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我是吴宓教授 ①每天早上七点半,《欧洲文学史》教授吴宓准时来到教室,开始在黑板上...

我是吴宓教授

①每天早上七点半,《欧洲文学史》教授吴宓准时来到教室,开始在黑板上书写。很快,讲义抄了满满一黑板,详细写着参考书、著者、出版社、出版年代等。学生上前偷看,发现他所写的,竟全凭记忆。

②课堂上的吴教授,常穿一袭灰布长袍,一手拎布包袱,一手拄手杖, 戴一顶土棉纱睡帽就走上讲台。打扮虽然古板,讲的却是纯英文诗歌。而 且开讲时,笔记或纸片看都不看一眼,所有内容均脱口而出,讲到得意时,还要拿起手杖,随着诗的节律,一轻一重地敲着地面。

③课堂上这番潇洒,是吴宓花了苦功夫才换来的。半夜时分,别人都睡下了,室友钱穆经常看见他埋头备课,抄写小纸条。第二天一早,别人还没醒,他已经在“室外晨曦微露中”反复诵读。

④当他任教东南大学时,清华大学四年级学生梁实秋曾旁听他的课,回校后半是羡慕半是嫉妒地抱怨:内容丰富,井井有条,学校未能罗致,“宁非憾事哉”。

他像一座钟。他给学生批改作业,字迹工整,写下的外文字母及数字,笔画粗细,好像印刷的一样整齐。一次,有个青年教师不小心把上课用的教科书丢了,吴宓要求他上课前必须找到。当晚,宿舍熄灯睡觉,吴先生前来敲门,高声问:“教科书找到没有?”这名不耐烦的教师只好骗他:“找到了,吴先生,请放心吧。”这才过关。

⑥这位老师,给学生们留下的印象是“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上课像划船的奴隶那样卖劲”。这些学生中,许多人后来大名鼎鼎:钱钟书、 曹禺、吕叔湘、李赋宁……与他们相比,老师吴宓一度不那么出名。

⑦比起课堂上的严谨,学生们更爱回忆吴宓课下的关爱。一次,他和学生们一起走在街上,对面开来一辆汽车,他连忙举起手杖,一面挡住车,一面催着女学生们一字排站在人行道上,这才让开道路。

⑧类似的故事口耳相传,让古板的吴教授在后人记忆里鲜活起来。在他曾任教的清华大学学生 BBS 上,不久前一个女学生略带羡慕地提到,当年在清华课堂上,看见有女生站着听课,吴先生总是会跑出去替她们找来凳子坐。又有人追忆起吴先生点名,点到“金丽珠”这个名字,情不自禁 地说:“这个名字多美。”全班大笑。

⑨这位教授经济并不宽裕,他身上的长衫年岁太久,磨损得布纽扣都要掉了,也舍不得换。但他却很舍得请学生吃饭。每次在小馆子里坐下,他都神情严肃地拿过菜单,用正楷在小纸片上写下要点的菜及价格,一笔一笔算清楚,估量口袋里的钱够用,这才交给跑堂的。

⑩学生李廷先最难以忘怀的,是与老师“月下湖畔、吟咏啸傲”的往事。而钱钟书也把老师课堂上的风采学了几分。正如学者江弱水所言,除了老师这个身份,怎么来描画吴宓其实都不到位。从东南大学,到西南师院,数也数不清的讲堂上,作为“老师”的吴宓“划过了动荡不已的时代,也划过了他的一生”。

⑪可惜,到这一生要结束的时候,他已经不能当老师了。1976 年,因饱受折磨而身体虚弱的吴宓回到陕西老家①,听说一些中学因为没有外语老师而不开英语课,便急切地问:“他们为什么不请我啊?我还可以讲课。”

⑫没有人记得他的教授身份,除了他自己。据说,弥留之际,他不停地喊着:“我是吴宓教授。”

(有删改)

(注)①彼时正值文革期间,吴宓成为了大罪人,受尽苦难。病重有残疾,只得回家养病。

1.第③段加点词语“潇洒”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2.第⑧段中说“类似的故事口耳相传,让古板的吴教授在后人记忆里鲜活 起来”,“类似的故事”指哪些?请分点概括。

3.下面语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加以赏析。

他像一座钟。

4.联系全文,写出你对第⑫段划线句子的理解。

5.文中第④⑥⑩段都写到学生对吴宓的回忆或评价,你认为是否是多余? 请简述理由。

 

1.吴宓写满满一黑板的板书、讲课的所有内容,都可以全凭记忆,不需要看讲义或笔记 2.(1)吴宓为学生挡车让她们安全过马路 (2)课堂上,吴宓总会跑去找凳子给站着的女同学坐 (3)课堂点名时,吴宓点到好听的名字会情不自禁地赞美 (4)生活不宽裕的吴宓很舍得请学生吃饭 3.比喻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吴宓工作严谨,一丝不苟的特点,就像 钟的运作一样,分秒不差。 4.(1)吴宓弥留之际的呼喊表达了他内心对教育事业的渴望之情,(2)他反复强调“我是吴宓教授”体现了他对于无法从事教学的不甘,(3)作者 用该句作文全文的结尾,表达了他对于吴宓的同情之心。 5.不多余。用这些后来成为知名学者的学生的回忆或评价,从侧面衬托出吴宓先生治学严谨、学识渊博等特点。也写出老师对学生的影 响(给学生的印象)之深。 【解析】 1.试题分析:理解词语在文章中的作用。解题时要解释词语本义,结合文章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指出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分析时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潇洒”的意思是形容洒脱不拘、超逸绝俗的样子。在本文中则是指文章1、2段所介绍的吴宓老师上课时的表现——吴宓老师全凭记忆,不需要看讲义或笔记就可以写“讲义抄了满满一黑板”。 2.试题分析: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信息的能力。通读全文,逐段了解基本意思,特别是主要段落、层次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审清题意,依据题目要求筛选有效信息,选取原文中词句作答或对其内容进行概括作答。本题可依据文章和7、8、9段内容采用“人+事”方法进行概括作答即可。 3.试题分析: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句子,具体解答时可表述为:运用了XX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具体准确、形象生动等)表现了(写出了)人或事物……的情感、心理、性格等(特点、特征)。本题“他像一座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吴宓工作严谨,一丝不苟的特点,就像钟一样。表达了作者对其赞美之情。 4.试题分析: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主旨和上下文内容分析作答。依据文章第11段内容可以看出:吴宓教授在弥留之际的呼喊,表达了他对教育事业的渴望之情;他反复强调“我是吴宓教授”体现了他对无法从事教学的不甘心;用吴宓教授在弥留之际的呼喊来结束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吴宓教授的崇敬和同情。据此理解作答。 5.试题分析:本题是对文章段落作用的考查。文中第④⑥⑩段都写到学生对吴宓的回忆或评价,这些补充叙述丰富文章内容,并与下文形成对比,从侧面衬托出吴宓先生治学严谨、学识渊博等特点;也写出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给学生的印象)之深。从而使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据此理解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词,然后回答问题。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徙倚”“薄暮”分别是什么意思。

2.“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甲)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 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 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 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视无碍    争高    B. 虽乘御风    猛浪若

C. 负势竞    横柯    D. 哀转久      天下独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3.下列对甲乙两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甲)文中的“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与(乙)文中的“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在描写水势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B. (甲)文写猿鸣突出了环境的悲凉凄清;(乙)文写猿鸣则与其他事物共 同表现了富春山的勃勃生机。

C. 两文都通过描写山水之景,抒发了作者向往自然、鄙弃名利之情。

D. 形色相依、动静相杂、骈散相间是两文在写景上的共同特点。

 

查看答案

按照课本,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

(1)水皆缥碧(《与朱元思书》)

(2)无与为乐者(《记承天寺夜游》)

(3)互相轩(《与朱元思书》)

(4)两岸连山,略无处(《三峡》)

(5)未复有能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查看答案

 

1.根据课本,下列古诗文默写正确的两项是(    )(   

A. 攀条折其荣,将以为所思。(《庭中有奇树》)

B. 庭下如积水空明,地上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C.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D.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E.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曹植《梁甫行》)

F. 两岸石壁,五色交晖。(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2.根据课本,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①大漠孤烟直,_____。(王维《使至塞上》)

_____?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

③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_____,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3.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最恰当的古诗词名句。

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用①“________________”的诗 句含蓄地抒发了思乡深情,而崔颢在《黄鹤楼》中则用②“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请按要求完成题目。

国际先驱导报 10 月 21 日报道 80 年前,一位美国记者跨越了文化和 意识形态的差异,将当时中国的真实情况介绍给世界,特别是其作品《西 行漫记》,向全世界介绍了红军长征,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的 真相。《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的作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曾在他的书 中回忆说:“当时几十万美国人,包括我自己,读了这本书,从中得到了中 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的初步印象,同时对他们的 目标和救国抱负,对他们的艰辛和牺牲精神,也有所了解。”

① 请给这则报道拟一个合适的标题。

② 上述报道中提到的这位美国记者是______人名)其作品《西行漫 记》又名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