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小题。 躲在墙角的父亲 26年前,我在海阳读高中,学校离家很...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小题。

躲在墙角的父亲

26年前,我在海阳读高中,学校离家很远,只能一个月回家一次。食堂的饭菜很单调,于是,经常有父母来给孩子送各种好吃的。每当此时,我总是悄悄转过身去,看向窗外,嘴里嚼着无味的窝窝头。

我的父亲只来看过我两次。一次在一个大雪天后的上午。

课间,我坐在教室座位上,猜测着中午会是什么菜,想起只漂着零星油水的大白菜汤,就食欲全无。突然,听到有人在教室门口大喊:“于里杰,校门口有人找。”有人找我?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毕竟,“有人找”多数就意味着有好东西吃。全然不顾雪后校园路上湿滑,我高兴地朝校门口跑去,几次差点摔倒,边跑边猜测,是父亲吗?

拐过教室最后面的水房,远远地看,果然是父亲。只见父亲孤零零地站在校门口的墙角处。看到我后,父亲忙把身后的绿色帆布包拿了出来,拉开拉链,从里面拿出一件棉袄,再打开棉袄,露出一串像半大黄瓜一样的东西,颜色黄黄的。父亲小心翼翼地掰下3个,递给我:“我去济南看你二哥,带回6个香蕉,剩下3个带回家给你妈和妹妹。你回去上课吧,我走了。”

父亲背起帆布包,我还没来得及说一句话,他就已经走出了校门口。他缩着脖子,双手插在袖子里,风掀起了他单薄棉袄的衣角,佝偻着腰,向远方走去。学校离车站有3公里,他着急赶回家,着急回去看他的羊和牛。直到父亲的身影在雪地里变成了一个小小的黑点,我才发现手里的香蕉,还是温温的,那是父亲包裹在棉袄里的香蕉,也是我第一次见到真正的香蕉。多年后,哥哥告诉我,那6个香蕉是哥哥给第一次出远门的父亲准备的。哥哥在部队当兵,每餐会发一个香蕉,他把两天的香蕉攒在了一起给父亲,可是父亲自己却没吃一口。

另一次父亲来看我,是在麦收刚结束时。

一天午睡刚起床,便听到宿舍门口有人喊:“于里杰,校门口有人找。”我兴冲冲跑到校门口,依旧是父亲。他还是站在校门口的墙角处。父亲带着一个筐,我期待着里面:是一盒肉馅的黄瓜饺子?一袋母亲做的面果子?还是一瓶黄豆肉酱?可是,当父亲掀开盖筐的花布时,我却只在筐底看到了两个硬邦邦的火烧。

“杏子卖完时很晚了,这有两个火烧。”父亲满脸歉意,拿着火烧往我手里塞。想到同学的父亲来的时候,拎着的包都是鼓鼓的,而我的父亲却只带了两个火烧。我愤愤地把父亲的火烧扔到筐底:“我这几天牙疼,不能吃硬的。”

“哎,你这孩子……牙疼,吃药了吗?”父亲的声音依旧很低。“爸,以后你别来看我了,我挺好的。”我没有再看一眼父亲,转身朝教室跑去,失望和委屈交织在一起,泪水再也忍不住,在脸上肆意流淌着。

从那以后,父亲再也没有来学校看过我。只是,他会经常去打听,村里有没有父母去学校看孩子。如果有,他总会说着好话,让人家顺便把好吃的带给我,给我捎好吃的袋子也终于鼓了起来。

高中毕业后,母亲告诉我,那次赶集卖杏,因为农活忙,父亲开始并没打算去学校看我,所以也没有让母亲准备好吃的。那两个火烧,其实是母亲做给父亲赶集的午饭。父亲卖完杏子,已经是下午了,他却突然想去学校看我,集市已散,父亲只好把那两个火烧带来了。那天,回家后的父亲一直不停地自责,怎么没去商店买些点心带给我。

后来,我考上了外地的大学,离家更远了。宿舍的同学,经常有父母来看她们,给她们带各种小吃,还有很多精美的点心。每当此时,我的心里总会涩涩的,会想起那3个香蕉,还有被我拒绝的两个火烧。

大学4年,父亲没有来看过我一次。我知道他是舍不得不菲的路费,是一种因爱而生的放弃。他省吃俭用,把省下的每一分钱包在手帕里,到邮局汇给女儿。汇款单上的一个个数字,是温暖岁月里他的牵挂和思念……

长大后的我,终于明白了父亲为什么总是在校门口的墙角等我。原来,父亲小时候脸上起痘,那时没钱治疗,脸上便留下了永远的疤痕。我小时候,曾经因为父亲而被同学耻笑过,所以,他再去新学校看女儿,便总是躲在墙角,他不想让女儿再被同学耻笑。父亲的爱不比别人的父母少一丝一毫,他醇厚的爱在不经意中深藏着。

昨天夜里,我在梦中回到了高中的教室,我似乎坐了很久,期盼着有人再喊一次:“于里杰,校门口有人找。”我想,我会飞快地跑去校门口,去拿我一直在等的火烧。

1.父亲看我时只带了两个火烧,他在等我出来时会想些什么呢?请用第一人称写出父亲当时的心理活动。写作提示:注意上下文的衔接流畅。

2.这篇文章在材料选择、结构安排、语言表达、形象刻画、情感体验等方面都有亮点。请自选一个或多个角度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不少于100字)

3.中国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老人问题也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之一。空巢老人现象比比皆是。请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按要求回答问题。

(1)请简要描述画面内容。

(2)请你说一说这幅漫画所反映的社会问题,要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1.示例:好久没见闺女了,怪想她的。孩子学习忙,我看一眼就走。今天光顾着卖杏,只给孩子带了两个火烧,没给孩子买好吃的,她会不会生气呢?会不会被同学嘲笑?她能理解我吗?如果孩子生气了,我该怎么跟她说呢? 2.示例:文章选材独具匠心。本文主要描写了我上高中时父亲两次躲在校门口为我送好吃的情形。第一次为我送香蕉,“我”沉浸在喜悦中,却不知道父亲一个未吃,表现了父爱的醇厚。第二次,“我”满怀期待父亲却给我带来两个硬邦邦的火烧,我因此而失望、愤怒,却不曾注意到火烧是父亲的午饭,表现父爱的深沉。这两次情形中,“我”的心情反差鲜明,但都表现了父爱的深沉伟大。 3.(1)示例:一个老人孤独地坐在镜子前面,镜子里映射出的依然是老人自己的影子。老人只能对镜子里的自己说:“子女不在身边,一个人在家怪寂寞的……” (2) 示例:老人劳累了大半辈子,到了暮年,不再需要早出晚归,也不再需要大量的脑力、体力劳动,老人的生活内容变简单了,可对很多人来说,随之而来的是寂寞空虚,子女也不在身边,这种空巢现象已成为社会当前的一种常态。如何解决?我认为:①有条件的子女,把老人接到身边照顾,不能只顾自己的小家;②子女要经常回家看看;③要常常打电话给老人,关心老人的生活。 【解析】 1.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题干要求用第一人称写出父亲当时的心理活动,也就是父亲在等我出来时会想些什么。在构思心理活动的时候,一定要读懂上下文的相关情节,还要考虑对一个父亲对孩子的关心,自己到来给孩子的感受,自己来这里的目的孩子是不是理解等方面作答。一定要注意题干要求的运用第一人称。 2.考查文章的艺术特点。题干要求自选一个或多个角度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内容可以是材料选择、结构安排、语言表达、形象刻画、情感体验等方面。概括文章的艺术特点要从以下方面入手:文章的选材——看选材的精当,对人物形象的意义。文章的修辞手法——文笔功夫、概括能力、笔墨的运用、不啰嗦。组成文章的字、词——惜墨如金,刻画生动、入木三分。其他艺术特点——别出心裁、超凡不俗等。如本文选材的精当,第一次为我送香蕉,表现了父爱的醇厚。第二次由父亲带来两个硬邦邦的火烧的气愤到知晓火烧是父亲的午饭的情感变化,刻画了父亲无私的形象,突出了父爱的主题。 3.(1)仔细观察画作,把画面上的内容分层次或方位用说明性语言描述出来,可从周围环境、人物肖像与穿着、人物行为等推断漫画中的人物身份。综合画面内容,把画作寄寓的感情或深刻含义表达出来。要注意漫画中的文字内容。即“子女不在身边,一个人在家怪寂寞的……”这些文字内容往往揭示漫画的主题。(2)分析漫画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可进行类比联想,探究画面寓意。类比联想是在审读、想象的基础上,将画面信息跟现实生活相联系,深入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在类比中明晓漫画寓意的过程。如本漫画反映了老人的生活的寂寞空虚。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可从与老人生活在一起、常回家看看、常打电话关心老人等角度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句子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苏轼被贬后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复杂心境。

B.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从侧面写夏季三峡江水迅猛湍急的特点。

C.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从远近两种视角,写了高山、流水两种风物,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境界清新。

D.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几个意象,突出了空间的阔大,描绘出了大漠奇丽的自然风光,传达出的是诗人悲凉的心境。

 

查看答案

(2017年苏州市初中毕业暨升学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浮图①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关沧浪亭之地也。亟求余作《沦浪亭记》,日:“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余日:昔吴越②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佑,亦治国于其偏。迨淮海纳土③.此园不废。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节选自归有光《沧浪亭记》)

(注)①浮图,僧人。②吴越,五代时十国之一。③迨,到,等到。淮海纳土,指将国土贡献给宋王朝。

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昔子关之记,记亭之胜也。

②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家的味道

(片段一)年前,我把母亲从乡下接来过年。下班回家,推开门,一股熟悉的饭菜香扑面而来。依稀的油烟水汽里,母亲正在灶台边张罗饭菜,多么熟悉的场景!那种久违的家的味道瞬间涌上了心头,原来通过鼻子也能回到家。很长一段时间,那熟悉的饭菜的味道都使我的心暖暖的、满满的。妈妈做的饭菜不仅慰藉了我饥饿的肠胃,而且安抚了我渴念的心。或许记忆有很多源头,而鼻子是脉络最为清晰的一条,一种熟悉的味道就能开启一道记忆之门。家,就像一个容器,把那些漂泊者朝思暮想的家的味道都装在里面,掀开盖儿,熟悉的味道就会飘散出来。有相亲相爱的家人,有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有充满人间烟火气息的各种味道,家在游子的心中不再是一个虚幻的概念,而开始发酵成一处没有方向而又到处都是方向的磁场。

(片段二)家是妈妈炕头的炕烟味。自小就睡在老家的土炕上,夏天清凉,冬天温暖,从来没有意识到那炕还会留下让人回味的炕烟味。第一次意识到是结婚后回家过年,妈妈早早给我们铺好了崭新的床单被褥。晚上睡在温暖的土炕上,那是难得的温馨惬意。第二天早上起床后,妻子不停地闻着衣服,并且让我也闻闻自己的。原来我们的衣服上都散发着一股淡淡的炕烟味。这种味道早已融入我的身体,让我的嗅觉无法感知。久别归来,经妻子提醒,当我再次闻到这种味道时,一股暖流涌过我的心田。

(片段三)母亲生长在南方,一个水乡古城。她儿时的夏夜,也如同现在一般闷热,母亲会与我的外祖父、外祖母一起,搬上桌子椅子,在自家小院中吃晚饭。院子里种满了夜来香,每一个夏日的夜晚,都有这香气的陪伴。母亲在古城待了十一年,那花香也陪着母亲度过了十一个夏季。母亲对我说这些时,脸上是满满的幸福。她说,每当她看到夜来香时,总有一种一见如故的感觉,一种可以让她心灵坦然的感觉。这种感觉,是一种归属感。在不知不觉中,夜来香的淡香代表了家。

1.每个人对“家的味道”的记忆和体验是不同的。选文主要写了三种“家的味道”,你对其中的哪一种印象最深?请把它写下来,并谈谈你选择它的理由。

2.每个人都有一个家。它或许很朴素,或许很温暖,或许很舒适。视角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对“家”的理解也会不同。请参考下面几则材料,谈谈你对“家”的理解。

(链接材料)

材料一 小时候,父母在哪里,家就在哪里。

材料二 年老时,儿女在哪里,家就在哪里。

材料三 家,是放心的地方。

 

查看答案

(题文)名著阅读。

毫无疑问,黄翅飞蝗泥蜂在杀死蟋蟀时使出了它的看家本领,因此十分有必要看看它凶杀猎物的过程。在观察节腹泥蜂时,我进行了很多尝试,并且让我受益匪浅,所以我将在节腹泥蜂身上采用的卓有成效的方法,运用到了黄翅飞蝗泥蜂的身上。

以上文字选自______(作者)的《昆虫记》,这部书被誉为“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书画大家的介绍,有误的一项是()

A. 王羲之——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B. 颜真卿——写下著名的《劝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C. 柳公权——吸取颜真卿、欧阳询之长,在晋人劲媚和颜书雍容雄浑之间,自创“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

D. 欧阳询——书法成就以行书为最,笔力险劲,结构独异,后人称为“欧体”。其源出于汉隶,骨气劲峭,法度严谨,于平正中见险绝,于规矩中见飘逸,笔画穿插,安排妥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