了吹笛子!”

⑦她万万没想到自己极力隐藏的父亲,就这样被曝光在全班同学面前。她忍无可忍,到家就跟父亲吵:“你说你扫个垃圾,还吹什么长笛,丢人都丢到电视上去了,我都快没脸活着了!”“啪”地一声,母亲的巴掌落在她脸上:“你个没良心的,你怎么这样说你爸!要不是你,你爸……”“别跟孩子瞎说八道!”父亲喝住了母亲。“你可是听着你爸的笛声长大的呀!你小时候那么爱听,你爸干一天活儿回来,多累都吹给你听……”

⑧父亲的沉默和母亲的训斥并没有打动她,她还是悄悄地拿走了长笛,在了城边的小河里。虽然那一刻她心里也有丝丝的不舍。她等着父亲爆发,然而,没有。自此,父亲再没提过长笛的事儿。

⑨多年以后,她有了孩子,懂得了做父母的艰辛。她对父母很好,常常给他们买吃的穿的。儿子初一那年,学校要开“感恩”主题晚会,儿子在家练唱《父亲》这首歌:“想想您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抚摸您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人间的甘甜有十分,您只尝了三分。”儿子唱了一遍又一遍,唱得她心里一阵阵酸,一阵阵疼……

⑩第二天,她买了一支上好的长笛,给父亲送去。父亲先是一愣,随即欣喜地摩挲起来。她吞吞吐吐,说:“爸,对不起,当初是我扔了你那长笛。”父亲一笑:“傻丫头,我早知道是你干的。”母亲走过来,说:“还是闺女疼你懂你呀!你这条腿没白断,委屈没白受啊!”“腿?没白断?”她吃惊地问。“还不是因为你三年级那年非吵着要电子琴,你爸为了挣钱给你买琴,你爸大雪天骑车给人送货,摔断了腿……”“哎!跟孩子提这些干啥!都是过去的事儿了!”父亲笑着打断母亲。转脸看她。她赶紧抹一把泪,挤出笑来,说:“来来,吹一段!”“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将长笛横放嘴边。

⑪久违的笛声从父亲嘴边漫延开来,飞扬在屋子的各个角落,她跟着哼唱,母亲则满脸温柔,鬓角的白发泛着银光,格外柔美。

1.文章采用第几人称的写法?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2.请以长笛为线索,从父亲的角度概括父女之间发生的四件事。

3.下面的语句是如何描写笛声的?请简要赏析。

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大人们摇头晃脑陶醉着,孩子们停止嬉闹,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

4.请品读下面的语句,联系上下文揣摩她和父亲的心理。

她赶紧抹一把泪,挤出笑来,说:“来来,吹一段!”“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将长笛横放嘴边。

5.母亲这一形象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问题。

(材料一)东兰铜鼓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目前全世界馆藏传世铜鼓2400多面,而东兰县就有612面,堪称世界“铜鼓之乡”。铜鼓是东兰民族文化中的奇珍异宝,是壮、瑶族珍贵乐器。民族民间流传的传统铜鼓舞蹈有铜鼓舞、蚂拐舞、舂榔舞、瑶族猴鼓舞。壮族铜鼓习俗在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东兰县被中国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铜鼓文化艺术之乡”。

(材料二)东兰铜鼓文化包括了歌谣文化、稻作文化。是多元性和独特性融为一体的民族文化遗产,其活态性、完整性成为绵延千古、不可多得的民族文化“活化石”。

(1)为了更好地了解东兰的壮族铜鼓习俗,学校八年级(二)班组织到壮族村屯考察壮族铜鼓习俗的活动。请你简单地给他们安排一下在考察前、考察中及考察后该做的一些事。

考察前:__________      考察中:__________    考察后:__________ 

(2)参考(材料一)(材料二)的内容,请向外地朋友简单介绍东兰铜鼓及其所包含的文化内容。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

工蜂是老了!然而,母蜂是蜂巢中最迟生出来的,它们既年轻,又强壮。所以,当严冬降临,威胁到它们时,它们还仍有能力来抵挡一阵。至于那些末日已经临近的,很容易地就能从它们的外表的病态上分辨出来。在它们的背上,是有尘土沾附着的。在它们尚健壮,还年青的时候,它们一旦发现有尘土附着在身上,就会不停地拂拭,把它们黑色、黄色的外衣清洁得十分光亮。然而,当它们有病时,也就无心注意卫生清洁了。因为已经无暇顾及了。它们或是停留在阳光底下,一动也不动,或者很迟缓地踱来踱去。它们已经不再拂拭它们的衣裳了,因为这已不再重要了,也没有任何意义了。

这种对装束的不在意,就是一种不祥的征兆。过了两三天以后,这个身上带有尘土的动物,便最后一次离开它自己的巢穴。它跑出来,主要是打算再最后享受一点日光的温暖。忽然,它跌倒在地上,一动也不动,再也不能够重新爬起来了。它尽量避免自己死在它所热爱和生存的巢里。这是因为,在黄蜂中,有一种不成文的“法律”规定,那就是巢里是要绝对保持干净整洁的。这个生命即将结束的黄蜂,要自行解决它自己的葬礼。它把自已跌落在土穴下面的坑里。由于要保持清洁卫生,这些苦行主义者,不愿意自己死在蜂房里。至于那些剩余下来的,还没有死去的黄蜂,它们仍然要保留这种习惯,直到它们最终的结局为止。

(1)此语段选自法国昆虫学家______(人名)写的《昆虫记》。《昆虫记》写作技巧高超,常常以_______的手法,表现昆虫世界。

(2)读完语段,请简要谈谈你对黄蜂有哪些新的认识。

 

查看答案

用课文原句填空。

(1)日暮乡关何处是?___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2)______________,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3)_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4)此中有真意,_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

(5)烽火连三月,______________。(杜甫《春望》)

(6)我报路长嗟日暮,______________。(李清照《渔家傲》)

(7)富贵不能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孟子》)

(8)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晏殊《浣溪沙》)

(9)争渡,争渡,______________。(李清照《如梦令》)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