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12分)小说阅读 汤姆的午餐 在加利福尼亚州某中学有一个班,学生顽劣异常。 刚...

12分)小说阅读

汤姆的午餐

在加利福尼亚州某中学有一个班,学生顽劣异常。

刚从大学毕业的露茜主动请缨,担任这个班的班主任。校长问她:你知道你正在要求的是什么吗?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位老师能够管得住这个班的学生呢!露茜注视着校长,坚定地说:如果您同意的话,我愿意接受这个挑战。

第二天早上,露茜就站在了这个班的学生面前。她说:淘气包们,从今天起我就是你们的班主任了。我知道,想让你们每个人都很优秀,仅靠我一个人的力量是办不到的,我必须依靠你们的帮助!

坐在最后一排的是一个又高又壮的男孩,同学们都叫他大个子汤姆。他听露茜老师说到这里,就低声对他的同桌说:嘻嘻,我不需要别人的帮助,就能把小个子汤米揍扁。

露茜老师笑了笑,说:不过,我将允许你们自己制定班规,并将你们的创意写在黑板上。学生们很兴奋,不一会儿,就在黑板上列出了10条班规。然后,露茜老师就若违反这些班规该如何处治向学生们征询意见。汤姆站起来说:如果谁违反了班规,他就应该脱掉衣服,让您在他的后背上打10木板!早已习惯了恶作剧的学生们自然是一呼百应。

在接下来的两三天里,一切都很平静。但是到了第四天中午,汤姆却在教室里暴怒了,原因是他的午餐竟然被人偷吃了!此事涉嫌偷窃,露茜老师立刻就此事展开了调查。事情很快便水落石出:是小个子汤米偷吃了。汤米也承认确实是他拿走了汤姆的午餐。于是,露茜老师就问他:你知道你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吗?汤米眼含泪花,点了点头。

汤米这几天穿的是一件厚厚的外衣,他向露茜老师乞求说:我有错,我愿意接受惩罚,但是,请不要让我脱掉外套。还没等露茜老师开口,汤姆就气势汹汹地命令道:你必须脱掉你的外套!没办法,小家伙开始动手解他身上穿的那件旧外套的扣子。当他脱下外套的时候,露茜老师看见他没有穿衬衫。更糟糕的是,她看见那件外套里面隐藏的竟然是一个极其虚弱和干瘦的躯体。

露茜老师问汤米为什么不穿件衬衫。小个子汤米回答:我爸爸死了,我们家非常穷。我只有一件衬衫,可妈妈今天把它洗了。

露茜老师站在讲台上,看着这个脊骨和肋骨都从皮肤底下凸出来的后背,她实在不忍心将那根硬硬的木板打在这样一个后背上。但是,她知道她必须执行对他的惩罚,否则,孩子们今后将不会再去遵守那些班规。因此,她狠了狠心,扬起了手中的木板。

就在这时,原本气急败坏的汤姆再次从座位上站了起来,他问老师:班规里有没有说别人不能替犯错者挨打?露茜老师想了一想,说:没有。

汤姆说:那好,我愿意替汤米接受惩罚。说着,他脱掉了外衣,冲老师弯下腰来。

你有没有搞错?他吃了你的午餐啊!”“嗯,我知道,可他实在太弱小了……”大个子汤姆轻声说。

露茜老师心里百味杂陈,但她还是打在了那个结实的后背上。一下,二下……教室里寂静得只能听到木板发出的叭、叭声。尽管露茜老师竭力控制着自己打下去的力气,但打到第五下的时候,那根旧木板突然从中间断成两截。

露茜老师再也忍不住了,把脸埋进她的手掌心里哭了。哭着哭着,她听到教室里一阵骚乱,抬起头,她发现所有学生都在用手抹眼泪,而且她的面前竟然多了几个脱掉了上衣的后背!

你们都是好样的!露茜老师显然被眼前的一幕感动了,从今天这件事上我发现,我们班的每一个同学都是优秀的,我们的班级也很快会进入优秀之列!全班同学都含着热泪鼓起掌来。

(作者:李荷卿,有删改)

1..2分)请用一句话概述小说的高潮部分。

2..2分)读划线句子露茜老师心里百味杂陈,结合上下文,揣摩露西老师此刻心里想到了什么?

3..2分)读划线句子教室里寂静得只能听到木板发出的叭、叭,说说这是什么描写方式?有什么作用?

4..3分)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并简述其性格特征。

5..3分)露西老师说我们的班级也很快会进入优秀之列,她的自信来自哪里?

 

1. 汤姆代汤米受罚。 2. 汤姆的挺身而出让她感动;惩罚汤姆这样有担当的孩子让她于心不忍;制定的班规不可轻易改变让她犹豫不决。(意思相近,言及两点即可) 3. 环境描写;起烘托作用,烘托出当时紧张的氛围、感动的内心(答出“以声衬静”也可)。 4. 小说的主人公是汤姆。汤姆是一个顽劣而不失善良,富有同情心,有担当的孩子。 5. 露西从这件事中看到了孩子们善良的本性,她的自信来自于这一群有爱心、有责任感的孩子。(或答:她的自信来自于这个有爱心的、团结的班集体。)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解答时,需结合小说内容、梳理小说结构后进行作答。小说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本篇小说的开头部分是露茜老师主动请缨担任全校最淘气班的班主任;发展部分则是露茜老师让孩子们制定班规,在制定班规后发生了小汤米偷吃汤姆的午餐的事件;高潮部分则是小汤米受罚,汤姆代替小汤米受罚的部分;结局则是露茜老师被同学们感动并宣布每一个同学都是优秀的。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汤姆代汤米受罚。 2.本题考查对人物心理的分析能力。解答时,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划线句子分析文章主旨,进而分析人物的特定心理。由后文的露茜老师痛哭可知,她是极不情愿打汤姆的,但她又要遵守班规对汤姆实行处罚,因而心理是百味杂陈的。结合上下文便可总结出汤姆本来可以不挨打,但他看到小汤米瘦弱的身躯时,决定挺身而出替其受罚,他的行为对露茜老师的心理是有影响的;而新制定的班规如果不实施,便会变得没有权威,因而露茜老师又不得不打汤姆。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3.本题考查对描写方式及其作用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需要结合具体语境对句子进行分析。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作用:①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③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④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⑤推动情节的发展;⑥深化作品主题。“教室里寂静得只能听到木板发出的叭、叭声”中点出了教室寂静的环境,也写出了木板发叭、叭声,通过木板声衬托出了寂静的环境,属于以声衬静的环境描写。这种环境描写体现出汤姆在替汤米受过时周围紧张的氛围,也形象刻画出众人因为内心感动而出现的寂静无声的场景。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4.本题考查对小说主人公的判断能力和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能力。这篇文章主要是围绕汤姆和露茜老师之间展开的,文章所用笔墨也大量集中在二者之间,而文章所要表现的主题则是通过汤姆直接表达出来的,因而本文的主人公是汤姆。从露茜老师刚来到他们班时,汤姆说他不需要帮助就可以把汤米揍扁可知汤姆是一个顽皮的孩子,而在汤姆看到汤米瘦弱的身躯时,挺身而出要代替他受罚可以看出他同时又是一个善良纯真、富有同情心的孩子。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5.本题考查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需结合上下文进行具体分析。此句是露茜老师看到不但汤姆愿意为汤米受罚,很多孩子都愿意挺身而出代替汤米受罚后说的。她从这件事中看出了这些孩子并不是生性顽劣、不讲道理的孩子,而是一群善良纯真的孩子,只要正确的加以引导,就能让他们变得优秀.因此她有自信说“我们的班级也很快会进入优秀之列”。结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苦难土壤上开出的花朵

19岁那年,我高考落榜了,而复读需要缴纳一笔不菲的学费。

我的母亲读书不多,但是性格要强。一天,几个跟她平日很要好的中年女人找到她,商量着去城阳贩蛤蜊,据说用车子载两包回来,一天可以赚100多元。

母亲心动了,非要去试试。她那年已近50岁,自己骑车子去贩蛤蜊让我不放心,我提出跟她们一起去看看。

城阳离我居住的小城有20多里路,我们准备好编织袋、绳子,我还特意跑到一个同学家,借了一架“大金鹿”车子。第二天一早,天还黑黢黢的,我们就出发了。

天刚刚破晓,海鲜批发市场上已经人头攒动,不少跟我们一样的小贩,胳膊底下夹着包跟商主讨价还价。我也凑了过去,蹲在一堆小山似的蛤蜊跟前用手扒拉着,边学着小贩的口气跟商主还价。

“行,你要多少?”商主抽着烟,目光在我稚气未脱的脸上扫了一眼,很痛快地说。

我回头看着母亲,母亲轻轻扯了一下我的衣角,我明白了,站起身刚要走,那人厉声喝住了我。

“什么意思?讲好了价想走,没门儿!”他把手里的烟头朝地上重重一摔,上前一把揪住我。

我正是血气方刚的年龄,怕什么?反身一挡,这一挡激怒了对方,一个拳头朝我脸上掼过来。

鲜血从我的鼻子上流了下来。母亲冲上去,挡在那人跟前,护着我说:“不就一包蛤蜊吗?买就是了,凭什么打人?有你这样的吗?”

“妈,不要买!”我捂着鼻子,上前想阻止母亲,可那人身后又闪出几个人,朝我虎视眈眈地瞪着,母亲又把我向后猛地一推。

“最少500斤!”那人看也不看母亲,冷冷地抛下一句话。

明显的欺诈,我肺都气炸了,恨不得冲上去砸扁他的鼻子!

“哪有这种道理?买多买少自己说了算,我就要这一包!”

“不行!”那人用脚踩住装蛤蜊的袋子,喷着烟,“这是批发市场的规矩。”

往家走的时候,我跟母亲每人载着三包蛤蜊,车两边梁上各一包,打横又一包,起初还勉强骑得动,可是不一会儿,就累得气喘吁吁。母亲走在前面,不得不一次次停下来,等着我。

“都怪我,不叫你来就好了。”母亲看着我淤青的鼻梁,用袖口想给我擦鼻孔里残留的一点血迹。

我强装笑脸,对母亲说:“没事,妈,我会找人来收拾他们的!你放心,我不会咽下这口气!”

“你敢!”母亲狠狠地瞪着我,“强龙不压地头蛇,你回家好好复习,要是敢惹事,我跟你没完!”

看着母亲这般的懦弱,我气急地把车子一摔,载着蛤蜊的车子滚到了路一侧的沟里。我不解气,又跳进沟里,狠狠地照着袋子踹了几脚。

发泄完了,我头也不回大步向前走去。我走了很远,气也消得差不多了,想起母亲一个人待在那儿,肯定搬不动车子,只好又走了回来。

我看见母亲坐在大树底下,眼睛显然刚刚哭过。母亲不知用什么方法将车子从沟里搬了上来,而且她的那辆车子上多载了一包蛤蜊,我的车子上,少了一包。

我鼻子一酸,差点儿掉下泪来。

那一天,我跟母亲走走停停,到了家,已快晌午了。

母亲推着小车,走街串巷,卖完最后一斤蛤蜊,只赚回了本钱。蛤蜊当天没卖完,死去大半。母亲仍没泄气,第二天一早,又跟着同伴去了海鲜市场。

只是,母亲没有再让我跟着去,我把自己埋进书本,专心复习起来。最后,我拿着母亲用血汗赚来的2000元钱,参加了复读,第二年,我如愿以偿,考上了一所较为理想的大学。

弹指一挥间,20年过去了,我想象不出,母亲当年是忍受着怎样的屈辱,把爱和责任背了回来:一半是怕我受到伤害,一半是为了给我凑足学费。

这是母亲给予我的最好的礼物,是苦难土壤上开出的花朵。

1.请概括本文所写的主要事件。

2.标题“苦难土壤上开出的花朵”比喻什么?有什么作用?

3.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母亲上去,在那人跟前。

4.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学而时习之,不亦________

(2)十有五而志于学________

(3)人不其忧________

(4)三人行,必有我师________

2.下列句中“而”的用法与其他几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曲肱而枕之    B. 择其善者而从之

C. 温故而知新    D. 人不知而不愠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谈谈你对“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体会。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次北固山下”中的“次”的意思是______,“乡书何处达”中的“书”是______的意思。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______的思想感情,颈联通过景物描写暗示了______,蕴含自然理趣。

 

查看答案

某学校开展“中华经典伴我成长”的语文实践活动,邀请你参加,请完成下列任务。

(1)为了提高同学们对学习中华经典重要性的认识,九(1)班开设了“微言论”卡片专栏,请你根据链接的材料,设计一张“微言论”卡片,发表你对为什么要让中华经典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的看法。(50字左右)

(链接材料)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师大的时候对师生们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2)班级模拟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综艺节目活动现场,请你完成①②题。

①请在下面诗句横线处填上一个恰当的字。(备选字:情 信 痕 声)

人似秋鸿来有    ,事如春梦了无    。(苏轼)

②请阐释下列经典语句所蕴涵的中华美德。(任选其中一句作答)

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B.单者易折,众则难摧

我选(A/B)句:                   

(3)对联是一种备受人们喜爱的传统文化形式。请根据上联写出下联。

上联:传承经典润泽后世  下联: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1)《朝花夕拾》一书中,有多篇文章以或幽默或平和的笔调,对封建教育进行了评判与嘲讽,请写出其中两篇的篇名。

(2)阅读下面内容,分别写出《朝花夕拾》中的相关人物。

①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

②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

③她生得黄胖而矮,说话时喜欢切切察察,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