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诗人余光中于2017年12月14日去世。余先生一生漂泊...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诗人余光中于2017年12月14日去世。余先生一生漂泊,出生在大陆,求学于美国,任教于香港,最终落脚于台湾高雄的西子湾畔  ①  ( A pàn B bàn)。很多读者对于余光中赞赏有加,缘自那首脍  ②  (A灸B炙)人口的《乡愁》。余先生曾把自己的生命划分为三个时期:旧大陆、新大陆和一个岛屿。他的人生就是一段接一段的  甲  (刻骨铭心B入木三分)的思念。最初,思念的是台湾;后来,思念是祖国;再往后,变成对中国文化——汉魂唐魄的无限眷恋。读他的诗,迎面而来的是一种入骨的  乙  (A苍凉B凄凉)与顽强

(1)为文中①处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根据②处拼音选择正确的汉字,只填序号。

①处________      ②处_______

(2)从文中甲乙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只填序号。

甲处__________    乙处__________

(3)文中画线句有一处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原句:很多读者对于余光中赞赏有加。    

修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AB(2)AA(3)很多读者对余光中赞赏有加。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辨析。辨识拼音,首先要读准汉字,排除方言的干扰,不可读错,拼读时注意易混的声母与韵母。辨识字形,要根据词义字义结合和形声字的特点注意偏旁部首。“脍炙人口”是成语,固定搭配,“畔”很容易读成“bàn”。(2)本题考查学生的词义辨析能力。首先了解词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分析即可。A刻骨铭心,形容留下的印象极其深刻,永远忘不了(多用于形容对别人的感激)。B入木三分,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结合语境分析,甲处应该填写:刻骨铭心;A苍凉,苍茫,凄凉。B凄凉,寂寞冷落(多用来形容环境或景物)。结合语境分析,乙处应该填写:苍凉。(3)本题考查病句辨析与修改,用词不当。“对于”改为“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经》和《木兰诗》都是古代民歌,作者不详。

B. 《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国别体史书《战国策》。

C. 《风筝》和《故乡》都是近代教育家鲁迅的散文。

D. 《一条未走的路》的作者是苏联诗人苏霍姆林斯基。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关关雎鸠,________。(《诗经·关雎》)

(2)_________,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3)海日生残夜,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4)白头搔更短,_____________。(杜甫《春望》)

(5)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

(6)________,理还乱,是离愁。(李煜《相见欢》)

(7)九万里风鹏正举。_____________。(李清照《渔家傲》)

(8)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____。(张养浩《山坡羊·潼

(9)子曰:“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10)《陋室铭》中作者自比古代圣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面两道作文题请任选一题作文

题一:小草记住了土壤,因为有了土壤的孕育;绿叶记住了露珠,因为有了露珠的恩泽;清泉记住了大山,因为有了大山的拥抱……记住这世间的美好,让我们以感恩之心拥抱世界。

请以“风记住了花香”为题写一篇文章

题二:阅读下面的材料,从中选择一个角度构思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可叙述经历,可抒发情感,可发表议论。(文章主题必须从所给材料中提炼,不得对材料进行改写、扩写、续写)

《老子》云:“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行,一个人的行为如果能做到如水一样,善于自处而甘居下地则可称“居善地”;心境养到像水一样,善于容纳百川则可称“心善渊”;说话做到如潮水一样准时有信则可称为“言善信”;立身处世做到像水一样公平正直则可称“正善治”……

写作要求: (1)若选题二,请按要求拟题,然后写作。 (2)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3)说真话,抒真情,忌抄袭。 (4)文中请不要使用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5)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泉都中学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庆祝“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和中国女排时隔12年再次夺得奥运会冠军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阅读下面材料请各用一句话(10字以内)概括下列每则材料的主要内容

(材料一)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委会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贡献,充分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可与尊重,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推广和传播,也有利于世界各国人民通过它了解中华民族的理想、准则和精神。

(材料二)“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先民根据太阳在一年中对地球产生的影响而概括总结出的一套气象历法,自秦汉时期至今已经沿用了2000多年。

2.为了营造宣传氛围共庆这两件大事需拟写一副对联作为宣传标语现已拟出上联请你帮忙对出下联

上联:夺冠圆梦女排精神扬四海

下联:

3.“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节气歌”中暗含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其中有的既是节气又是传统节日请你写出其中一个的名称并用一句表达你对这一传统节日的理解

 

查看答案

会思想的芦苇

赵丽宏

①最近回到我曾经“插队落户”的故乡,一下船,就看到了在江堤上迎风摇曳的芦苇。久违了,朋友!

②芦苇,曾经被人认为是荒凉的象征。然而在我的心目中,这些随处可见的植物,却代表着美丽自由的生命,它们伴随我度过了艰辛的岁月。

③从前,芦苇是崇明岛上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芦苇的一身都有经济价值。埋在地下的嫩芦根可解渴充饥,也可入药。芦叶可以包粽子,芦叶和糯米合成的气味,就是粽子的清香。芦花能扎成芦花扫帚,这样的扫帚,城里人至今还在用。用途最广的,是芦苇秆,农民用灵巧的手,将它们编织成苇帘、苇席、芦篚、箩筐、簸箕,盖房子的时候,芦苇可以编苇墙,织屋顶。很多乡民曾经以编织芦苇为生,生生不息的芦苇使故乡人多了一条活路。我在崇明“插队”时,曾经和农民一起研究利用地下的沼气来做饭。打沼气灶,也用得上芦苇。

④在艰苦的“插队”生涯中,芦苇给我的抚慰旁人难以想象。我是一个迷恋自然的人,而芦苇,正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美妙礼物。在被人类精心耕作的田野中,几乎很少有野生的植物连片成块,只有芦苇例外。没有人播种栽培,它们自生自长,繁衍生息,哪里有泥土,有流水,它们就在哪里传播绿色,描绘生命的多姿多彩和坚韧。

春天和夏天,它们像一群绿衣人,伫立在河畔江边。我喜欢看它们在风中摇动的姿态,喜欢听它们应和江涛的簌簌絮语。和农民一起挑着担子从它们中间走过时,青青的芦叶掸我衣,拂我脸,那是自然对人的亲近。最难忘的是它们开花的景象,酷暑过去,金秋来临,风一天凉似一天,这时,江边的芦苇纷纷开花了,那是一大片皎洁的银色,在风中,芦苇摇动着它们银色的脑袋,在江堤两边发出深沉的喧哗,远远看去,犹如起伏的浪涛,也像浮动的积雪。使我难忘的是夕照中的景象,在绚烂的晚霞里,银色的芦花变成了金红色的一片,仿佛随风蔓延的火苗,在大地和江海的交界地带熊熊燃烧。冬天,没有被收割的芦苇身枯叶焦,在风雪中显得颓败,使大地平添几分萧瑟之气。然而我知道,芦苇还活着,它们不会死,在冰封的土下,有冻不僵的芦根,有割不断的芦笋。只要春风一吹,它们就以粉红的嫩芽,以翠绿的新叶为人类报告春天的消息。冬天的尾巴还在大地上扫动,芦笋却倔强地顶破被严霜覆盖的土地,在凛冽寒风中骄傲地伸展开它们那柔嫩的肢体,宣告冬天的失败,也宣告生命又一次战胜自然强加于它们的严酷。

⑥我曾经在日记中写诗,诗中以芦苇自比。帕斯卡说:“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这比喻使我感到亲切。以芦苇比人,喻示人的渺小和脆弱,其实,可以作另义理解,人性中的忍耐和坚毅,恰恰如芦苇。在我的诗中,芦苇是有思想的,它们面对荒滩,面对流水,面对南来北往的候鸟,舒展开思想之翼,飞翔在自由的天空中。我当年在乡下所有的悲欢和憧憬,都通过芦苇倾吐了出来。

⑦我曾经担心,随着崇明岛的发展和进步,岛上的芦苇会渐渐消失。这次去崇明,我专门到堤岸上去看了芦苇。芦苇还和当年一样,在秋风中摇晃着银色的花朵。那天黄昏,我凝视着落霞渐渐映红那一大片芦花,它们在天地之间波浪起伏,像涌动的火光,重又点燃我青春的梦想……

1.阅读文章第③⑤段说说作者写出了芦苇的哪些特点。 

2.文中的两处画“______”句子联系紧密试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其作用。 

3.第⑤段末句中加点的“顶破”一词精练传神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4.结合语境从修辞运用的角度对选文第⑤段画波浪线句子进行赏析

春天和夏天它们像一群绿衣人伫立在河畔江边我喜欢看它们在风中摇动的姿态喜欢听它们应和江涛的簌簌絮语。

5.本文运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