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选段,回答问题。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

阅读选段,回答问题。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a)着上面,两脚再向上(b);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c),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1)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2)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蹒跚___________

2.概括本段内容___________,《背影》是一篇___________(体裁)

3.这段文章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4.写出与“扑扑衣上的泥土”相照应的句子。

5.这段文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

6.用“‖”分三层。

7.文段划横线句采用了______描写手法,为什么要写父亲的穿戴___________

8.选文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父亲的背影?这位父亲给你的印象和感受怎样?

9.选文中写父亲走路“蹒跚”,这是因为父亲___________

10.在文中空白处填上相应词语_____)(_____)(_______三个动词写出了父亲爬上月台不容易。写父亲买橘爬月台的“背影”,连用动词的作用是什么___________

11.“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写父亲心里轻松与写父亲艰难地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看法。

12.“我”的两次流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3.《背影》一文中,写父亲的语言不多,选文部分只有两句,简要分析这两句话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情。

(1)“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2)“进去吧,里边没人。”

14.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有何作用?我的眼泪来了。(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

15.“我赶紧拭干泪”“我赶紧去搀他”两句中的“赶紧”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心理活动?

16.文中“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和“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分别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这样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选文“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 中的“混”有什么表达效果?

18.这段文字两次写到父亲的“背影”,前一次写得详细,后一次写得简略的原因是什么?

19.这段话着重描写父亲哪一特征?描写这一特征的原因有哪些?

 

1.pán shán 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2.买橘送别回忆性叙事抒情散文 3.通过具体描写父亲过铁道爬月台的背影,表现了父子之间的深情。 4.他用手攀着上面……显出努力的样子;过铁道时……再抱起橘子走。 5.描写 6.只好让他去‖我看见……到那边来信‖过一会说…… 7.外貌; 突出家中景况惨淡,照应了开头;同时与“我”贵重的紫毛大衣形成对比,反衬了父亲对“我”的关爱。 8.外貌(衣着)、行动、语言;艰难时世的充满慈爱的父亲。 9.年老体衰,身体肥胖,腿脚不灵便 10.攀、缩、倾“攀”“缩”“倾”等动词写出了父亲爬月台的整个动态过程,表现了父亲爬上月台的艰难,难中见深情,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 11.不矛盾。因为尽到了父亲关怀照顾儿子的心意,所以感到很轻松。 12.第一次流泪是因为感动得流泪。父亲买橘子的经过表现了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第二次流泪是因为离别伤感的泪。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失,离别情绪,又催人泪下。 13.(1)父亲惦记着儿子旅途是否平安。(2)父亲不让儿子送,怕儿子离开座位后丢失行李。 14.内容上:表明是第二次流泪;突出了作者和父亲离别时对父亲的依恋、感激和敬爱之情。结构面:照应前文中"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了。段末用此作结增添了背影的感人力量 15.(1)怕父亲看见自己留泪而不放心。(2)见父亲行动不便,怕父亲摔到。 16.心理动作表现了作者怕父亲看见伤心怕别人看见难为情的心理突出了父亲过铁道时艰难,体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 17.一方面说明来来往往的人多,另一方面说明父亲的平凡普通,没有特别之处 18.前一次是父亲艰难地爬过铁道,给我买橘子,最感人,最能体现父亲对我的深沉关爱,所以详细地写。后一次是写我留恋父亲,可简单地写写。 19.背影。①父亲的背影是依依惜别中留给儿子的最深刻的印象;②它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印记,儿子感受特深;③它凝结着真挚而深沉的爱子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文中词语的理解。“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是中考现代文阅读中的一个重要考点,考查考生根据上下文语境领悟词语含义的能力。所谓“文中”二字告诉考生应从整体上感知全文,并根据具体语境来把握词义。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写出父亲买橘时的艰难。 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总结的能力。依据“谁+做了什么”这样的模式解答即可。文中描写的对象是我的父亲,主要写了他为我买橘子这件事情。本文是一篇回忆性叙事抒情散文。 3.本题考查对选文主旨的把握。回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理解全文的意思,其次是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展开。题目、文章结尾、文中关键词语及抒情议论的句子往往与中心有密切的关系,可根据这些词句来领会和概括文章主旨。“买橘送别”的情景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沉的爱。 4.照应是谋篇的重要手段。周密的照应,对贯通文脉、突出中心、渲染气氛起一定作用。照应的特点是“前呼后应”。本题考查的是内容的前后照应,与“扑扑衣上的泥土”相照应的句子是描写父亲翻越栅栏的情景,可以知道身上的土是在那时候来的。 5.本题考查学生对常见表达方式的判断,要熟悉常见的表达方式的标志性特征,结合句子意思进行辨别。常见的表达方式有五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根据对父亲外貌、语言、行动的具体描述可以看出本段运用的表达方式是描写。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学生要把握关键情节,注意标志性词语,尽量利用文本中的信息。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进行段落层次的划分。根据文章内容按照父亲执意去买橘子,买橘过程,车站分手几个场景来划分即可。 7.本题考查描写方法的作用分析。从父亲的外貌描写,可以看出父亲穿戴的俭朴,家中境况的惨淡,这样照应了文章的开头;同时又与上文我的穿戴——紫毛大衣形成对比,在细节处表现父亲对我的爱之深。 8.本题考查描写方法的判断与人物形象的概括。解答本题关键要掌握人物描写的知识,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做出判断。从文段内容可以看出,作者主要从外貌、行动、语言三方面来写父亲;结合父亲的这些描写,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生活艰难,但却无比关爱孩子的好父亲。 9.本题考查对关键词语的含义的理解。解释某句话或某句话中关键词的含义,是中考阅读试题中常见的题型。解答这类试题,既要紧扣目标段,又要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推断,结合作者运用的比喻、夸张、象征、衬托等手法,理解其深层含义。“蹒跚”写出了父亲年老,腿脚不便的样子。 10.本题的考点是辨识塑造人物的手法及其作用。解答思路:这句话运用了……(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的描写手法(或写法),写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心理)。“攀”“缩”“倾”这三个典型动词,生动描绘出父亲买橘的艰难,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体贴、爱护之情。 11.本题的内容理解与人物心理考查。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等语句,分析人物的心理和感情即可。从父亲“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的动作描写,表先出父亲为儿子买橘子,尽管十分辛苦,心里也是高兴的,越是尽到了父亲的责任,心里越踏实。父亲其实不轻松,父亲装出轻松的样子,是怕儿子感到心里难过,因此这种轻松的心情正是一种爱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选段,回答问题。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又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1.概括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2.父亲为什么要坚持亲自送我上车?

3.南京的景点很多,像夫子庙、玄武湖等,作者为什么不写在南京的见闻?

4.文中两个“踌躇”说明了_______,两次用“终于”,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

5.第二段中两个“聪明”各有什么含义?表明作者怎样的心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6.如果类似的事发生在你身上,你是否也会像作者一样呢?

7.联系上下文体会父亲说的“不要紧,他们去不好。”这句话。

8.文中的“我”当年已二十岁了,且“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但父亲还是亲自送“我”,你对父亲的这种行为是否赞成?为什么?

 

查看答案

按要求填空。

⑴“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往日”在文中是指 _________

⑵“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大去”的意思是 _________,请再写出五个表示这个意思的词语:_________

 

查看答案

文章写父子二人在南京“勾留了一日”,为什么没有介绍南京见闻?

 

查看答案

本文多次写背影,哪些是写眼中的背影?哪些是写心中的背影?

 

查看答案

本文开头借点题点出背影,中间叙事描写背影,收笔处借回忆照应背影,因此可以说背影是全文的______,在结构上起了______的作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