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扁担的一生 范宇 ①在村庄的记忆里,几乎任何时间、任何角落都能见到扁担的身影。挑...

扁担的一生

范宇

①在村庄的记忆里,几乎任何时间、任何角落都能见到扁担的身影。挑粪、挑种子、挑谷子、挑土豆、挑橘子……农人在土地上的所有倾注与收获,都与扁担密不可分。扁担就是农人的精神脊梁,让他们挑起一个家庭重担的同时,也挑起了一个村庄沉重的历史与殷殷期盼。

                 。母亲嫁给父亲时,半背篼谷子便是全部的家当。泥墙茅顶的房子破败不堪,常常在狂风骤雨中摇摇欲坠,只有立于墙角略弯的扁担显得精神抖擞,给人信心与希望。或许,母亲嫁给父亲的勇气,有几分便来自于扁担的抖擞精神。总之,在昼夜有序更替的村庄里,父母用扁担慢慢挑起了生活的担子,就像蚂蚁搬家一样,虽然缓慢,却渐渐挑出了一个家庭的崭新面貌。

                

④20年前,父亲从山里找到一截不错的木材,正想着用来做点什么呢。身为木匠的舅舅几乎脱口而出——扁担。对,扁担!父亲也认为,只有改成一根扁担,才不辜负这上好的木材。说干就干,粗糙的木材到了舅舅手里,不用半天,就变成了一根笔直的扁担。扁担不能太直,太直则易伤肩头和腰。因此,还得将扁担以火烤之后,用外力将之略微压弯成弓形。可这根扁担实在太有骨气了,即便火烤、重压,仍然笔直,没有半点屈服。

⑤这根扁担挑起来更吃力,父亲却爱不释手。之后的许多年里,父亲无论挑什么,都用她。有次在挑玉米时,父亲不小心闪了腰,疼了好长一段时间。但父亲并没有放弃她,用汗水和心血一点点浸润着她,渐渐地,她坚硬的心被融化了,挺直的腰板,也弯了下来。父亲挑起扁担来越来越有默契,像与母亲的婚姻一样,虽偶有磕磕绊绊,感情却越来越深厚。她也没有辜负父亲的良苦用心,苦心经营,以顶天立地般的气慨,让一个家庭从贫穷落后走向富足安逸。

⑥可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少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离开村庄,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扁担也渐渐地走向了落寞。不少人再也没有回来,在城里买了房子,过上了舒坦的日子。这也让父亲坚信一根扁担能够挑出一个未来的信念,逐渐土崩瓦解。或许,这背后更多是村庄现实的无奈。

⑦无论如何,父亲最终选择了离开。

⑧曾经朝夕相对的扁担被搁置在了一个冰冷的墙角,孤零零的。说来也奇怪,没有了重压,扁担却一天比一天更弯,弯得像一个苟延残喘的暮年老者。或许,再过几年,抑或十余年,她便将走完一生,彻底告别深爱了一生也奋斗了一生的村庄。

⑨这也是农人的一生。

⑩九月,村庄又迎来冷冷清清的收获季节。我返城时,碰见正挑着谷子从田边迎面走来的大伯。大伯今年已60余岁了,还在田间劳作着。他也曾短暂离开过村庄,却始终没能走出像扁担一样的命运。他仍然坚信着,只要村庄还在,扁担还在,就一定能够扛起生活的重担。甚至,在人烟越来越少的村庄里,不少死守的农人还是坚信——一根扁担仍能挑起一个村庄。

这是一种可贵精神,或许它与现实追求早已背道而驰,却让人肃然起敬。

(选自《襄阳晚报》2016年3月3日,有删改)

1.根据上下文,将下面两个句子分别填入文章②③两段横线处,第②段应填____,第③段应填______

A这让我有了探索一根扁担一生的浓厚兴趣。

B我的家也是扁担挑起来的。

2.阅读文章④~⑥段,概括补充扁担经历的主要变化过程。(每空不超过5个字)

上好的木材→____________________→渐弯的扁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提到“扁担”,多次使用第三人称“她”,有何表达效果?

4.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⑩段画线句子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扁担”在文中有着丰富的内涵,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1.BA 2.笔直的扁担(或“不屈的扁担”)落寞的扁担(或“无奈的扁担”“孤单的扁担” 3.将扁担人格化,叙述亲切自然,蕴含作者对扁担的深厚情感。 4.①对农人像扁担一样的命运感到无奈。②对农人坚守村庄的执着精神深怀敬意。 5.①扁担是农具,担负着农人家庭生活的重担。②扁担是农人的精神脊梁,担负着村庄的历史和期盼。③扁担的一生是农人的一生,与农人、村庄的命运相始终。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补齐句子的能力。根据第一段中的“扁担就是农人的精神脊梁,让他们挑起一个家庭重担的同时,也挑起了—个村庄沉重的历史与殷殷期盼。“可知,此处应填第B项,因为这句话紧承第一段最后一句。从第四段开始写了父亲那根扁担的一生,所以此处应填A项。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根据第四段中的“可这根扁担实在太有骨气了,即便火烤、重压,仍然笔直,没有半点屈服。“可得笔直的扁担。根据第六段中的“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扁担也渐渐地走向了落寞”可得“落寞的扁担”。 3.试题分析:此题考査学生对人称的理解与掌握。扁担本是无情之物,应该用“它”,但这里用“她”,这是拟人手法,把扁担人格化,表现了作者对扁担的深情厚意。 4.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揣摩作者感情。这句话所写为我大伯的经历。他也曾短暂离开农村,但最终又回来了,他是落寞的,同时他又是坚持的,对村庄的坚持,我对大伯的这种精神深怀敬意。 5.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文章中意象的理解与掌握。根据文本中的记叙可知,扁担首先是农具,担负着农民家庭生活的重担。同时扁担是农人的精神脊梁,担负着村庄的历史和期盼。扁担与农民和村庄的命运紧密相联。据此分析可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近期,一档旨在“用书信打开历史”的读信节目——《见字如面》,刷爆了朋友圈。学校开展“书信与阅读”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

材料一 不久前,综艺节目《见字如面》悄然走红。这档以明星读信为主要形式的阅读推广节目,从开播到第一季播出结束,几乎一直保持着“零差评”的惊人成绩,在豆瓣上最初评分高达9.8分,并连续三周登上豆瓣综艺榜榜首。截至目前,全网点击量超过2亿,而受众当中,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材料三 书信作为私人内心话语的承载,一笔一画、一字一符,无不灌注着写信人的真情。每一封书信都是一个历史节点,封存着一个鲜活的时代场景。看见这些文字,就如同看见写信者本人一样。即使相距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虽然有距离,但通过对文化的解读,朗读书信的内容,也能让这些离我们遥远的文化碎片粘连起来,为当世人学习并传承。

(1)借助材料二,在材料一的横线处填写一句话,总结节目受众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三,在下面横线上补写两个句子,使之构成一组排比句。

书信里灌注着作者的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媒体评价:“《见字如面》让人们重新认识到了‘阅读的力量’。”根据你的阅读体验,谈谈你对“阅读的力量”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白鹭》的作者以真诚的笔触描绘了白鹭的形态特征,讴歌了那些因为常见而被人忘却的美。

B. 茅盾的代表作“农村三部曲”指《春蚕》《秋收》《追求》。

C. 《百合花》一文歌颂了解放军的革命精神和军民鱼水情。

D. 《一个深夜的记忆》选自《醒来的时候》,是抗日战争期间诗人在延安创作的。诗中,诗人由月光产生的“错觉”联想到曙光,象征着诗人在现实面前的觉醒,表现出诗人内心对光明的追求。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们要全力支持张家界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为“创森”工作献计献策,争做绿色生态文明的参与者和策划者。

B. 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筚路蓝缕,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

C. 《人民的名义》扣住了时代的脉动,站在人民的立场,表达出反腐倡廉、惩恶扬善的价值取向。

D. 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标志着我国空间科学研究又迈出重要一步,但是我们不能高山仰止

 

查看答案

找出下列词语中的四个错别字,然后按顺序改正在下面的表格内。

康慨激昂 浓艳绮丽 磕磕绊绊 深沉冷俊

婉约清秀 莫名奇妙 淳厚质朴 博识瑞智

错别字

 

 

 

 

改 正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淡(tián)  然(zhà)   寥(guò)

B. (dàng)  山(luán)  间(xiē)

C. 好(sì)    罩(lǒng)  羞(sè)

D. 永(juàn)  忸(ní)    执(ni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