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1)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2)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

(1)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2)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中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3)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4)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14、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5)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油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6)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中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1.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2.选文第(3)段说明“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为什么举了两个例子?

3.选文第(5)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第(2)段到第(5)段的顺序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1.纬度,经度,高下,古今 2.因为一般人认为近海地区的气温都比内陆暖和,事实上却不是这样,此时举一个例子,存在偶然性,说服力不强,举两个例子增强了说服力。 3.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准确,突出地说明了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4.不能调换。因为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对物候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再次之,古今最次,体现了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另外,前三个因素是空间因素,后一个因素是时间因素,这样安排条理清晰,不能调换。 【解析】 1.考查对文章内容分析概括。根据“(1)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可知答题区域在(2)——(5)之间,然后抓住说明文每段的中心句,中心句一般在文段的段首,因此得出答案:纬度,经度,高下,古今。 2.说明文中例子举多举少是有讲究的。读者容易明白的地方举一个例子就可以了,不容易明白的地方要多举两个例子。近海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如果依次类推,就会误以为春天也一定来得早,一定温暖,但是事实上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接连举了“大连——北京”和“烟台——济南”两个例子加以说明,使人确信无疑。 3.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打比方、下定义、分类别、作比较等。说明方法的作用要结合句子的内容来解答。第(5)段“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油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可知是说明方法是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4.考查文章的安排布局。说明文段落先后一般不能调换。此文的说明对象: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通过关键词: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可知此文是按照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或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的逻辑顺序。逻辑性强,不能调换。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小石潭记》

(乙)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疾趋度石罅,瀑见。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如虹,忽卷掣折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游人坐欹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亦变幻恍惚。

节选——《观第五泄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日光下_____        (2)其岸势犬牙差互_____

(3)疾度石罅_____        (4)山行之极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数步,闻疾雷声,心悸。

3.从甲乙两段文字中各找一个表现水的特点的字

甲:_________      乙:__________

4.两篇选文,让我们感受到小石潭的幽美和第五泄的恢宏气势,其中分别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石潭记》:

《观第五泄记》:

 

查看答案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

1.请解释这首诗中画线的句子。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 这首诗三次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

C. 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D. 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绝望情绪。

 

查看答案

(题文)古诗文名句默写。

(1)关关雎鸠,____________。窈窕淑女,______________

(2)王安石在《子美画像》诗中说:“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飕飕。”《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与王安石的话相对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落日故人情。

(4)______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

(5)《卖炭翁》中写卖炭翁处境与心情相互矛盾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千声万声呼唤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红旗飘飘把手招。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文字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生命的旅途中,能拥有那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种提醒,该是多么令人欢欣鼓舞啊。提醒,可以是婉转的和风细雨,也可以是       ; 可以是寥寥的片言只语,也可以是       ;可以是直面相知的友人,也可以朝向前     ;可以是面对面的激烈争吵,也可以是      。

① 素不相识的陌生人     

②走了火的雷霆霹雳    

③悄无声息事的一个暗示的眼神                     

④ 不停地絮絮叨叨

A. ④②①③    B. ②④①③    C. ②①④③    D. ③②①④

 

查看答案

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看了媒体发布的收视率报告,我们才知道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到底有多火。

B. 人生,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就是成长。

C. 大诗人苏轼曾说过:“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D. 应该关注的是传统文化的形式?还是传统文化的内涵?这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