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甲)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

文言文阅读

(甲)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再者,不敢纵逸。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朕既在九重,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卿等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

(注释)①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年号。②存:抚恤。③耽:沉溺。④九重:深宫之内。⑤存意:用心操劳国事。

1.结合语境,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必先其心志(痛苦)    B. 乱其所为(违背)

C. 犹割以啖腹(大腿)    D. 若耽滋味(喜欢,特别爱好)

2.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管夷吾举士       然后知生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B. 犹割股啖腹       河曲智叟亡

C. 曾益所不能       如土石何

D. 故卿等为朕耳目   已而细柳军

3.下面是对两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开头先列举事例,采用了层层推理的方法。

B. (甲)文认为担任重任的人才必须经过磨炼。

C. (甲)文是从正面进行推论,最后概括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D. (乙)文太宗认为“为君之道”首先要抚恤百姓。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人恒过,然后能改。

(2)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5.(甲)(乙)两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都提出了治国的观点,这些观点有何异同?请结合选文内容具体分析。

 

1.A 2.B 3.C 4.(1)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2)做国君所应当遵循的原则,必须首先抚恤百姓。 5.同:都强调了治国需贤臣辅佐这一内因。【甲】文强调朝廷要有守法度的大臣、辅佐君王的贤士;【乙】文强调贤臣犹如君主的耳目,要用心操劳国事。异:【甲】文还强调外因也能导致亡国的观点,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国家就会灭亡。而【乙】文没有涉及外因。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的含义,进行比较,得出答案即可。A.句意:一定先要使他的心志痛苦。“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 2.此题考查一词多义。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A项,从/由于;B项,两个“以”都是连词“来”的意思;C项,代词/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D项,的/到、往。故选B。 3.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C.甲文先列举名人历经磨难,成就一番事业的事例,然后再正反论证经受磨炼的好处,并概括中心论点。故C项说法有误。 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注意以下关键词语的意思:“恒”,常常;“过”,犯过错;“为”,做;“存”,抚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科技说明文阅读

今天,你“刷脸”了吗?

最近,上海一商家推出了刷脸支付系统,它通过对人脸的扫描识别,确定支付人,从而划走其账户资金,完成支付。其实,人脸支付不是头一回听闻。人脸和指纹、掌纹、声音等这些人体生物特征都可以作为密码“随身携带”,使用起来的确方便。那么,“刷脸”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刷脸”,是“人脸识别”的俗称。“人脸识别”又称“人像识别”或“面部识别”,是一种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认证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它集人工智能、机器识别、机器学习、模型理论、专家系统、视频图像处理等多种专业技术。人脸识别用摄像头采集含有人脸的图像或视频流,并自动在图像中检测和跟踪人脸,进而对检测到的人脸进行脸部识别。人脸识别主要分四步完成:人脸图像采集及检测、人脸图像预处理、人脸图像特征提取、匹配与识别。

人脸识别与指纹识别、掌纹识别、视网膜识别、骨骼识别、心跳识别等都属于人体生物特征识别技术,都是随着光电、计算机、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应运而生的。人脸识别具有自然性和非接触性,可以快捷、精准、安全地进行身份认定,避免个人信息泄露,并能隐蔽使用。人脸识别能够应对复杂的光照并支持多种人脸姿态,可以精确定位眉毛、眼睛、鼻子、嘴巴、脸部轮廓等面部关键区域位置,制成独一无二的“脸谱”,以便通过已存“脸谱”和待识“脸谱”的快速比对,实现准确识别。人脸识别也具有不可复制性,能从几百项脸部特征中找出识别对象。人脸识别系统已在安全、海关、金融、军队、机场、边防口岸、安防等多个重要行业及领域以及智能门禁、门锁、考勤、手机解锁、电脑登录认证、人脸支付、特殊人物识别等方面有广泛应用。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可以通过手机镜头在手机上做基于人脸识别的身份注册、认证、登录等,使身份认证过程更安全、方便。由于人脸比指纹等视觉辨识度更高,所以“刷脸”的应用前景更广阔。

“刷脸”曾经被视为“奇思异想”,直到前几年,还是一句“调侃”之词。然而,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成熟,在数字化生活的大环境之下,“刷脸”已成为现实场景,并呈日益普及之势,人们对于“刷脸”的需求和热情也与日俱增。人脸识别技术正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方便和安全。未来,人脸识别技术将在不断发展中日益完善,更好地解决人脸相似性、易变性等难点,让更多的人享受“刷脸”的“乐趣”。

1.下列关于“人脸识别”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人脸识别,俗称“刷脸”,又称“人像识别”或“面部识别”,是一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

B. 人脸识别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集多种技术进行身份认证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

C. 人脸识别是用摄像头采集人脸的图像或视频流并自动检测跟踪进行人脸识别的技术。

D. 人脸识别是分人脸图像采集及检测、预处理、特征提取、匹配与识别四步完成的技术。

2.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人脸识别技术与指纹识别、掌纹识别等人体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一样,都是随着光电、计算机等技术的发展而产生并发展的。

B. 人脸识别具有不可复制性,能从几百项脸部特征中找出识别对象。

C.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基于人脸识别的身份认证过程更加方便、安全,人们对“刷脸”的需求与日俱增,“刷脸”正日益普及。

D. 人脸识别技术虽已普遍使用,但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在怎样处理人脸相似性、易变性等难点问题上,还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

3.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篇介绍人脸识别技术的科普性说明文,读后不仅可以了解这项技术的特点和应用前景,而且也有利于激活读者的科学创新意识。

B. 全文采用逻辑顺序,层次清晰,先解说了“刷脸”的特征,再说明“刷脸”的技术特点及应用范围,最后介绍了“刷脸”的发展趋势。

C. 文章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如在说明可以通过比对已存脸谱和待识脸谱来准确识别人脸时,就运用了打比方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D. 本文的语言科学严谨,通俗易懂,说明中既准确运用专业术语,又对说明对象进行简明解说,问句式题目也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查看答案

下列语句的顺序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从而使“痛苦指数”下降,“幸福指数”上升

②这种条理性和有序性正是内心满足感的主要来源

③守时让一切都变得有条理起来,使生活有序起来

④而守时可以减缓甚至消除因时间不确定带来的焦虑

⑤现代人普遍患有“时间焦虑症”

A. ②③⑤④①    B. ③②⑤④①    C. ③②①⑤④    D. ③⑤②④①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 读经典作品,会拓展我们的人生感受和视野。

B. 浅浅的水面托起无数错落的石山、石壁,又折映出婆娑多姿。

C.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D. 恐龙灭绝事件认为是由约6600万年前的一颗陨石撞击地球所导致。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年花市各种各样的花到处都是,看得我眼花缭乱

B. 家风是一种软约束,通过潜滋暗长的影响,有效约束家庭成员的行为、作风和操守。

C. 国学泰斗季羡林先生深信开卷有益,生前多次在不同场合倡导青少年要广泛阅读。

D. 如果醉驾者在一起起车祸面前还无动于衷,无疑会成为极其危险的人。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跚(pán)  退(kuì)  和(mò)  正危坐(jīn)

B. 劲(qiú)  丘(hè)  土(lián)  深痛疾(wù)

C. 息(zhì)  秀(qí)  俯(gǎn)  密密匝(zā)

D. (lòu)  琐(xiè)  形(jī)  精竭虑(dān)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