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古诗文名句默写 (1)________________,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

古诗文名句默写

(1)________________,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2)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____________。(《管子.牧民》)

(3)此夜曲中闻折柳,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的《逢入京使》)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6)士别三日,_______________,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

(7) ______________________,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诫子书》)

(8)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杨花榆荚无才思,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 《晚春》)

 

万里赴戎机以天下为天下何人不起故园情马上相逢无纸笔学而不思则罔即更刮目相待非淡泊无以明志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惟解漫天作雪飞 【解析】 此类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古诗文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戎”“罔”“菲”“漫”是此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这段文字中两处画线句有语病,请逐一进行修改。

双氢青蒿素的发现是屠呦呦研究的再次突破,这背后是整个团队为科学的奉献。①从制定方案,到选定研究方向,再到科学研究,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②为了拓宽青蒿素适用,对青蒿素作用机理的研究采用“大协作”思维,各个领域专家参与研究。让青蒿素更好的造福人类。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伫立旷野,苍穹弥漫着难言的静穆;枕石溪畔,水月传达着无尽的幽思;听雨危楼,深巷漂散着淡淡的花香。繁星满天,层林尽染,江水东逝,天地间yùn含的灵气默默不语。仰首星空,独步林溪,行吟岸侧,人的性情完全可以尽情挥洒。灵气与性情,穿越了时空, gèn古以来,二者就是人们歌咏的永恒主题。

(1)根据拼音用规范的正楷字写出汉字。

yùn      gèn

(2)语段中有两个错别字,找出并改正。

 

查看答案

课外类文阅读

游白水书付过①

苏轼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②。浴于汤池③,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④百仞。山八九折,折⑤处辄为潭,深者縋石⑥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山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⑦,观山烧⑧,火甚。俯仰度⑨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⑩中流,掬⑾弄珠璧。到家,二鼓⑿,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注释)①此文是作者远谪惠州上所作。白水:山名。过苏轼第三子,名过,题目的意思是作者与儿子苏过同游白水山后写成此文交给苏过。②佛迹院:寺庙名③汤池:温泉④悬水:瀑布⑤折:弯转⑥縋(zhuì)石:用绳子系着石头向下。⑦倒行:顺来路回去⑧山烧:一说夕照景象,一说山火⑨度:越过⑩击汰:击水,汰:水波。⑾掬:用双手捧取。珠璧:喻星月在水中的倒影⑿二鼓:二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余甘煮菜

(2)影颓然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为”和“折处辄为潭”中的“为”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B.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公输》)

C. 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童趣》)

D.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4.作者在这篇游记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选文,完成题。(17分)

【甲】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乙】

方山子传(节选)

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注释】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朱家、郭【解析】
都是西汉时的游侠。
宗:尊崇,敬仰。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1.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1)至承天寺

(2)相与步于中庭

(3)余告之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岐亭    能面刺寡人之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B.适焉    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C.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 醉翁之不在酒(《醉翁亭记》)

D.问余所以至此者    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4.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俯  而  不  答 仰  而  笑  呼 余 宿  其  家

5.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他们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4分)

 

查看答案

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小题。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

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晓雾将歇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怀民亦未寝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4.填空。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 “__________”。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的语句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