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与朱元思书 吴 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与朱元思书

吴 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势竞上,互相轩邈_______

(2)猿则百叫无_______

(3)经纶世务者_______

(4)犹昏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写“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作用是什么?

4.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凭借、依仗停止、消失筹划、治理白天 2.(山峦)凭依(高峻的)地势竞相向上,(好像在)相互(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那些)治理社会事务的人,看到(这些优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3.表达出作者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和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表达对朋友婉言相劝);从侧面衬托了山水的奇异之美。 4.作者触景生情,自然流露出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隐退的高洁志趣。(意思对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其中“经纶”意思是“筹划、治理”。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负:凭借;轩邈:向高处和远处伸展;窥:看;反:通“返”。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句子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的语句,分析其作用。作者设想“鸢飞戾天者”和“经纶世务者”来到这里会引发的感受,这样写的目的是作者设想追逐名利、热衷于官场的人看到富春江景色后产生“望峰息心”和“窥谷忘反”的感受,以此烘托出山水的奇异之美,表达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首先要仔细阅读文章,在正确理解字词意思的基础上通译全文,结合写作背景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描写了富春江美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热爱和赞美,也表达了作者鄙弃功名利禄、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 选自《艺文类聚》 作者:吴均 年代:南朝梁 参考译文: 风停了,烟雾都消散尽净,天空和远山呈现出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水流漂浮移动,随心所欲,任船所致观赏景物。从富阳到桐庐大约(相距)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水,是天下绝无仅有的。 江水都呈青绿色,深深的水流清澈的千丈也能见底。游鱼和细石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一直看下去,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猛似奔马。 两岸的高山,都长着耐寒常绿的树,(高山)凭依山势,争着向上,仿佛竞相向高处和远处伸展;(它们)争相比高远,笔直地向上指向(天空),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泉水冲激着石头,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相向鸣叫,鸣声谐而动听。(树上的)蝉儿长久不断地鸣唱,(山中的)猿猴也时刻不住地啼叫。像老鹰飞到天上那样追逐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平静下来;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可以见到阳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三峡》,完成下列小题。

三  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无阙处_______

(2)湍绿潭_______

(3)至于夏水_______

(4)乘奔御风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三峡的山”和“夏季的水”的特点。

4.文章最后的渔者歌谣体现了三峡秋景怎样的特点?

 

查看答案

诗文默写。

(1)牧人驱犊返,_____。(王绩《野望》)

(2)相顾无相识,____。(王绩《野望》)

(3)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______,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5)月下飞天镜,____。(李白《渡荆门送别》)

(6)晓雾将歇,_____。(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7)李白《渡荆门送别》中“____,_____”两句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

(8)王维《使至塞上》中“_____,_____”描绘了古丝绸之路上大漠雄奇壮丽的风光。

(9)《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与友共赏中庭月色,“____,____”两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光澄碧中竹影斑驳的幽静迷人夜景。

(10)落日受到诗人的青睐。王绩在《野望》用“____,____”写山中落日;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用“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写旅途落日。

 

查看答案

(题文)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 《三峡》选自郦道元的《水经注》,《水经注》是我国古代的一部游记名著。

B. 《答谢中书书》作者是陶弘景,南朝齐梁时思想家。

C. 苏轼是宋代文学家,《记承天寺夜游》写于被贬黄州期间。

D. 《使至塞上》是王维的一首边塞诗,其晚年多写山水诗,成就很高。

 

查看答案

下列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

A. /于夏水襄陵

B.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C.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D.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查看答案

下列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 春冬之时    B. 实是欲界之仙都

C. 康肃笑而遣之    D. 水陆草木之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