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如果没有那个人 刘墉 ①小时候,夏天的傍晚,母亲常会做花椒油。先把麻...

现代文阅读

如果没有那个人    刘墉

①小时候,夏天的傍晚,母亲常会做花椒油。先把麻油烧热了,再撒下一把花椒,拿锅铲用力压,噼噼啪啪地散发出一种特殊的香味,闻到那香味,我就知道,爸爸要下班了。“醋熘冬瓜”是爸爸最爱吃的—清清淡淡的冬瓜汤,上面浮着一片花椒油,据说有消暑的功用。一直到现在,我都记得,淡黄色的花椒油在灯光下反射出的图案,还有那黑色的花椒,不小心被咬到时的麻麻的味道。

②父亲在我九岁那年过世,不知道为什么,母亲就再也不做“醋熘冬瓜”了。只是,每到夏天的傍晚,我总想起那道菜,想了三十多年。有一天,我忍不住问她:“做一碗醋熘冬瓜好不好?”八十七岁的老母一怔:“什么醋熘冬瓜?”“就是你以前给爸爸常做的那种汤啊!”“那有什么好吃?”她把脸转过去,“早忘了!”

③多年前,住在湾边,屋后是树林,林间有一条小径,邻居老夫妇常在其中散步。“别往树林里扔东西,小心打到老人家!”我总是叮嘱儿子,因为很少有人去林子,儿子常拿树干当目标,往里面掷石子。“现在不会打到!”儿子照扔不误,还不服气的说,“谁不知道,他们五点才出来!”秋天的黄错,尤其是下雨的日子,树干都湿透了,一根根黑黑的;黄叶淋了雨,就愈黄得发艳了。两位老人缓缓走过,一双佝偻的身躯、两团银白的头发,还有那把花伞,给我一种特殊的感动。

④有一天,半夜听到救护车响,两位老人就只剩下老太太了。老太太还是自己开车出去买菜,呼朋唤友地开派对。只是总见她在门前走来走去,却再也不见不到她在树林里出现。有一天,我问她:“好久不到后面散步了?”“散步?”她摇摇头,“没意思!”

⑤自妻退休,就常在书房陪我。我写文章的时候,喜欢安静,她只好默默地整理账单、资料。怕她无聊,上次离家前,我特别拿了一本《鸿,三代中国的女人》交给她:“这本书写得不错,我走了,你可以看看。”她接过书,就开始读。我离家前两天,她一边陪我,一边看,居然已经看了三分之一,还发表评论,说:“写的很冷,但是感人,非常好看。”两个月之后,我回到纽约,走进书房,看到那本书。“觉得怎样?”我问她。“噢!还没看完。”“看了多少?”我翻了翻,翻到了一折角。“就看到那儿,大概三分之一吧!”她抬起头,“不陪你,书有什么好看呢?”

⑥一碗可口的醋熘冬瓜、一条幽幽的小径、一幅美丽的图画、一本好看的书,如果没了那个人,就不再可口、不再可走、不再美丽、不再好看!

1.选文以“如果没有那个人”为标题,有什么好处?

2.选文第⑤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3.选文第⑥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1. 揭示文章中心,点明写作意图 2. 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将“我”在家时与妻子的读书量与“我”离家后妻子的读书量对比,突出了没有“我”好看的书变得不再好看,彰显了文章的主旨。 3. 篇末点题,总结前文所叙的三件事。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标题的作用。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其作用是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关联主要情节,起到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透露出作者的观点或感情倾向,暗示文章的主旨。标题有独特之处(修辞手法或写作手法)的,可以从寓意含蓄深刻、制造悬念、引人深思、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方面去分析。文章以“如果没有那个人”为标题,既是文章的行文线索,也提示了文章中心。可结合文章的最后一段理解作答。 2.试题分析:考查对表现手法作用的分析。对比手法是文章中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通常是把XX与XX进行鲜明地对比,突出人物(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情感。画线语句将“我”在家时妻子的读书量与“我”离家后妻子的读书量对比,突出了“我”在妻子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彰显了文章的主旨。 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作答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结尾部分的文字一般来说,结构上有总结、照应前文的作用,使文章的结构严谨。内容上有突出主旨,抒发情感的作用。如果是特殊的结尾形式,委婉含蓄,意在言外,能引发读者的想象或思考。选文第⑥段在内容上,总结了上文叙写的事件,点明文章的中心;结构上,与文题相照应,点题,使文章结构严谨。据此理解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意与日去,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请用“/”符号为下列句子标出朗读节奏。

(1)非 学 无 以 广 才                        (2)淫 慢 则 不 能 励 精

2.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

(1)静修身:                               

(2)险躁则不能治性:

(3)年与时:                               

(4)成枯落: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查看答案

古诗文阅读

南轩松    李白

南轩有孤松,柯叶自绵幂。 清风无闲时,潇洒终日夕

阴生古苔绿,色染秋烟碧。 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

(注)①南轩:轩原本指多宽的长廊,这里泛指当南的窗外。②柯叶:枝叶。③绵幂:指枝叶稠密而相覆之意。④潇洒:洒脱,无拘束。以此形容松树枝叶在清风中摆动的样子。⑤日夕:早晚。⑥何当:何时。

1.本诗首联中的一个“______”字,突出了松树的不同凡俗;颈联中一个“______”字,化静为动,将景物着上了迷人的色彩。

2.试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尾联“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

 

查看答案

(1)《西游记》中下列故事情节发生在“黄风岭唐僧有难”之前的一项是(      )

A、孙悟空一借芭蕉扇        B、车迟国猴王显法        C、猪八戒义激猴王        D、八卦炉逃大圣

(2)鲁迅评价《西游记》“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下面这段文字写的是唐僧取经途中的什么磨难?你从这段文字中读出了什么“人情世故”?

这妖精是牛魔王的儿子,我与他父亲相识,若论将起来,还是他老叔哩,他怎敢害我师父?我们趁早去来。

 

查看答案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央视网消息:今天(2016.11.30),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对37个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进行了评审。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正式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材料二

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它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该遗产项目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材料三

据了解,“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西汉刘安的《淮南子·天文训》。但当人类文明步入了新世纪,技术可以控制气候时,很多人却都忽略了这传统的文化。记者随机采访了某地50名小学四年级学生,仅三成能给出诸如“你知道二十四节气吗”“4月即将到来的是哪个传统节气”等正确答案。

(1)请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内容,概括我们祖先发明“二十四节气”的意义。

(3)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到传承和保护“二十四节气”这一文化遗产依然任重而道远。请你向学校提2条合理性建议。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1)晴空一鹤排云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词》(其一)刘禹锡)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李商隐)

(3)河流大野犹嫌束,______________________。(《潼关》谭嗣同)

(4)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把现实与梦境结合起来,抒发诗人壮志未酬,饱含慷慨悲壮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