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天生格调必有用 ①每天听着高雅的音乐,读着最优秀的书,...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天生格调必有用

①每天听着高雅的音乐,读着最优秀的书,与一些最出色的朋友交游,谈吐优雅、情操高尚、品行高洁、胸襟开阔、目光如炬。人生最重要、最恒久的,是生命的格调,更可贵的是,这种格调一旦养成,就不会再失去,它融入生命中,成了一种秉性,一种韵味,一种内涵,一种气质。即使你的生命结束了,这种格调依然会在你的后代身上显现,成为一个家族的素养标签。

②常常想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农民起义领袖用权势与高贵并非天生,更不是贵族的专利,普通人同样可以通过打拼争取天下作为口号,号召穷苦百姓追随自己。这句话,体现更多的是一个人的英雄气概,是大丈夫于天地之间成就伟业的豪气。一个人,内心具有了这种豪气,还有什么能够阻挡你前行的脚步?

③贝多芬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真的履行了自己的诺言,在耳朵失聪之后,在寂静的世界里,创作出了世界上最伟大的乐章。命运就是这样,在不屈不挠的强者面前,总会俯首称臣;而在自弃自馁的弱者面前,却总是趾高气扬。

④一个人最重要的,不是拥有财富的多少和职位的高低。因为不论拥有多少财富,迟早都会清零;不论到达了多高的职位,也用不了多久就会回到零点。没有什么比淡泊超然的心更能让人获得幸福。拥有了权力,到达了高位,就幸福了吗?不。头顶上高悬的利剑,难以填满的欲望,时刻都让你如履薄冰、胆战心惊。拥有了财富,家财万贯,你就幸福了吗?不。财富是世界上高速旋转的搅拌机,一刻也不会让你宁静下来,你再也没有时间享受宁静安逸的幸福了。世界上,只有那一刻淡泊超然的心,只有那一份超越功名利禄的境界,才具有伟大的力量,让你真正走进澄明的幸福之境。

⑤一直把清高作为自己的修为方向,但从不把清高作为自己的标签。因为在我看来,清高是一种骨子里的优雅,是自己心灵的洁净,更是一种生命深处的雍容。当你身处贫困的时候,位置卑微的时候,如果你依然有自己心灵的坚守,依然气若幽兰,依然心静如水,这是真正的清高,因为,这样的处境,会逼迫着大多数人失去底线。所以,我一直敬重那些居于山林而坚守着心灵高地的超脱之士,像魏晋时代的阮籍和嵇康。

⑥最可怜的人,不是缺少财富的人,更不是职位卑微的人,而是没有格调的人。格调是困境中的助力,是深夜里的火把,是寒冷中的炭火,是孤寂时的相伴。每一种格调,都会为你打开世界的一扇窗。因为格调,你的生活才会丰富多彩。其实,培养格调并没有什么秘密,所有的机缘,都是因为你的自省。没有格调,再优秀的人,也会与你擦肩而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3.下列两句名言,哪句更适合作为第④段的道理论据?为什么?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2)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

4.有人说:阅读是提升人生格调的最佳途径。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格调让你的生活丰富多彩。(或天生格调必有用) 2.比喻论证,把格调比作“深夜里的火把”“寒冷中的炭火”,生动形象地论证了格调对人生的重要作用,进而论证中心论点,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3.第(1)句更适合作为道理论据。因为诸葛亮的话强调的是淡泊宁静的格调对君子德行的重要作用,更能证明第④段的观点。 4.当今社会,“成功”“成名”“速成”成为很多人追逐的目标乃至理想,浮躁的风气几乎让人无可逃逸,阅读使我们在寻觅美的真谛的同时追求心灵的高尚与纯洁,获取信心和力量,增添闲情和雅致,让我们的人生更坦荡开阔。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心论点的把握,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可知,全文从格调让人成就伟业、战胜命运、走进真正的幸福、保持心灵的坚守等方面进行了论述,结尾指出“因为格调,你的生活才会丰富多彩”,由此可知本文的标题就是中心论点。 2.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及作用的掌握。要求学生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及作用。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其作用分别是:(1)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2)道理论证: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通过比喻进行证明,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使论证浅显易懂。结合划线句分析,本句运用了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论证了格调对人生的重要作用,进而论证中心论点,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据的认识。提出论点必须有根据,即必须举出足够的事实或正确的道理,证明论点的正确性。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叫做论据。第④段的观点是:没有什么比淡泊超然的心更能让人获得幸福。(1)可以论证“天生格调,淡泊超然”。 4.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中的观点及自己的生活实际,围绕“阅读是提升人生格调的最佳途径”阐述自己的观点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母爱浓浓柿子香

李忠元

晚秋时分,我回到家乡看望年老的父母,正赶上柿子成熟。母亲知道我爱吃柿子,见我风尘仆仆地归来,就挎上小筐,到园里摘柿子。

园子不大,但柿子树却种了六棵,在整个园子里很显眼。抬眼望去,柿子树上挂满了黄澄澄的柿子,点缀在碧绿的叶子中间,恍惚之中灿若星辰。我伸出手摘下一个,草草地擦了擦,送入口中,甜甜的,很是爽口。望着母亲摘柿子的身影,我受到极大的触动,顷刻就将自己记忆的闸门打开,悠悠童年里的一切鲜活情境都展现在了眼前。

我的童年是在农村度过的,那时物质相对匮乏,苹果、鸭梨这些看似普通的水果还很少见,称得上水果的东西,恐怕只有园子里的柿子了。那时的陕西老家,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小菜园,园子里有茄子、辣椒、黄瓜等,但最显眼的还是柿子。家里的柿子树不算高,长势好的也就两人高,六棵树站成一排,好像一堵墙,成为小院里一道独特的风景。随着时间的变迁,柿子吸收阳光雨露、日月精华,便慢慢地到了成熟期。刚到成熟期的柿子虽然也可以吃,但还没有熟透,有些涩口,口感相对有些逊色。如果心不急,可以等上一段时日,等柿子周身熟透,就到了吃柿子的大好时节。熟好的柿子口感面而甜,有点起沙,适合生吃。

童年时期那有限的一点柿子却是赖以成长的好东西,如今想来,它是那么的弥足珍贵。

记得母亲曾用一只筐装柿子,挂于高高的房梁之上,清香四溢,充满了诱惑。但我们只有眼馋的份,却够不着,这只筐子高高在上,只有父母能够掌控。母亲的用意非常明确,她教我们五个孩子查数,谁查得好,查得多,谁就能得到奖励,奖品当然就是一枚好吃的柿子了。

她教我们读书认字,用她那本四角号码字典,教我们字的读音和笔画。为了吃柿子,我们哥儿几个努力学习,争取最先吃到装在筐子里的柿子。就在这样的激励下,我们在未入学时就学着查数、认字,还没上学,就已经认识了不少字,甚至可以磕磕绊绊地读报纸了。

柿子是我童年时期最为喜欢的果品。它营养丰富,含有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它甜腻可口,摆在面前就有一股清香扑鼻而来,冬季吃冻柿,那更是别有一番味道的。母亲还将柿子制成柿饼、柿干、柿汁蜜、柿脯等,偶尔也加工成糕点和风味小吃。母亲总像变戏法一样,花样翻新,让我们健健康康地度过了那段有些艰难的岁月。

相比之下,邻居家的孩子就没有我们幸运。但是,父母很好心,总是拿出自家院子里产的果蔬接济大家,像我一般大的孩子,也都吃过我家的柿子,这曾让我一度引以为豪!

而今,立于自家的园中,望着母亲采摘柿子忙碌的背影,翻起童年的记忆,历历在目,每每回忆起来,还是觉得童年的一切是那么温馨难忘。

我感恩母亲,是她让我拥有了一个美好的童年,给我很多关爱,在我步入中年了还能让我一饱口福,圆我柿子的未了情缘,丰满充实我的人生。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5月13日,有改动)

1.文章以“母爱浓浓柿子香”为题,有什么好处?

2.指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1)还没上学,就已经认识了不少字,甚至可以磕磕绊绊地读报纸了。

(2)母亲总像变戏法一样,花样翻新,让我们健健康康地度过了那段有些艰难的岁月。

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抬眼望去,柿子树上挂满了黄澄澄的柿子,点缀在碧绿的叶子中间,恍惚之中灿若星辰。

4.联系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上简析最后一段的作用。

5.为什么作者说,童年时期的柿子“如今想来,它是那么的弥足珍贵”?

 

查看答案

阅读《出师表》(选段),完成小题。

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②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③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tuí)    B. 自枉屈(wěi)    C. 夜(shù )    D. 庶竭钝(nú)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先帝不以臣卑鄙_______        

(2) 深入不_________

(3)攘除奸凶_______            

(4) 至于斟酌损______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4.②③两段文字中,作者回顾了对自己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有何目的?

 

查看答案

古诗词阅读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报携玉龙为君死。

1.本诗首联中的“_______ ”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状况淋漓尽致地揭示了出来。

2.请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①天街小雨润如酥,____________。(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②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③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___________,此之谓大丈夫。(孟子《富贵不能淫》)

____________,谁言天地宽。(夏完淳《别云间》)

⑤赵翼在《论诗》中认为,诗歌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上应求变创新,而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岁月匆匆,“时间都去哪儿了?”我们不由得想起孔子在河边的那声感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选用《论语•子罕》中的句子填写)

 

查看答案

2014年3月的“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倡导全民阅读”,“全民阅读”首次被列入国家层面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国家高度。2018年4月23日,是第23个“世界读书日”,希望中学响应市教育局号召,举行了“书香校园”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下面是希望中学语文教研组向全校师生发出的“阅读经典”活动倡议书,其中有一处格式错误; ①②句话是病句。请写出你的修改意见。

                           关于“阅读经典”活动的倡议书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人生的高度取决于阅读积淀的厚度。与书籍相伴的人生,一定有生机,有价值;书香飘溢的校园,一定有活力,有内涵。①我校的“书香校园”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被评为全市“书香校园”示范学校。②为了进一步引导全校师生吸收经典著作,提升人生境界,我们语文教研组向全校师生发出“阅读经典”活动的倡议:

1要崇尚读书。

2要品读经典。

3要博览群书。

4读书以致用。

最后,让我们一起朗诵活动主题:阅读伴我同行,让书香溢满校园;经典助我成长,让生命闪烁亮彩。

                                                    希望中学语文教研组

                                                     2018年4月28日

修改意见:

格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病句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病句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表格是对希望中学七、八、九三个年级学生读书现状的调查情况。请指出对表格的信息理解不正确的一项_____

读书现状调查表

调查项目             年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1.每天每人可自由阅读的时间

1.5小时

1.2小时

0.5小时

2.经典书籍在阅读中所占比重

7.8%

15.6%

31.2%

3.平板电脑智能手机阅读方式

40.6%

30.6%

20.6%

 

A.随着年级增长,每日自由阅读的时间逐渐减少。

B.经典书籍阅读中随年级增长所占比重成倍增加。

C.电子阅读随年级的增长呈10%的比例逐层递减。

D.随着年级增长,阅读的数量与质量都有了提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