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一)梧桐树
丰子恺
①寓楼的窗前有好几株梧桐树。这些都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但在形式上是我所有的。因为它们和我隔着适当的距离,好像是专门种给我看的。它们的主人,对于它们的局部状态也许比我看得清楚;但是对于它们的全体容貌,恐怕始终没看清楚呢。因为这必须隔着相当的距离方才看见。唐人诗云:“山远始为容。”我以为树亦如此。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树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貌。
②当春尽夏初,我看见新桐初乳的光景。那些嫩黄的小叶子一簇簇地顶在秃枝头上,好像一堂树灯,又好像小学生的剪贴图案,布置均匀而带幼稚气。植物的生叶,也有种种技巧:有的新陈代谢,瞒过了人的眼睛而在暗中偷换青黄。有的微乎其微,渐乎其渐,使人不觉察其由秃枝变成绿叶,只有梧桐树的生叶,技巧最为拙劣,但态度最为坦白。它们的枝头疏而粗,它们的叶子平而大。
③在夏天,我又亲眼看见绿叶成阴的光景。那些团扇大的叶片,长得密密层层,望去不留一线空隙,好像一个大绿幛;又好像图案画中的一座青山。在我所常见的庭院植物中,叶子之大,除了芭蕉以外,恐怕无过于梧桐了。芭蕉叶形状虽大,数目不多,那丁香结要过好几天才展开一张叶子来,全树的叶子寥寥可数。梧桐叶虽不及它大,可是数目繁多。那猪耳朵一般的东西,重重叠叠地挂着,一直从低枝上挂到树顶。窗前摆了几枝梧桐,我觉得绿意实在太多了。
④一个月以来,我又亲眼看见梧桐叶落的光景。样子真凄惨呢!最初绿色黑暗起来,变成墨绿;后来又由墨绿转成焦黄;北风一吹,它们大惊小怪地闹起来,大大的黄叶便开始辞枝——起初突然地落脱一两片;后来成群地飞下一大批来,好像谁从高楼上丢下来的东西。枝头渐渐地虚空了,露出树后面的房屋来,终于只剩几根枝条,恢复了春初的面目。这几天它们空手站在我的窗前,好像曾经娶妻生子而家破人亡了的光棍,样子怪可怜的。我想起了古人的诗:“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现在倘要搜集它们的一切落叶来,使它们一齐变绿,重还故枝,恢复夏日的光景,即使仗了世间一切支配者的势力,尽了世间一切机械的效能,也是不可能的事了!回黄转绿世间多,但象征悲哀的莫如落叶,尤其是梧桐的落叶。 落花也曾令人悲哀。但花的寿命短促,犹如婴儿初生即死,我们虽也怜惜它,但因对它关系未久,回忆不多,因之悲哀也不深。叶的寿命比花长得多,尤其是梧桐叶,自初生至落尽,占有大半年之久,况且这般繁茂,这般盛大!眼前高厚浓重的几堆大绿,一朝化为乌有!“无常”的象征,莫大于此了!
⑤但它们的主人,恐怕没有感到这种悲哀。因为他们虽然种植了它们,拥有了它们,但都没有看见上述的种种光景。他们只是坐在窗下瞧瞧它们的根干,站在阶前仰望它们的枝叶,为它们扫扫落叶而已,何从看见它们的容貌呢?何从感到它们的象征呢?可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
(原文有删改)
1.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梧桐的变化为行文线索。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三个时节的梧桐树貌。
(1)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语境,赏析第①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树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貌。
3.文章第④段写梧桐落叶的情景,为什么要写到“落花”呢?
①下面的对联别出心裁,上联中“读”字,人格化地活现出水中景,请你在下联中填写一个动词,与“读”相对,拟人化表现出山中情趣。
水 清 鱼 读 月
山 静 鸟_____天
②仿写画线句,使之构成排比句。(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
一位诗人曾说:“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一滴水珠里有浪花的影子,一块岩石里有群山的影子,______________。的确,任何小事物都藏有大世界,任何细微处都含有真感情。
按要求填写相应语句。
①黄梅时节家家雨 ,___________________。(赵师秀《约客》)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 ,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③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_______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④_______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⑤__________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⑥____________________,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⑦《登飞来峰》中与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 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请结合诗歌内容,说说第二句中“惊”字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2.试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诗的后两句。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晋王羲之,字逸少,旷①子也。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②于其父枕中,窃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尔看用笔法?”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语羲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请:“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幼令③也。”父喜,遂与之。不盈期月,书便大进。
卫夫人④见,语太常王策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
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⑤,工人削之,入木三分。
(选自张怀瓘《书断•王羲之》)
(注释)①旷:王旷,王羲之之父。 ②《笔说》:论书法的书。 ③幼令:幼年时的美好才华。 ④卫夫人: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少时,曾经跟她学习书法。 ⑤祝版:祭神的木板。
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画一处)
近 见 其 书 便 有 老 成 之 智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此子必蔽吾名!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王羲之成功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可亵玩焉 亲近而不庄重
B. 宜乎众矣 应当
C. 不蔓不枝 枝茎
D. 亭亭净植 竖立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B. 濯清涟而不妖 康肃笑而遣之
C.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二石兽并沉焉
D. 鲜为人知 陶后鲜有闻
3.对《爱莲说》的内容和写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以爱莲之情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还表达了对追名逐
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B. 文章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寄托了作者对理想
人格的肯定和追求。
C. 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的高尚品质。
D. 文章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将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对比,表达了作者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