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苦难土壤上开出的花朵 19岁那年,我高考落榜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苦难土壤上开出的花朵

19岁那年,我高考落榜了,而复读需要缴纳一笔不菲的学费。

我的母亲读书不多,但是性格要强。一天,几个跟她平日很要好的中年女人找到她,商量着去城阳贩蛤蜊,据说用车子载两包回来,一天可以赚100多元。

母亲心动了,非要去试试。她那年已近50岁,自己骑车子去贩蛤蜊让我不放心,我提出跟她们一起去看看。

城阳离我居住的小城有20多里路,我们准备好编织袋、绳子,我还特意跑到一个同学家,借了一架“大金鹿”车子。第二天一早,天还黑黢黢的,我们就出发了。

天刚刚破晓,海鲜批发市场上已经人头攒动,不少跟我们一样的小贩,胳膊底下夹着包跟商主讨价还价。我也凑了过去,蹲在一堆小山似的蛤蜊跟前用手扒拉着,边学着小贩的口气跟商主还价。

“行,你要多少?”商主抽着烟,目光在我稚气未脱的脸上扫了一眼,很痛快地说。

我回头看着母亲,母亲轻轻扯了一下我的衣角,我明白了,站起身刚要走,那人厉声喝住了我。

“什么意思?讲好了价想走,没门儿!”他把手里的烟头朝地上重重一摔,上前一把揪住我。

我正是血气方刚的年龄,怕什么?反身一挡,这一挡激怒了对方,一个拳头朝我脸上掼过来。

鲜血从我的鼻子上流了下来。母亲冲上去,挡在那人跟前,护着我说:“不就一包蛤蜊吗?买就是了,凭什么打人?有你这样的吗?”

“妈,不要买!”我捂着鼻子,上前想阻止母亲,可那人身后又闪出几个人,朝我虎视眈眈地瞪着,母亲又把我向后猛地一推。

“最少500斤!”那人看也不看母亲,冷冷地抛下一句话。

明显的欺诈,我肺都气炸了,恨不得冲上去砸扁他的鼻子!

“哪有这种道理?买多买少自己说了算,我就要这一包!”

“不行!”那人用脚踩住装蛤蜊的袋子,喷着烟,“这是批发市场的规矩。”

往家走的时候,我跟母亲每人载着三包蛤蜊,车两边梁上各一包,打横又一包,起初还勉强骑得动,可是不一会儿,就累得气喘吁吁。母亲走在前面,不得不一次次停下来,等着我。

“都怪我,不叫你来就好了。”母亲看着我淤青的鼻梁,用袖口想给我擦鼻孔里残留的一点血迹。

我强装笑脸,对母亲说:“没事,妈,我会找人来收拾他们的!你放心,我不会咽下这口气!”

“你敢!”母亲狠狠地瞪着我,“强龙不压地头蛇,你回家好好复习,要是敢惹事,我跟你没完!”

看着母亲这般的懦弱,我气急地把车子一摔,载着蛤蜊的车子滚到了路一侧的沟里。我不解气,又跳进沟里,狠狠地照着袋子踹了几脚。

发泄完了,我头也不回大步向前走去。我走了很远,气也消得差不多了,想起母亲一个人待在那儿,肯定搬不动车子,只好又走了回来。

我看见母亲坐在大树底下,眼睛显然刚刚哭过。母亲不知用什么方法将车子从沟里搬了上来,而且她的那辆车子上多载了一包蛤蜊,我的车子上,少了一包。

我鼻子一酸,差点儿掉下泪来。

那一天,我跟母亲走走停停,到了家,已快晌午了。

母亲推着小车,走街串巷,卖完最后一斤蛤蜊,只赚回了本钱。蛤蜊当天没卖完,死去大半。母亲仍没泄气,第二天一早,又跟着同伴去了海鲜市场。

只是,母亲没有再让我跟着去,我把自己埋进书本,专心复习起来。最后,我拿着母亲用血汗赚来的2000元钱,参加了复读,第二年,我如愿以偿,考上了一所较为理想的大学。

弹指一挥间,20年过去了,我想象不出,母亲当年是忍受着怎样的屈辱,把爱和责任背了回来:一半是怕我受到伤害,一半是为了给我凑足学费。

这是母亲给予我的最好的礼物,是苦难土壤上开出的花朵。

1.请概括本文所写的主要事件。

2.标题“苦难土壤上开出的花朵”比喻什么?有什么作用?

3.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母亲上去,在那人跟前。

4.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1.母亲为给“我”凑学费去贩蛤蜊,面对小贩的仗势欺人,母亲怕“我”受到伤害,忍辱负重买蛤蜊、卖蛤蜊。 2.比喻母亲给“我”的礼物,即让“我”在苦难生活中明白什么是爱和责任。以此为标题,生动形象,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3.“冲”“挡”两个动词,准确地表现了母亲的护犊情深——宁可自己受伤害,也不愿孩子再受伤害,体现了一个母亲伟大的心。 4.总结全文,点明主旨,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和对母爱的赞美之情,照应题目。 【解析】 1.本题考查文章事件的归纳概括。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找准文中的事件,然后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一般形式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文章的主人公是母亲,主要事件:为保护“我”而忍辱负重买蛤蜊,辛辛苦苦卖蛤蜊。据此概括即可。 2.记叙文题目的作用常见的有以下几类: 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作为文章线索(文章情节围绕这一线索展开)。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具有象征意义。5、语带双关。6、是全文的“文眼”(提示文章中心)。7、吸引读者兴趣。一个标题往往同时具备多种作用,答题时要进行全面分析。这个题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点明了文章的主旨,赞美了伟大的母爱。 3.本题的考点是词语的含义。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冲”“挡”是对母亲的动作描写,表现出她在危急时刻动作的迅速与果断,这是母爱的表现。 4.此题考查的是段落的作用。段落的作用通常包括结构和内容两部分:结构作用一般有过渡、引起下文、总结上文、为下文做铺垫、首尾呼应、点题等;内容作用一般是点明中心、深化中心、便于抒发某种情感、奠定全文感情基调等。从结构上来看,最后一段与题目相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从内容上来看,这段话表达了“我”对母亲的爱与感激,点明了文章主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学而时习之,不亦________

(2)十有五而志于学________

(3)人不其忧________

(4)三人行,必有我师________

2.下列句中“而”的用法与其他几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曲肱而枕之    B. 择其善者而从之

C. 温故而知新    D. 人不知而不愠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谈谈你对“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体会。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次北固山下”中的“次”的意思是______,“乡书何处达”中的“书”是______的意思。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______的思想感情,颈联通过景物描写暗示了______,蕴含自然理趣。

 

查看答案

某学校开展“中华经典伴我成长”的语文实践活动,邀请你参加,请完成下列任务。

(1)为了提高同学们对学习中华经典重要性的认识,九(1)班开设了“微言论”卡片专栏,请你根据链接的材料,设计一张“微言论”卡片,发表你对为什么要让中华经典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的看法。(50字左右)

(链接材料)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师大的时候对师生们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2)班级模拟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综艺节目活动现场,请你完成①②题。

①请在下面诗句横线处填上一个恰当的字。(备选字:情 信 痕 声)

人似秋鸿来有    ,事如春梦了无    。(苏轼)

②请阐释下列经典语句所蕴涵的中华美德。(任选其中一句作答)

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B.单者易折,众则难摧

我选(A/B)句:                   

(3)对联是一种备受人们喜爱的传统文化形式。请根据上联写出下联。

上联:传承经典润泽后世  下联: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1)《朝花夕拾》一书中,有多篇文章以或幽默或平和的笔调,对封建教育进行了评判与嘲讽,请写出其中两篇的篇名。

(2)阅读下面内容,分别写出《朝花夕拾》中的相关人物。

①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

②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

③她生得黄胖而矮,说话时喜欢切切察察,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查看答案

(题文)古诗词默写。

(1)______,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2)______,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3)遥怜故园菊,______。(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4)不知何处吹芦管,______。(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5)《夜上受降城闻笛》一诗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描写景色的句子是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