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任选一题作文。 (1)题目:那份 在心田 要求:①先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把题...

任选一题作文。

(1)题目:那份             在心田

要求:①先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读下面的材料,然后作文。

谷子成熟了,就低下了头,向日葵成熟了,也低下了头,昂头是为了吸收正面的能量,低头是为了避让危险的冲撞。若不低头,就不会成熟,风会将之吹折,雨会将之腐朽,鸟儿也会将果实作为食物而果腹充饥,只有空空如也的秕子,才会昂着头招摇在风中。人生也如此,至刚易折,至柔则无损,上善若水,是最好的选择,便利万物,而又能高能低,能屈能伸,方能顺利长远。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任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那份温暖在心田 流光飞逝,四季轮回,岁月悄悄地更迭着什么,改变着什么。过往如烟,始终虚幻,唯有留在心中的那份温暖,清晰如在昨天。——题记 春·暖意升腾的倒春寒 天阴沉着脸,把云朵使劲往下压,风也在咆哮者,卷着尘土乱舞。虽已入春,空气中却触不到任何暖意,反而更加干冷。 “这该死的倒春寒!”我不满的嘟哝着,使劲拉了拉身上薄薄的外套,企图能暖和一些。唉,也是我不听老妈的话,要风度不要温度,硬是不肯穿上大衣,也不至于……“阿嚏!”又一阵冷风袭来,我忍不住打了个喷嚏,加快了脚步。 快到学校了,我遇见了班主任。老师见我冻得发抖,二话不说,脱下自己的外套,披到了我的身上。一瞬,我觉得,倒春寒也不冷了。看着老师衣着单薄的身影消失在拐角,我抬脚,追上去…… 夏·忘不了您手中轻摇的扇 夏天的夜晚,无风,热的人心生烦闷。 “出去走走吧,别老呆在家里。”妈妈的声音从外面传来。“不去!天太热,不想动。”“不热,我给你扇扇子,比吹风扇凉快。快出来!”又来了。我叹一口气,不情不愿地挪动身子,向外面走去。 我一边懒洋洋的迈步,一边有一搭没一搭的答话。一回头,却看见了母亲挥汗如雨的样子。我一怔,母亲何时贪图过夏日的清凉?回过神来,伸手,径自抢走了母亲手中的扇…… 秋·落叶的惆怅不是永远 我望着成绩单,不觉呆住。避开伙伴们的谈笑,独自回到座位上,黯然神伤。 天气很是应情。灰色的云层低垂,仿佛伸手就可以触到,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偶尔有风吹过,留下一地狼藉的落叶。 那落叶,也在惆怅吗? “嘿,别太难过吗,又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下次努力不就行了!”耳边响起了你的声音,把我的思绪拉了回来。 我的朋友,依然笑的阳光而灿烂,并没有被成绩单上同样惨不忍睹的分数打败。 抬起头,我笑了起来,一样的阳光的灿烂的笑容。是啊,没什么大不了的,落叶的惆怅毕竟不是永远。 冬·团圆不觉天地寒 我从来不喜喧闹,但今天例外。 姥姥生日,一大家子人聚在一起,祝姥姥生日快乐。围坐一桌,欢声笑语接连不断。看向姥姥的脸,已经笑成了一朵菊花。 喧闹不止,我出奇的没有转身离开,只是笑着。窗上厚厚的窗花显示着天气的寒冷,我们却不知。天地间的严寒被挡在房外,更被挡在亲人团聚的暖外。 岁月不停的循环着往复,四季不停的更迭着轮回,消散了什么,改变了什么,只有留在心间的温暖,经久不散。 人生也如四季,也有炎热酷寒、凉爽温暖,所以,精神储备就显得更为重要。如果没有珍藏美好的片段,严寒来临时,我们的内心便会冻结、枯萎。 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诗:往事如落日映照的河面,我捡闪光的珍藏在心间。 【解析】(1)本题是半命题作文。首先要补题。完善文题“那份 在心田”。可以是抽象的情感:亲情、友情、思念、感恩;可以是某种精神:坚强、信念等。可写的对象非常多,如果选择具体的物象,一定要写出此物所寄托的情感或者凸显的哲理,如果选择抽象的对象,则要通过具体的事件来引出。完美画面。带给自己心灵震撼的,不一定都是华美盛宴,但一定是能触碰灵魂使之颤栗的画面或细节:可以是蛰伏许久的善念(给路边哭泣的小女孩一个安慰的笑靥),可以是在静谧的夜色下的一次漫步或等待,可以是在廊间行走时的精彩邂逅,可以是在走街串巷中的摇铃吆喝,可以是在田垄地头与野花的对白……这些,都是生活赐予的鲜活画面。 (2)本题是材料作文。材料论述的中心是“低头”,“低头”是一种智慧。围绕如何低头,何时低头等角度,立意行文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1.请分析本诗首句从“君问归期”起笔有何妙处。

2.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小题。

(一)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二)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②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③,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②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③翳:遮盖,这里指云。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每晴初霜旦                寡助之,亲戚畔之

B. 多趣味                    有田美池桑竹之属

C. ③常有高猿长啸,引凄异      予作文以记之

D. ④然十二峰者不可见          男女衣着,如外人

2.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3.请简要概括语段(一)文中三峡四季景物的特点。

4.(一)(二)两文都写到“山”,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它们在写法上有什么相似的特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唱响自己的歌

①也许你貌不惊人,也许你语不出众,也许你没有别人的才华:也许你没有辉煌的过去:也许你有先天的缺陷——也许你为此而伤感,为此而自卑、自弃——不,朋友,请别这样,请接纳自己,珍惜自己。

②佛经里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位年老的富翁,非常担心他庞大的家产将来被娇纵的儿子败坏。于是,他说服独生子去寻找宝物,在艰苦的奋斗中增长自己的勇气和才干。青年驾着大船远渡重洋,最后在一片热带雨林找到一种树木。这种树木高10余米,砍倒它,经过一年时间让其外皮朽烂,木心变黑,会散发无比的香气,而且放置水中会沉入水底。此木名叫香木。青年说:这真是无比的宝物呀!他把香木运到市场出售,可是无人问津。青年隔壁的摊位上有人在卖木炭,销量很大。开始的时候,青年意志坚强,不为所动。然而日子一天天过去,青年渐渐丧失了信心,于是他把香木烧成木炭很快就卖完了。青年颇为自己的灵活多变而沾沾自喜。老父知道,这被烧成木炭的香木,正是世界上最宝贵的树木——沉香,切下一点点,价值就超过一车的木炭。

③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最容易随波逐流,狗苟蝇营,最容易放弃自我,艳羡他人。人生在世,各有各的禀赋,各有各的奇珍,每个人都是大自然的杰作,每个人都有别人所无可比拟的长处。但是我们往往缺乏耐心,信不过自己,把到手的沉香当作木炭一般贱卖了,这是多么惨痛的事实呀!

④记得有这么一句格言:你要欣然接纳自己。你是骆驼就不要去唱苍鹰之歌,驼铃同样具有魅力。是呀,接纳自己,你也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如果你觉得自己拥有的只是缺点,那是因为你没有真正认识你自己,请用另一种眼光看自己,为自己“提价”,就会多发现一个“原来如此”。

⑤朋友,请接纳自己的语不惊人,请为自己的生命歌唱。生命的歌本来就是唱给自己听的,即使没有别人的鲜花和掌声,也用不着为此伤感,至少,我们拥有了自己的鼓舞和慰藉。

⑥朋友,请接纳自己平凡的过去,去创造美好的将来。不要去羡慕别人已站在山顶,而要接受自己,即使还在山脚下,只要我们不失攀登高峰的勇气,不要去羡慕别人已站在成功的辉煌旁边,而要接纳自己,即使自己起步在零点上,只要不乏进取的自信,前进的步伐也不会停止。

⑦朋友,接纳自己的不幸,耕耘自己的人生。世界既然有了我们的存在,就一定会有一条属于我们的路,我们就要走下去。不要为自己的不幸而自卑,世界不会因为我们而失去光彩,所以,请接纳自己,珍惜自己,那样,你就会发现,我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青春。我们青春的花朵都是一样的鲜艳。我们要用双手拿起青春的画笔,给自己的生活上色,用它,充实自己的青春,丰富我们的人生。

⑧不要和别人比较吧,你看那小草,那野花,都不放弃自己。朋友,接纳自己吧!

1.全文阐述的中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第⑤⑥⑦段分别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明中心的?

第⑤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⑥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⑦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②段引述佛经里的故事有何作用?

4.文章第③段“人生在世,各有各的禀赋,各有各的奇珍,每个人都是大自然的杰作”中的“禀赋”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奇珍”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喝得很慢的土豆汤

肖复兴

那天下午,我和妻子路过北大,因为还没有吃午饭,忽然想起儿子曾经特意带我们去过的一家生意很红火的朝鲜小饭馆,便去了这家小饭馆。

因为不是饭点儿,小馆里空荡荡的,一个胖乎乎的小姑娘笑着问我们吃点什么。我想起上次儿子带我们来,点了一个土豆汤,非常好吃,很浓的汤,却很润滑细腻,特殊的清香味儿,撩人胃口。不过已经过去两个多月的时间,我忘记是用鸡块炖的,还是用牛肉炖的,便对妻子嘀咕:“你还记得吗?” 妻子也忘记了。

没想到,小姑娘这时对我们说道:“上次你们是不是和你们的儿子一起来的,就坐在里面那个位子?”

我和妻子都惊住了。她居然记得这样清楚!更没想到的是,她接着用一种很肯定的口气对我们说:“那次你们要的是鸡块炖土豆汤。”

我还是开玩笑地对她说:“你就这么肯定?”

她笑了:“没错,你们要的就是鸡块炖土豆汤。”

我也笑了:“那就要鸡块炖土豆汤。”

刚才和小姑娘的对话,让我在那一瞬间都想起了儿子。思念,一下子变得那么近,近得可触可摸,仿佛一伸手就能够抓到。两个多月前,儿子要离开我们回美国读书的时候,特意带我们来到这家小馆,特别推荐这个鸡块炖土豆汤,所以,那一次的土豆汤,我们喝得很慢很慢,临行密密缝一般,彼此嘱咐着,一直从中午喝到了黄昏。许多的味道,浓浓的,都搅拌在那土豆汤里了。

事情已经过去两个多月,这个小姑娘居然还能够如此清楚地记得我们坐的具体位置,而且还记得人们喝的是鸡块炖土豆汤,这确实让我百思不解。汤上来了,”我问小姑娘,她笑笑,望望我和妻子,没有说话,转身离开。

我抿了一小口,两个多月前的味道和情景立刻又回到了眼前,熟悉而亲切,仿佛儿子就坐在面前。

那一天下午的土豆汤,我们喝得很慢

临走的时候,我忍不住又问小姑娘,还是那样抿着嘴微微笑着,没有回答。

又过了好几个月,树叶都渐渐变黄了,天都渐渐地冷了。那天下午,还是两点多钟,我去中关村办事,那家小馆,那个小姑娘,和那锅鸡块炖土豆汤,立刻又从沉睡中苏醒过来似的,闯进我心头。离这不远,干吗不去那里再喝一喝鸡块炖土豆汤?

因为不是饭点儿,小馆依然很清净,不过里面已经有了客人,一男一女正面对面坐着吃饭,蒸腾的热气弥漫在他们的头顶。背对着我坐着是一个年龄颇大的男子,走近了,我发现那个女的,就是那个胖乎乎的小姑娘。她也看见了我,向我笑笑,算是打了招呼。那男的模样长得和小姑娘很像,不用说,一定是她父亲。

我要的还是鸡块炖土豆汤。因为炖汤要一些时间,我走过去和小姑娘聊天,看见他们父女俩要的也是鸡块炖土豆汤。我笑了,她也笑了。

我问:“这位是你父亲?”

她点点头,有些兴奋地说:“刚刚从老家来。我都和我爸爸好几年没有见了。”

“想你爸爸了!”她笑了,她的父亲也很憨厚地笑着。

 难得父女相见,我能想象得出,一定是女儿跑到了北京打工好几年了,终于有了一次父女见面的机会。我不想打搅他们,但我的心里充满了感动。我忽然明白了,这个小姑娘当初为什么一下子就记住了我们和儿子,记住了我们要的土豆汤……

那一个下午,我的土豆汤喝得很慢。我看见,小姑娘和她的爸爸那一锅土豆汤也喝得很慢。亲情,在这一刻流淌着,浸润了所有的时间和空间。

1.作者写到“许多的味道,浓浓的,都搅拌在那土豆汤里了”,根据上下文,请你具体说出其中有哪些味道。

2.文中多处出现土豆汤“喝得很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小姑娘当初为什么一下子就记住了我们和儿子,记住了我们的土豆汤?请简要说明。

4.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文中最后一句“亲情,在这一刻流淌着,浸润了所有的时间和空间。”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  丝绸之路是中国与亚非欧国家之间的沟通、交流的桥梁,为东西方的物质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如胡桃、胡萝卜、辣椒、佛教、西方的音乐舞蹈等是由西方传入中国的,而中国的丝绸、造纸术、印刷术、漆器、瓷器、火药、指南针、绘画等也经由丝绸之路传入西方。

材料二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纪念邮票

材料三  加强国际合作,共建“一带一路”,实现共赢发展,中国与许多国家的发展战略实现顺利对接,一批有影响力的标志性项目成功落地,基础设施联通网络初步成型,沿线商贸流通、产业合作蓬勃发展,民众开始从合作中得到实惠。这是中国智慧对世界经济和治理体系的真诚奉献,更是“中国梦”与沿线各国梦想紧密相连的命运共同体!

(1)仔细观察材料二中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纪念邮票,按照一定顺序介绍画面内容。

(2)根据以上几则材料的内容写一段话,介绍“一带一路”的意义。(70字以内)

(3)“‘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举世瞩目。29个国家的政府首脑,140多个国家、80多个国际组织的1600多名代表齐聚一堂,共商“一带一路”合作大计。请你结合对联的相关知识,写出下面这幅对联的下联。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次论坛活动。

上联:首脑论坛,互信包容谋大业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