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1.写作方法也叫表现手法,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应生活所运用的方法和技巧,那么选文主要运用了哪种写作方法?(   )

A. 叙议结合    B. 欲扬先抑    C. 托物寓意    D. 虚实相生

2.下列选项中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吃尽”“消化尽”“远射” “文化药方”等词语生动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全身心投入研究的状态。

B. 文章大量使用对称句式和四字词语,使语言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C. 作者善于合理安排材料,如:详写最为艰辛的《唐诗杂论》的写作过程,略写比较顺利的《校补》的写作过程。

D. 第③段中“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运用了比拟的手法,把当时的中华民族比成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仅仅是迈出了第一步。

E. 选文写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务实勤奋、谦虚淡泊的特点。

3.从修辞运用的角度品析下面语句的表达效果。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4.选段以“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做结尾有什么好处?

 

1.A 2.C 3.运用比喻的修辞,把闻一多先生的小楷比做群蚁排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的字整洁美观的特点,突出 他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 4.与开头相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点题并总结上文。突出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特点。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文本的结尾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对作为学者的闻一多的行为作了评价,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而前面叙写他作为学者所做的具体的事,采用的表达方式主要是记叙。据此,文章采用了主要表现手法是“叙议结合”。故答案为A。 2.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C从文章中“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可以看出《校补》的写作过程并不是比较顺利的,而是十分艰辛的。故答案为C。 3.试题分析: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句子,具体解答时可表述为:运用了XX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具体准确、形象生动等)表现了(写出了)人或事物……的情感、心理、性格等(特点、特征)。(注意:在写其作用时,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实质意义来写,否则就会显得内容过于笼统)。本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小楷字比做群蚁排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的字整洁美观的特点,突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据此理解作答。 4.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作答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结尾部分的文字一般来说,结构上有总结、照应前文的作用,使文章的结构严谨。内容上有突出主旨,抒发情感的作用。如果是特殊的结尾形式,委婉含蓄,意在言外,能引发读者的想象或思考。文章的结尾段,在内容上,总结了上文,突出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特点。结构上,与开头相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据此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爱莲说

周敦颐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人。原名敦实,避英宗讳改焉。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周敦颐传》节选

1.甲乙两文都和周敦颐有关,他是______(朝代)哲学家,他著有《________》和《通书》等。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不当死     (2)欲治之

(3)亭亭净     (4)不可玩焉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2)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

4.甲文中作者绘莲栩栩如生,那么他是从哪些方面描绘莲的?

5.乙文以传记的形式,让我们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周敦颐,请概括出文中与他相关的两件事,要求语言简洁。

6.结合两篇文章说说你对君子的理解。

 

查看答案

下面这段文字存在毛病,请你进行修改,然后重新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阅读课上,我们讨论并阅读了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不但我被奇幻美妙的海底世界所震撼,更被作者非凡的想象力所折服。这种阅读体验激励着我阅读的动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面一段话中划线的四个成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他对普通话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首当其冲,鞠躬尽瘁。

A. 诲人不倦    B. 学而不厌    C. 首当其冲    D. 不耻下问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的题目。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襟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桨?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1)请给加点字注音

①沉淀 ____________             ②绽开_________

(2)文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你找出来,并把正确的词语写在横线上,要求字体工整。

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②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题文)请依照示例,完成填空。

示例:油盐酱醋(并列短语)     

(1)一泓清水__________(2)老师讲课 __________(3)热得难受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