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丝路“糖史” ①中国人食用及制作蔗糖的历史十分悠久,其发展历程同陆上丝绸之路及海...

丝路“糖史”

①中国人食用及制作蔗糖的历史十分悠久,其发展历程同陆上丝绸之路及海上丝绸之路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②甘蔗原产热带,公元前传播、种植于印度及南洋地区。先秦时期中国南方就已开始种植及食用甘蔗,常见的食用方法为生啖或榨取“柘(zhè)浆”直接饮用。后来,人们也尝试对蔗浆粗加工,即以曝晒煎煮去掉蔗浆中的部分水分,制成浓度较高的“蔗饧(táng)”。“蔗饧”乃是一种稠厚的糖浆,若是进一步冷凝,可以固结为赤褐色的糖块,因其形色似石,味甜如蜜,得名“石蜜”。不过,这种粗制糖块水分含量大,极易溶解,不易运输。而在不产甘蔗的北方,人们要想品尝石蜜的滋味,就得依靠沿丝绸之路远道而来的外国使团和西域胡商。他们带来的“西极石蜜”产于西域,因经过高超的脱水处理而呈干燥的饼块状,不但易携带,易储存,而且滋味品质都优于南方粗制的蔗饧。

③公元661年,唐高宗命人从印度请来10位制糖专家,利用印度的“竹甑(zèng)法”制出了颜色较浅亮的精沙粒糖“煞割令”。自此,天竺制糖法在中华神州落地生根,而印度的制糖技术也在新的环境、新的理念下获得富有想象力的改进与完善,为中国在世界蔗糖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奠定了基础。

④北宋时期,四川一带的匠人凭借“窨制法”,造出了一种异常细腻、净白、美味的结晶糖霜。苏轼有诗云“冰盘荐琥珀,何似糖霜美”,黄庭坚也以“我舌犹能及鼻尖”的俏皮诗句,极言糖霜的美味。

⑤到了南宋绍兴年间,随着甘蔗种植面积的扩大和制作技术的推广,糖霜在满足南方本地用糖需求的同时尚有富余。于是,产于南方的糖霜不但乘船北上,而且也漂洋过海,向南销往占城、真腊、三佛齐、单马令等南洋国家,甚至到达波斯、罗马等地。“中国糖”由此开始在世界舞台崭露头角。

⑥元朝崛起后,中外文化交流达到新的高峰。一些阿拉伯制糖人来到中国,将他们较为先进的“树灰炼糖法”传授给了福州糖工,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白糖的质量。《马可·波罗游记》中提到,福州人能大量炼制“非常白的糖”。这种大规模、高效率的白糖生产,对于提升中国糖的国际竞争力、激发进一步技术革新,是很有帮助的。

⑦到了明清时期,中国人在以往制糖技术的基础上精益求精,发明出“黄泥水淋脱色法”,生产出洁白如雪、颗粒晶莹的精制蔗糖,其中最为雪白细腻的被称为“西洋糖”。此时中国人已凭借手工脱色技术,在世界蔗糖生产领域占据了领先地位,在国际市场上的主要角色是输出而非输入。“西洋糖”出口的目的地也较以往更多,航线距离更长,不仅包含占城、暹罗等“老主顾”,还覆盖了日本、波斯湾及欧洲多个国家。

⑧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制造的白糖与脱色技术在明代传入印度孟加拉,此后在印地语、孟加拉语等几种印度语言中,白糖均被称为“继尼(cī nī)”,意为“中国的”。“继尼”与唐代的“西极石蜜”“煞割令”遥相呼应,分别在陆上、海上丝绸之路上,见证了千百年来中外各国因蔗糖结下的缘分,以及彼此间互通有无、愿结友好的恒久心意;也见证了中国在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中国古人于蔗糖制作历程中展现出的开阔胸怀与精进精神,在古老丝路重焕新生的今天,仍可成为烛照文化传承的一盏明灯。

1.选文主体部分以________为序,条理清晰地介绍了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蔗饧”与“西极石蜜”相比,在干燥程度、运输方便性、滋味品质方面都有较大差距。

B. 唐代引进的印度制糖技术在中国获得改进与完善,为中国在世界糖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奠定了基础。

C. “竹甑法”“树灰炼糖法”是从国外引进的制糖技术,“窨制法”“黄泥水淋脱色法”是中国人发明的制糖技术。

D. 石蜜、糖霜、“煞割令”是中国生产的蔗糖品种,“西极石蜜”“西洋糖”是外国生产的蔗糖品种。

3.第④段引用苏轼和黄庭坚的诗句,有何作用?

4.第⑦段画线句中加点词语“主要”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此时中国人已凭借手工脱色技术,在世界蔗糖生产领域占据了领先地位,在国际市场上的主要角色是输出而非输入。

5.请简要分析第⑧段画波浪线句子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1.时间 中国蔗糖因丝绸之路而不断发展的历史(历程) 2.D 3.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糖霜异常细腻、净白、美味的特点;同时增强了文章的文化韵味。 4.不能去掉。因为“主要”表明中国在国际蔗糖市场上以输出为主,输入为辅;去掉后则变成只输出,不输入。这与实际情况不符,“主要”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5.结构上,呼应开头,总结全文。内容上,总结出了中国古人在蔗糖制作历程中所展现出的开阔胸怀与精进精神,并指出其在古老丝路重焕新生的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对说明顺序的理解。时间顺序是按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说明事物的。介绍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说明文常使用这种顺序。一般以时间先后及发展阶段为序进行说明,本题“先秦时期”、“公元 661 年” ……“到了明清时期”表明了时间的先后顺序,可见本文内容的安排是以时间为序的,并逐一介绍了蔗糖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 2.试题分析: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理解的能力。D项中的“西洋糖”是中国生产的。故答案D错误。 3.试题分析:考查对说明方法的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本题是引用了苏轼和黄庭坚的诗句,是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增添文章的文学色彩。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据此,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作答即可。 4.试题分析: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解答方法:①表态(删还是不删)。②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③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④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本题抓住“主要”的表达作用分析即可。 5.试题分析: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结合全文文章内容分析理解。结尾部分的文字一般来说,结构上有总结、照应前文的作用,使文章的结构严谨。内容上有突出主旨,抒发情感的作用。解答问题时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作答。 6.试题分析:考查学生的日常积累和对诗文内容的理解。“以醉态表现了将军之威,又以角声描写了军容之壮,可谓英武刚烈,场景恢弘”的诗句是: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草木旧知

鄢虹

要赏一场好银杏,其实难得。北京入冬早的年份,立冬前几日便可有雪,彼时银杏正值转黄之时,不经冻,大雪一压,冷雨一打,半青不黄的叶子也湿漉漉地落了一地,让人心里直叹可惜。

放在五六年前,深秋时的北大,当属31楼底下最热闹。黄得亮堂堂的一小段路,处处车马喧阗,长枪短炮架着扛着,还时不时有拍婚纱照的。楼前的银杏慷慨,地上积了厚厚一层,头顶依旧枝柯蔽日,风起时,还在纷纷地落。

如此盛景,至多不过三五日,早了叶子尚未黄透,晚了零落稀疏,最要紧,得有好天气养着。我刚入学时,北京的蓝天尚属寻常。只要不下雨,澄蓝的天,真是浸透着阳光的海,令人时时想起林庚先生。在干燥温暖的阳光里泡着,银杏才养得出丰沛饱满的黄叶,一如好酒陈年。若得上天成全,中途没有雨雪搅扰,最终熟透时,便可醉人心目。

一开始只要那前后十来日没有雨雪便好。深秋雨,初冬雪,皆湿冷入骨,若连日有此,银杏必伤神韵,黄得瑟缩衰颓,失却应有的鲜洁明润,且不等放晴便稍稍零落。后来,尘霾渐起,不见长安,爽快的碧空黄叶,便更难见到了。前年31楼拆除重建,大动干戈,楼前银杏颇遭戕损,元气大伤。昔年盛景,竟如华胥一梦,言之思之,已渐使人恍惚生疑。

学校这几年拆了不少老楼,捎带着折了的植物多了,28楼北面的杨树,亦在此数。

刚来北京时,我还没怎么见过温带的落叶阔叶林。九月开学,慌忙间十月又匆匆过去,十一月入秋,北风乍起。每天从31楼出门,走过博实超市前的那条小路去上课,头顶都有一片震耳欲聋的海,滚滚地朝前涌。

那时才知道什么叫“高树多悲风”。南方的芭蕉雨点滴霖霪,愁损北人,北方轰轰烈烈的秋声,也着实让我惆怅了好一阵。过不了几天,这些北方的树便开始落叶。杨树太高,树叶又密又大,罡风一吹,漫天落木好似没有来处,直教人逃都逃不出去,如果再来一场雨逗引秋心,当真能让人无可奈何。

等到看惯落叶,听惯秋声,已经在北京待足了两三年。此时不甚在意秋天的杨树,却总是在春末夏初时纳闷:明明刚长了嫩叶,怎么就绿得这么深了?

只在此春中,春深不知处,时日悠闲,是该有此一问。据说春天的满城飞絮,有一多半是杨絮,渐暖时分,偏偏飘出一场“雪”来,蒙蒙乱扑行人面,也是先前没见过的景象。常走的那条路上,种的似乎是加拿大杨,属黑杨之一种。除此之外,学校里还有毛白杨,灰白的树皮上有菱形散生的黑色皮孔,很好认。不知黑杨因何得名?入夏以后,这树倒真是绿得发黑,熏风过处,带角质层的阔大叶片翻腾出粼粼的白光,看得人犯困。

我从没想过它们会被砍掉,也没想过要给它们拍照,再相见时,数了两遍路旁突兀的树桩,暗恨草木无情,不知自保。日本有个说法叫一期一会,所有的相遇,都当它有今日无明日,想做的事,该尽的心,不要留到下次。彼时无端想起此语,只觉其见事通透。

然而都算不上什么大事。生死盛衰,人亦难免,何况草木?不过曩昔相识,影迹尚在,一旦过其旧址,难免怀想,平白生出几段絮语,聊遣愚衷罢了。

(选自《光明日报》2017年03月03日15版)

1.作者说“暗恨草木无情,不知自保”,是什么使作者生发如此感慨?请概括。

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文章标题的理解。

3.赏析文章第三段中画线的句子。

4.联系上下文分析“然而都算不上什么大事”一句,说说作者在这里想表达些什么。

5.“生死盛衰,人亦难免……”,请结合原文,说说你认为应该如何做到“一期一会”。

 

查看答案

填补下列句子的空缺处。

(1)望长城内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江山如此多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如我是一只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枳花明驿墙。

(5)____________________?雪拥蓝关马不前。

(6)知汝远来应有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__,寒林空见日斜时。

(8)露从今夜白,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鞠咏为进士,以文学受知于王公化基。及王公知.杭州,咏擢第,释褐①为大理评事,知杭州仁和县。将之官,先以书及所作诗寄王公,以谢.平昔奖进,今复为吏,得以文字相乐之意。王公不答。及至任,略不加礼,课②其职事甚急。鞠大失所望。于是不复冀.其相知,而专修吏干矣。其后,王公入为参知政事,首以咏荐。人或问其故,答曰:“鞠咏之才,不患不达。所忧者气峻而骄,我故抑之,以成其德耳。”鞠闻之,始以王公为真相知也。

(注)①释褐:脱下布衣。②课:督促。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文学/受知于王公化基

B. 先以书及所作诗/寄王公

C. 鞠/大失所望

D. 始以王公为真/相知也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知___ (2)谢___ (3)冀___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及至任,略不加礼,课其职事甚急。

(2)鞠咏之才,不患不达。

4.王化基对鞠咏“故抑之”的原因是什么呢?(用自己的话回答)鞠咏最后为什么把王化基当作自己的良师益友?

 

查看答案

恨别

杜甫

洛城①一别四千里,胡骑②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③,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④急为破幽燕。

(注)①洛城:洛阳。②胡骑:指安史之乱的叛军。③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④司徒:指李光弼,他当时任检校司徒。上元元年(760)三月,检校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当时李光弼又急欲直捣叛军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

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领起“恨别”,点明思家、忧国的题旨。“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

B. 颔联中“草木变衰”写出了草木的盛衰变易,承上句的“五六年”,暗示入蜀已有多年,同时也与下一句的“老”相呼应,暗比诗人自己的飘零憔悴。

C. 颈联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的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

D. 尾联抒发了诗人听到唐军已破幽燕、平叛乱的喜悦心情。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坐卧不宁的举动,正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

B. 这首诗以充满希望之句作结,感情由欢快转为悲凉,显示了诗人胸怀的开阔。

C. 这首七律用简朴优美的语言叙事抒情,言近旨远,词浅情深。

D.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园、骨肉的怀念,表达了诗人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思想。

 

查看答案

(题文)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对偶、比喻、拟人)

B.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反问)

C.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比喻)

D. 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排比、拟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