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任选一题作文。 (1)题目:________悄然绽放 要求:①先在横线上填写合适...

任选一题作文。

(1)题目:________悄然绽放

要求:①先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蜗牛问妈妈:为什么我们从生下来,就要背负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

妈妈:因为我们的身体没有骨骼的支撑,只能爬,又爬不快。所以要这个壳的保护!

小蜗牛:毛虫姐姐没有骨头,也爬不快,为什么她却不用背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

妈妈:因为毛虫姐姐能变成蝴蝶,天空会保护她啊。

小蜗牛:可是蚯蚓弟弟也没骨头,爬不快,也不会变成蝴蝶,他什么不背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

妈妈:因为蚯蚓弟弟会钻土,大地会保护他啊。

小蜗牛哭了起来:我们好可怜,天空不保护我们,大地也不保护我们。

蜗牛妈妈安慰他:所以我们有壳啊!我们不靠天,也不靠地,我们靠自己。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任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美,悄然绽放 在花的足音中响起一声轻笑,美穿越流光,悄然绽放。 ——题记 在燕子的微语中—— 在家门前的小小的花园里,阳光重重地坠到花瓣之上,她弯着腰,捡拾起那些或粉或紫的小花伞。一瞬间,指尖碰到枝叶上细细的绒毛,阳光被和母亲一样温柔的目光所融化,犹腻在露珠上。我站在一旁看着,脚步似乎被牵引着,下一秒就会同她一起拿着小铁锹,在薄薄的绿雾中俯下身子,为每一个种芽松土,“劈里啪啦”,将枝叶上的虫声敲碎,揉进更为柔和的花的梦想中去。“怦怦”,心壤上一阵酸痒,有一些我无法触摸的东西已开始生长,在尚贫瘠的地表之下,我能感受到传来的巨大的心跳声,“怦怦”,强劲而有力。 在柳烟的堆砌中―― 在清凉的早晨里,空气中隐隐浮动着清甜的香气。她依然在那里,在小小的花园。她的双颊被周围锦织的嫣红映得光润,青蓝色的棉布衣衫也浸润着如水一般的温柔。在浓烈张扬的色彩里,她纯净而又质朴。我站在一旁看着,我的笑也似乎被牵引着,下一秒就会飞到嘴角。 “噌噌”,心壤上涌出一片翠绿,枝叶摩挲成阳光的声音。叶儿轻轻颤抖,让我看到天空的隐秘心跳。 在裙摆的盛开中―― 在午后微醺的阳光里,她站在一朵一朵的花中。我站在一旁看着,而她唤住了我。我穿过丛丛的花叶,来到她身边。脚下因踩着沃实的泥土,心也一下子松软。“这个给你。”掌心在她指腹滑过后,被柔软的触觉所包裹――是几朵栀子花。层层厚重如丝绒一般的花瓣,揉成小小一朵,到接近花瓣边缘,似是因剧烈燃烧而微微卷曲成柔和的波浪。我凑到花前,嗅了嗅,清丽而又甜美。我感觉心中的那些东西忽然膨大了起来,胸膛里被装得满满当当,所有的一切都变得饱满起来。风将花香吹乱,我不由抬起头去追寻风的足迹。刚一抬头,便对上她的目光。她不说什么,只是站在那里,温温柔柔地笑着,一如温润平凉的玉石,怀抱着和柔的光。 “啪!”一瞬间似乎听到花开的声音,我低头寻找,才发现胸膛中已开满了花,开满了美。它们是在絮絮的时光中的哪一处落脚?或许在裙摆盛开前,或许在柳烟堆砌前,或许在燕子微语前,美,悄然绽放。 【解析】 (1)这是一道半命题的作文。题目中所补充的词语可以是具体的事物,也可以四季,更可以是抽象的概念,例如“美丽”“感动”等。材料中的中心语是“绽放”,是写作的重点。“绽放”的本义是花朵的开放,引申为生命力的旺盛或人战胜困难、挫折的精神、品质等。“悄然”一词,表现出“绽放”的过程不易被人察觉的特点,从中表现其精神、品质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需要慢慢体会、品味的,是作者情感的宣泄。 写作中,先交代写作对象,再写其“绽放”的过程,最后写其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如果写成记叙文,可以直接叙事,写可以由花儿的顽强绽放而领悟对自己的人生启迪;也可以写自己或者别人如何通过顽强拼搏让人生绽放绚丽之花等等。本次作文可以写成记叙文,也可以写成记叙散文。都需要注意细节描写的运用,便于情感的抒发。 (2)这是一篇材料作文。材料的主要内容是小蜗牛和妈妈的对话,这些材料都指向一个关键短语:靠自己。“依靠自己”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如果从整体上来说依靠自己,会给人很空的感觉,我们应该加上一些限制性的词语,使其范围变小,内涵变窄,使抽象内容具体化,更容易写。所写文章的主旨必须从所给材料中提炼,但不要对材料扩写、续写和改写,不要套作,不得抄袭,要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不要说一些人云亦云的观点,让看卷老师有审美疲劳的感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无 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然,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相见时难别亦难”妙在何处。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一)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二)天启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晚霁,余登龙山,坐上城隍庙山门,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侍。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坐久清冽,苍头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酒气冉冉,积雪欱之,竟不得醉。马小卿唱曲,岕生吹洞箫和之,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三鼓归寝。马小卿、潘小妃相抱从百步街旋滚而下,直至山趾,浴雪而立。余坐一小羊头车,拖冰凌而归。

(选自张岱《龙山雪》)

(注释) ①霁:雨后或雪后转晴。②李岕(jiè)等五人都是当时的伶人(戏曲演员)。生,指男演员。马小卿、潘小妃为女伶。③呆白:苍白。④苍头:这里指年纪大的伙计。⑤欱(hē):通“喝”。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小舟        拏:撑(船)

B. 毳衣炉火        拥:裹,围

C. 雾凇沆砀          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D. 湖中焉得有此人  更:更加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语段(一)中有关“湖上影子”的描写有什么特点?

4.语段(一)和语段(二)均是情景交融的佳作,请简要谈谈作者在描绘雪景时流露出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微信控”们请抬抬头

①不管是亲戚吃饭还是朋友聚会,常常是几个人围坐在一张桌子旁,但彼此之间都不说话,只自顾自低着头摆弄手机,不停地微信、语音、自拍、刷屏。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微信与其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微信像一块吸引力巨大的免费蛋糕,吸引了众多的勤劳的“低头族”。控,出自日语“コン(kon)”,取complex(情结)的前头音,指极度喜欢某样东西的人。“微信控”,就是有微信情结的人。

②微信作为一种网络社交工具,刚一问世就得到了广泛应用。人们利用手机上安装的微信,可以做到及时沟通、聊天、随时发布自己的状态。每天到“朋友圈”里逛一逛,不仅能了解亲朋好友的资讯,还能看到各种信息,给生活带来了便利。它更满足了人们深层次的心理需求——关注与被关注。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当生存的需要获得满足时,就需要满足更高层次的要求。而归属感、认同和自我实现都是较高层次的需求。“微信控”正是通过“晒”来让朋友们找到谈资、了解近况,得到朋友认同和关注来满足这些高层次需求。

③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过度依赖微信,每天沉迷于“刷朋友圈”“狂点赞”,熬夜玩微信,甚至一天不玩微信就会出现烦躁、空虚等反应。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成为网络中的社交高手,现实社交的“低能儿”。

④另外,经常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对视力也会造成伤害。据调查显示,青少年出现近视的原因中85%到90%是因为用眼过度。近视的患者,绝大部分天天接触电子产品,而且每天玩半个小时以上。眼睛的泪膜层遭到破坏,导致泪液分泌减少,从而出现干眼症。长时间低头玩手机还会出现颈椎椎间盘突出、后颈部肌筋膜炎等病症,导致颈后部肌肉和韧带牵拉劳损。

⑤如何才能降低对微信的依赖度呢?首先,要认识到这些网络工具之所以被研发出来,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人类,而不是用来控制人类;其次,应强制自己合理有度地使用网络工具,将更多的时间用在与周围人的面对面交流上;另外,加强体育锻炼也可帮助减弱“微信控”。

1.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微信控”有哪些危害?

3.第④段加点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4.近期,姐姐成了“微信控”,“晒”“刷”不断。她说:“手头工作不忙的时候就会拿出手机浏览一下微信,如果不看一眼,总觉得少点什么。”请你运用上文中的知识,分析导致姐姐如此现状的心理原因,并写一段话劝劝她降低对微信的依赖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朱仝的屈服

鲍鹏山

①雷横打死了郓城县知县的相好白秀英,知县一心要雷横死,派朱仝押解雷横去州里判决。朱仝在路上私自放了雷横,自己去顶罪,被断了二十脊杖,刺配沧州牢城。沧州牢城曾经是林冲待过的地方,我们领教了那里的黑暗和无道,但是我们不必为朱仝担心,因为朱仝碰到了一个好人,这个好人就是沧州知府。

②沧州知府见朱仝仪表不凡,面如重枣,美髯过腹,并且知道他是因为私放雷横而获罪,内心便对朱仝有了一分敬重,于是没让他去牢城营服刑受苦役,而是留在本府听候使唤。知府的亲生儿子小衙内年方四岁,生得端严美貌,也很亲近朱仝,知府便吩咐朱仝早晚抱小衙内上街玩耍。

③此时的朱仝,一心想的就是回乡,和家里的妻儿团聚,重新回归正常生活。碰到这样一个好知府,实现他的愿望应该不会等太久。

④朱仝碰到沧州知府实在是运气,但沧州知府碰到朱仝却是天大的晦气——不是朱仝会怎么样,而是朱仝有那么几个实在不怎么样的“朋友”。

⑤刚刚半个月,梁山的“朋友”来了——宋江、吴用要逼朱仝上山。在大街上,吴用、雷横稳住朱仝,而李逵则趁机抱走了小衙内,一直抱到城外树林里,在僻静无人处,一板斧把孩子的头劈作两半!

⑥朱仝在树林里找到小衙内,李逵在一边拍着腰里的板斧扬扬得意。朱仝追着李逵要拼命,追到柴进庄上。柴进告诉朱仝:“及时雨宋公明写一封密书,令吴学究、雷横、黑旋风礼请足下上山,同聚大义。因见足下推阻不从,故意教李逵杀害了小衙内,先绝了足下归路,只得上山坐把交椅。”吴用、雷横也说:“兄长,望乞恕罪,皆是宋公明哥哥将令,吩咐如此。”朱仝对众人说道:“若要我上山时,你只杀了黑旋风,与我出了这口气,我便罢!”李逵听了大怒道:“教你咬我鸟!晁、宋二位哥哥将令,干我屁事!”朱仝怒发,又要和李逵厮并,三个又劝住了。朱仝道:“若有黑旋风时,我死也不上山去!”

⑦如果要我在梁山好汉中选一个最为正派而厚道的人,我一定选朱仝。《水浒传》中救人最多的,是朱仝;明明白白地用毁掉自己的方式去救人的,也是朱仝。《水浒传》是歌颂义气的,而论讲义气,首屈一指之人,非朱仝莫属。

⑧但是,他救过的宋江、吴用,还有雷横,是怎么报答他的呢?就是逼得他无法做人,逼得他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还美其名曰报答对方!更糟糕的是,他们这样做,对一个活泼可爱的四岁孩子公平吗?对孩子的父亲,一个对朱仝颇为关照、为人颇为正派、心地颇为善良的地方官员——沧州知府公正吗?后来沧州知府亲自到城外树林中来看儿子的尸首,痛哭不已,备办棺木烧化。这是何等的人间惨剧!

⑨这出惨剧的导演是宋江,副导演是吴用,而主演则是李逵。

⑩朱仝说,若有李逵在山上,他死也不上山去。他真正想说的,难道不是:宋江、吴用的梁山,他死也不愿意去!但是,确实如宋江和吴用设计的,此时的朱仝,除了上梁山,还真是无路可走了。朱仝放过追罪宋江、吴用,他已经在自欺欺人,已经在内心屈服了。是的,他上梁山了。他屈服了。这是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事件。它照出了梁山阴暗的一面,残忍的一面。

⑪有意思的是,朱仝上山以后,根本就没有向宋江问起这件事。不必问,大家彼此心照不宣。一个无路可走的人,已经没有问责别人的资本,也没有了问责别人的心气。

⑫马幼垣先生说,朱仝上梁山后,把这一切都宽恕了。说他是“唯大智慧能饶恕,独仁厚能刚大”(《水浒人物之最》)。我则认为,朱仝未必有这么高的精神境界,他只是有着无法言说的忧伤与无奈罢了。

1.通读全文,说说朱仝是一个怎样的人。

2.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说说第④段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3.如何理解文章第⑩段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1)朱仝放过追罪宋江、吴用,他已经在自欺欺人,已经在内心屈服了。

(2)它照出了梁山阴暗的一面,残忍的一面。

4.宋江等人设了怎样的计策,使得朱仝上了梁山?

 

查看答案

仔细阅读下面图片和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中国空巢青年图鉴

 

      (图一)                 (图二)                   (图三)

[材料]“空巢青年”指的是与父母及亲人分居、单身且独自租房的年轻人。他们很多人的生活是这样的:早上8点,戴上耳机,冲入城市的早高峰;晚上7点,结束一天工作后回家刷淘宝,买服饰,买零食。他们在网上发技能分享帖,与人分享自己的手艺,但他们只愿意“宅”在家里与他人进行网络沟通,很少与人面对面交流。

(1)请你从上面三幅图中概括出两条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明的哥哥是个典型的“空巢青年”,妈妈很担忧。请你代李明给哥哥写一封短信(只写正文,60字左右),向哥哥提出改变生活方式的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