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根据提示,用作品原句填空。 (1)___________,终岁常端正。 (2)攀...

根据提示,用作品原句填空。

(1)___________,终岁常端正。

(2)攀条折其荣,___________

(3)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

(4)《使至塞上》中写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被近代学者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渡荆门送别》中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钱塘湖春行》中写莺燕报春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冰霜正惨凄将以遗所思芳草萋萋鹦鹉洲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解析】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首先要选准诗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近几年总出理解性默写题目,这种题目的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要注意“遗”“萋”“鹦鹉”“莺”等字词的书写。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诗歌鉴赏

(甲)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乙) 丰乐亭游春三首(其一)

欧阳修

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

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

1.这两首诗都写春天景物,但时段不同,(甲)诗写的是_______时的景物,(乙)诗写的是______时的景物。

2.(乙)诗的三、四两句,除用拟人修辞手法外,还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两种手法各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①,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②,退则死法③,当恁么④时也不妨熟歇。

(苏轼《记游松风亭》)

(注释)①木末:树梢。②死敌:死于敌手。③死法:死于军法。④恁(nèn)么:如此,这样。

1.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月色入(窗户)

B.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

C. 寓居惠州嘉祐寺(曾经)

D. 思欲亭止息(到,靠近)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由是如挂钩鱼            水陆草木

B. 相与步中庭              果得数里外

C. 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    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D. 人悟此                  猛浪

3.下面是对(甲)(乙)两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甲)文短短的八十余字,分三层,第一层叙事,第二层写景,第三层议论。

B. (甲)文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一句慨叹,诚然有自豪和自慰的意味,但较多的还是惆怅和悲凉。

C. (乙)文文章题目标明“记游”,因此作者主要记述了游历经过和松风亭的由来及四周的景物。

D. (乙)文中“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表现了作者此时自得的心情。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5.(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两文所展露的胸怀有什么共同之处?

 

查看答案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新闻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它具有真实性、及时性、简明性。

B. 《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诗,选自《野草》。

C.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伟大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复活》 等。

D. 白居易是唐代诗人,有“诗魔”之称,《钱塘湖春行》 是写早春的作品。

 

查看答案

给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清风徐徐,树枝摇曳,斑驳的光影洒落在地上和小狗身上

绿阴下是一间小小柴房

这就构成一幅盛夏城郊小院图,生动而又富有情趣

柴房前,主人在吸着烟斗,一只小狗闲适地躺在一旁

窗前一片浓浓的绿阴

A. ③⑤④②①    B. ⑤④②③①    C. ③⑤②④①    D. ⑤②④①③

 

查看答案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

B. 杨绛先生走了,但是她的睿智、坚忍、倔强……还有她的温度,永远萦绕在我们心中。

C. 老师声音发颤地说:“请你……把课文全部读完吧。”

D. 什么是故乡?生在哪里,哪里就是故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