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选文,完成小题。(17分) 【甲】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阅读选文,完成题。(17分)

【甲】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乙】

方山子传(节选)

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注释】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朱家、郭【解析】
都是西汉时的游侠。
宗:尊崇,敬仰。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1.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1)至承天寺

(2)相与步于中庭

(3)余告之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岐亭    能面刺寡人之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B.适焉    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C.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 醉翁之不在酒(《醉翁亭记》)

D.问余所以至此者    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4.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俯  而  不  答 仰  而  笑  呼 余 宿  其  家

5.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他们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4分)

 

1.(1)遂:于是,就 (2)相与:一同,共同 (3)故:缘故,原因 2.B 3.(1)(我)脱了衣服想要睡觉,(只见)月光照入门内,高兴地动身出门。 (2)这是我的老朋友陈季常(或陈慥),为什么在这里? 4.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5.①苏轼:被贬官; 方山子:“不遇”②苏轼:寻友、赏景: 方山子:隐居 【解析】试题分析: 1.遂-于是,就 相与-同,共同 故-缘故,原因 2.A前为经过,后为过错。B均为见到。C前表意思,后表情趣。D前为原因,后译为用来。 3.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两个句子中的的关键词有“解”“欣然”“故人”“何”,都是课本注解中的重点字,分别译为“脱”“高兴的样子”“老朋友”“为什么”。了解了关键字词的意思,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4.根据语感和前后文的意思划分即可。根据语境可知,“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由此,即可得到正确的停顿。 5.根据【甲】文写作背景可知,苏轼此时是被贬官。读【乙】文可知,方山了是“然终不遇”。通读两文,抓住文中关键语句可知,甲文“相与步于中庭”写出了苏轼寻友赏景的场景;乙文“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写出了方山子过着隐居的生活且无比欢快。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小题。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

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晓雾将歇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怀民亦未寝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4.填空。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 “__________”。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的语句中。

 

查看答案

(题文)制作读书卡片是一种良好习惯。请从品味的角度完成下面的读书卡片。

读书卡片

篇名:《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苏轼

摘句:_______________

品味: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

(1)“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______

(2)“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______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______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______

 

 

查看答案

填空。

(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字通明,自号______。题目中的第二个“书”的意思是______

(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作者是______,字子瞻,号______,是______代的______家。他与父亲______、弟弟______合称为“______”,三人均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人物。

 

查看答案

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_____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_____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_____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