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让讲规矩成为新常态 ①钱穆先生写过一篇《做人的规矩》,说:“诸位将来离开学校踏...

 

让讲规矩成为新常态

①钱穆先生写过一篇《做人的规矩》,说:“诸位将来离开学校踏入社会,谋到了一项职业,做甚么应该像甚么,应该各有各的规矩,各有各的模范。人有人的样子,也便是有规矩了,这是人生最高的艺术。”诚哉斯言!讲规矩确实是人生的最高艺术。

②一个人应该讲规矩。一个讲规矩的人,为人处事才会有礼有节,不卑不亢,有君子的气度,有“人的样子”。这样的人,有操守,识分寸,知进退,懂轻重,是一个靠谱的人,一个明白人,一个令人敬重和信任的人。现代社会是一个更加注重契约精神的社会,对个体的规矩意识有着更高的要求,如果不讲规矩,不但有损人品,有亏德行,而且寸步难行,注定一事无成。

③一个家庭应该讲规矩。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元,家庭的规矩串联起来,影响着社会风气,影响着全民的公德素养,影响着国家文化。不难发现,很多民间规矩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体现了文明、和谐、诚信、友善等美好理念。我们的家庭不但应该践行规矩,保持对规矩的敬畏和重视,让规矩在家庭教育管理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而且应该承担主要的传承责任,通过言传身教把有价值的规矩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④一个政府也应该立好规矩,维护规矩。“依法治国”贯穿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路,“法”即规矩。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先立规矩后办事应是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依法行政、科学决策的重要原则,也是社会和谐、有序的基础。自古以来凡制定良法者,必定要考虑到它的可操作性和实施效果,故需谨慎研判,反复论证。今天我们的政府在立规矩这件事上理应有更严谨的态度,更专业的精神,令规矩有前瞻性、现实性。

⑤政府和政府官员须带头守规矩。手握公权力的人,坚决按规矩办事,不仅体现了一种品德和修养,更表现了一种政治上的清明与成熟。须知规矩是紧箍咒,更是护身符。朱元璋曾问群臣:“天下何人最快活?”有言位居显赫者最快活,有言金榜题名者最快活,有言富甲一方者最快活……朱元璋均不满意。唯有大臣万钢答道:“天下守法度者最快活。”朱元璋大悦。法度就好比我们的规矩,守规矩者,不越法纪“雷池”,绝无“暗室亏心之忧”,自然能坦坦荡荡,光明磊落。

⑥清代画家沈宗骞有一句名言:“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时代飞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我们不但要懂规矩,守规矩,还要创建与时俱进的新规矩,让讲规矩成为中国的新常态。

1.下列对本文的中心论点概括的最恰当、最简明的一项是(           )

A. 讲规矩确实是人生的最高艺术。

B. 一个人应该讲规矩。

C. 个人、家庭、政府和政府官员,都应该讲规矩。

D. 我们要创建与时俱进的新规矩。

2.下面对相关论据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可以用来论证守规矩的重要性。

B. 荀子《劝学》中的“木受绳则直”这句话可以用来论证守规矩所起到的作用。

C. “东施效颦”的事例可以用来论证不守规矩的危害性。

D. “商鞅立木”的事例可以运用到第④自然段中,论证立规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第①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②③④自然段的顺序是否可以调换?为什么?

 

1.C 2.C 3.引用钱先生的话引出中心论点,并作为论据证明论点。不能,因为这三段从个人到家庭到政府,层层递进来论证中心论点。 【解析】(1) 试题分析:根据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段首可知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个人家庭,政府以及政府官员都应该讲规矩,A过于绝对。B跟D都只是其中一个分观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太宗初即位,中书令房玄龄奏言:“秦府旧左右未得官者,共怨前宫及齐府左右处分之先己。”太宗曰:“古称至公者,盖谓平恕无私。丹朱、商均,子也,而尧、舜废之。管叔、蔡叔,兄弟也,而周公诛之。故知君人者,以天下为公,无私于物。朕与公等,衣食出于百姓,百姓人力已奉于上,而上恩未被于下。今所以择贤才者,盖为求安百姓也。用人但问堪否,岂以新故异情?凡一面尚自相亲况旧人而顿忘也才若不堪亦岂以旧人而先用?今不问其能不能,而直言其怨嗟,岂是至公之道耶?”

(选自《贞观政要》,有改动)

(注释)①处分:安排职务。②君:统治,主宰。③被:遍及。④堪:胜任。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秦府旧左右未官者/便一山

B. 知君人者/而两狼之并驱如

C. 公等,衣食出于百姓/天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D. 百姓人力奉于上/惧其不

2.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凡 一 面 尚 自 相 亲 况 旧 人 而 顿 忘 也 才 若 不 堪 亦 岂 以 旧 人 而 先 用

3.太宗认为用人的“至公之道”是什么?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非________)(________

(2)觥筹交错________)(________

(3)树林阴________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3.下列各项对课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全文的核心命题,为写景抒情定下了基调。

B. 选文第四段使用了衬托的手法:以“禽鸟之乐”衬“游人之乐”,又以“太守之乐”衬“游人之乐”。

C. 全文在写作上以“乐”为主线,前后呼应,结构严谨。

D. 本文表达了作者游览山水的乐趣及与民同乐的情怀。

 

查看答案

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几句话,使之构成排比。

信念就像一根指南针,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绝不会置身于迷途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了信念,我们才有了敢于挑战一切的勇气,进而我们才能乘风破浪、披荆斩棘,创造辉煌的明天!

 

查看答案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执法人员近日加大了对上市蔬菜抽样检测,以防止不合格农产品出现在百姓的餐桌上,确保舌尖上的安全。(“检测”后面应加上“的力度”)

B. 为了防止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事件,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了安全措施。(去掉“防止”或“不”)

C. 我永远不会忘记老师耐心细致地纠正并指出我考试中的问题的情景。(删掉“的情景”)

D. 短短几天之内,《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最新修正版已迅速出现在各大书店最显眼位置,新一轮宪法学习潮火热。(“火热”后加“兴起”)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无论脚步走多远,在人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又      ,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永远牵系着记忆深处的故乡。

(2)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进而涵养和凝聚共图民族振兴的伟大精神力量,这是      优秀传统文化的本意所在。

(3)书法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风格各异的作品,或古朴,或隽秀,或雄浑,或飘逸,将书法艺术之美表现得     

A. 稳固  传扬  淋漓尽致    B. 顽固  传扬  惟妙惟肖

C. 稳固  弘扬  惟妙惟肖    D. 顽固  弘扬  淋漓尽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