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20分) 点燃一个冬天 游 睿 山村的冬天就是来得早,寒气...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20分)

点燃一个冬天

游 睿

    山村的冬天就是来得早,寒气在十月刚过就开着队伍铺天盖地地卷过来。村里的人似乎都有些怕了,早上八点还没有多少人起床。只有几根玉米杆子被寒气冻得瑟瑟地颤抖。孙老师和自己的女人却早早地起床了。

    瘟天,又是下雨。女人没好气地骂着,一连倒了这么多天,天上的水也该倒得差不多了。

    孙老师笑了笑。大块大块的谋早就堆在了操场的角落。孙老师说:生火吧,我已经听到孩子们的脚步声了。

    女人望天,叹气。瘟天!女人又咧咧地骂。走路的时候一步比一步用力,只差把地踏出一个坑。女人用了几块木炭放在了煤的中央,然后嗤地划了根火柴。瘟天,还下雨,我们这冬天就无法过了。女人说。

    孙老师知道,女人说的是煤。这点煤是女人用背篓一块一块背回来的,女人背煤背得很辛苦。女人想用这些煤度过这个冬天。孙老师不说话,他听见了孩子们的脚路着水的声音。这声音渐行渐近。孙老师就想起他们沾满黄泥的裤腿,露出脚趾的胶鞋,贴着脸皮的头发和准备钻进嘴里的鼻涕……孙老师说:但愿这是最后一个雨天。

    这时孩子们来了。整整齐齐的叫了一声老师好。孙老师喂喂的应着,说放下书包,快来烤烤,烤干身上我们马上上课。【A学生们就如一群鱼儿一样游在那堆火旁边,一边伸出湿漉漉的裤腿和鞋,一边在雾气里说着谁早上没等谁,谁昨天放学后看见了孙老师做什么了。孙老师笑着招呼,都来烤烤,别冻着了。

    女人在一边默默地看着。半晌,女人说,我有事先走了,你们慢慢烤。女人挎着背篓慢慢地被雾帘遮住。远处渐渐的有了狗叫或者一两声鸟儿的私语。

    下午放学了,雾还没怎么散。孙老师和孩子们挥手,不断说着再见。孙老师说:天黑得早,早点回。住远一点的,要走两个多小时呢。孩子们点头。

    看孩子们走远,女人放下背篓。背篓里是满满的一背姜干柴。

    哟,原来你是在弄柴,有了柴我们不就没事了吗?

    女人给了孙老师一个白眼。女人说:你早早地就把学生放回家了,人家还不是在路上贪玩?

    谁说的?他们可都是听话的孩子,放学就回家了呀。孙老师说。

    你不相信?我今天上山遇到了一个家长,他说你们怎么老留学生的课呀。可我们放学很早的。你想想,学生们是不是没听话?枉你还那么热心。女人愤愤地说。

    女人说完,就看见孙老师已经出了学校的门,脚步把寒气撞得哗啦哗啦响。

    傍晚的时候,女人做好了饭菜。孙老师才回来。回来的时候抱了一大捆干柴。

    看到啥了?女人问。

    孙老师放下柴火,说:看见了。他们在路上的一个草坪里玩。我批评了他们几句,放学是得早点回家。

    女人说:你看你。唉。女人摇摇头,想说什么,但没说出来。

    这天晚上,寒风又把村庄哗哗破破摇了一个晚上。女人和孙老师在床上翻来翻去。女人说:听见没有,下雪了。孙老师说:听见了,下就下吧。

    可我们没有煤了,准备着冻死?

    我们不是有干柴吗?怕什么呢。

    那点干柴能维持多久?

    孙老师翻了翻身:能维持多久就多久。睡觉,睡觉,明天还有课。

    ……”女人已经听见孙老师的呼噜声了。

    第二天一大早,B】大地上到处插满白旗,空气里仅有的一点暖气算是彻底投降了。寒气四掠,厚厚的积雪很刺眼。孙老师和女人还蒙在被子里,就听见了有人踩着积雪扑哧扑哧的声音。接着有人走进学校。

    孙老师一个骨碌爬起来,难道是学生们来了?这么早?

    女人跟着起了床。女人看见孙老师打开门,站在那里不动了。

    咋了,咋了?女人赶紧跑过去。

    门口,齐刷刷地站着孙老师的学生们。他们手中都提着一袋木炭,正一个接一个地把木炭往孙老师的门口放。门口已经堆了好大一堆木炭。

    老师。孙老师还没来得及说话,已经有人说话了。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在放学后烧的,这种木炭特别耐烧。

    原来……

    这时学生们又说:老师,够你们烧了吗?不够我们继续烧,我们能烧。

    孙老师的眼里已经有了泪水,他回头看了看女人。女人的脸红扑扑的。

    女人眼里也闪着东西,她嘴里冒着热气,一个劲儿地说:够了够了。都可以.汽燃一个冬天了。

                                             (选自《微型小说百年经典·中国卷》)

1.请按时间顺序将小说的主要内容补充完整。(4分)

早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午放学后:孙老师夫妇以为学生贪玩,放学不及时回家。

晚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天清早:学生送来自己烧的木炭,孙老师夫妇深受感动。

2.从全文看,孙老师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较少考虑自家生活的人;他的妻子嘴上爱抱怨,实际上却是一个心地善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好女人。(3分)

3.文中【B】处划线句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3分)

4.请对【A处划线句作简要点评。(4分)

5.请写出本文题目点燃一个冬天的两层含义。(6分)

表层含义:                                                 

深层含义:                                                 

 

1.孙老师夫妇为学生生火,学生烤火取暖。 孙老师的女人担忧没有足够的燃料过冬,孙老师却不在意。 2.孙老师夫妇为学生生火,学生烤火取暖。 孙老师的女人担忧没有足够的燃料过冬,孙老师却不在意。 3.突出山村冬天天气严寒,为下文写学生们雪中送炭作了铺垫,也衬托了学生这种行为的感人。 4.示例:这里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学生围在火堆边烤火时欢快的情景,侧面表现了孙老师对学生的爱。 5.学生们送的木炭能满足孙老师夫妇一个冬天取暖的需要。 爱心使孙老师夫妇和学生们在寒冷的冬天里感到温暖。 (或:孙老师用爱温暖着学生,而学生也用真挚的爱回报老师,使寒冷的冬日充满暖意。) 【解析】 1.要从前向后,把题目内缺少的两部分填出来,即先确定空要填写的内容范围。接着概括该部分的内容,注意概括的时候要完整,不能只概括一方面,即两部分中都有孙老师(家人)和学生两类人的活动。 2.要结合文章中人物的一举一动,说话做事加以分析,且要结合文章主题确定用哪类词语加以概括。第一个空后有“而”字的提示,第二、三个空前有“却”字的提示。这样答案就好写多了。从而也降低了概括中的难度。 3.要知道环境描写的一般作用有什么,然后放到题目中的句子处加以分析,看看能有哪些合适的语句,结合文章内容拟出答案,即渲染了什么氛围(写出了什么内容),烘衬了什么内容,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4.句子的赏析,首先要选择一个角度,如修辞、词语、描写、情感等,再结合语句内容和全文进行分析。 5.表层和深层的意思都比较明确,表层的文末就有,深层的结合主题一看也能明白。关键是要用准确的、简洁的语句表达清楚。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甲)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乙)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1.甲段说明的中心是什么?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说出两种说明方法)

2.乙段说明的内容是什么?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3.“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是怎样的情形吗?

4.苏州园林的花墙和廊子各有什么特点?

5.“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这两句中的“都有”“可绝不”可否删去?为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徐伯珍,字文楚,东阳太末人也。伯珍少孤贫,学书无纸,常以竹箭、箬叶、甘蕉及地上学书。山水暴出,漂溺宅舍,村邻皆奔走;伯珍累床而坐,诵书不辍。积十年,究寻经史,游学者多依之。太守琅琊王昙生、吴郡张淹并加礼辟,伯珍应召便退,如此者凡十二焉。吴郡顾欢擿出《尚书》滞义,伯珍训答,甚有条理,儒者宗之。

宅南九里有高山,班固谓之九岩山,后汉龙丘苌隐处也。二年,伯珍移居之。门前生梓树,一年便合抱。家甚贫窭,兄弟四人皆白首相对,时人呼为四皓。建武四年,卒,年八十四。受业生凡千余人。

                                               (选自《南史》,有删改)

(注释)①琅琊王昙生、吴郡张淹:与下文的“吴郡顾欢”都是地名人名。②辟:征召(为官)。③龙丘苌(cháng):人名。④窭(jù):贫穷。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伯珍孤贫______      (2)学无纸______

(3)山水______        (4)建武四年,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伯珍累床而坐,诵书不辍。

3.这篇短文给了你哪些人生启示?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的首联,写诗人“望”到的景象是________

2.后三联写诗人的内心感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愿望?

 

查看答案

校团委开展以“我与环境”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下面是这次活动中的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校园门口的绿化区经常被踩踏,同学们觉得需要立一块牌子,提醒人们爱护花草。请从下列词语中选出四个,组成对偶句,作为牌子上的宣传语。

行人  花草  文明  爱护

踩踏  绕道  彰显  含笑

(2)为了以实际行动美化环境,九年级(1)班参加了植树活动。班级向学校总务处借了36把铁锹,8个水桶。请你以班委会的名义给学校总务处写一张借条。

 

查看答案

按要求填空。

(1)_______,长河落日圆。 

(2)故渔者歌曰:“__________,_________。” 

(3)《春望》中表现诗人念亲思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4)《赤壁》中点明诗歌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