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古诗文默写。 (1)老骥伏枥,__________________。(曹操《龟虽...

古诗文默写。

(1)老骥伏枥,__________________。(曹操《龟虽寿》)

(2)__________________,山山唯落晖。(王绩《野望》)

(3)《庭中有奇树》一诗中描绘主人公痴痴地手执花儿,久久地站在树下,任花香盈袖而无可奈何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诗中,诗人常常借物传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赤壁》),杜牧借两位女子的命运来感叹历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渡荆门送别》),李白借“水”来表达对故乡的不舍。

 

(1)志在千里 (2)树树皆秋色 (3)馨香盈怀袖 路远莫致之 (4)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对名句名篇的背诵和默写。这类试题属于基础题,也是语文中考必考题。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识记、积累为根本的。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皆、馨、盈、袖、致之、郎、怜”等字词容易写错。 点晴:积累和默写名句名篇的内容,要做到熟练背诵,默写正确,这是得分的前提。对于理解性默写,要认真分析题干,找出题干中的提示语或是限制语,再依据平时对名句的理解进行筛选,就能写出答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文街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海面上长列的巨浪猛烈地撞击着岸边的岩石。它那愤怒的咆哮声,有时像大炮轰发,海风狂卷,海涛怒立,冲激着灯塔下的石矾,______________  

①有时又像远处人声嘈杂        

②继而又像人长叹的声音,或者也像一种呜咽

③以至完全寂静                

④再后来又是一阵猛厉的大声,惊心动魄  

⑤有时像森林呼啸

A. ②⑤①④③    B. ④⑤①③②    C. ①⑤③④②    D. ⑤①③②④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桅竿      密匝匝      鹤立鸡群      催枯拉朽

B. 胆怯      卢沟桥      翘首而望      和颜悦色

C. 轮阔      催眠术      惊心动魄      殚精竭虑

D. 教诲      混合体      正巾危坐      无怨无悔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

A. 车/那      然/锐不可      息敛声/电子

B. 红/薄      侏/妇皆知      叱风云/惊不已

C. /的      于/引凄异      其奇者/无为乐

D. 退/赠      促/璨夺目      色彩斑/灯火

 

查看答案

人生底线,是做人的基石,是处世最起码的准绳。守住底线,才能让你在面对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时,正确抉择;守住底线,方能奠定坚实的人生基础,步入更高的境界。中学生在作业考试、运动竞技、娱乐休闲、社团活动、结交朋友等方面都应明辨是非,坚守底线。请以“底线”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2)说真话,抒真情,忌抄袭。(3)文中不要使用真实的地名、人名、校名。(4)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那无法忘记的眼神

韦延才

①郑光奇是一个农民,今年60岁,初见他时给我的感觉要比实际年龄要老,岁月在他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

②看见这位老人的时候,是去年6月初的一天,那时一场暴雨引发的特大山洪还没有停息。他眉头紧锁,眼睛呆滞,脸上布满着难以掩饰的悲伤。老人的儿子是村小学里的老师,为了抢救被山洪冲走的学生,献出了他年轻的生命。那个被洪水冲走的孩子得救了,但他的儿子却被洪水冲走永远回不来了,直到今天人们才找到他儿子的遗体。

③郑光奇是和老伴、女儿来处理儿子的后事的,他老伴难以接受这个事实,多次哭昏过去,被送到了医院抢救。或许是因为过度的悲伤,在与郑光奇接触的一个多小时里,他只有一句话:“人都已经走了,就让他安心地走吧。”

④我们安慰着老人,希望他能节哀顺变。当我们告辞时,郑光奇没有说话,他只对我们点了点头。但我看到他的眼里,分明有一丝对我们的到来表示感激之情。

⑤一个星期后,村小学校长带我们来到郑光奇家,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那个被郑光奇儿子救起来的孩子也在家长的带领下来了。孩子叫郑克,在村小学里读三年级。不知是因为腼腆,还是因为那次灾难在孩子的心中留下了阴影,郑克始终拉着他母亲的手。大伙敲了好几次门,里面还是一点动静也没有。

⑥这是一个低矮的土坯瓦房,墙上的灰沙多处脱落,那扇门也很陈旧,门板间开着很大的缝。郑克父母拉着郑克,在门前跪下,说:“阿伯,您出来吧,郑克的命是你们儿子给捡回来的,从此之后,郑克就是您的儿子。我们都是您的亲人。”母亲拉着孩子的手,说:“快叫爸爸妈妈。”但孩子没有叫,泪水从他的眼里流了下来。正在我们不知所措时,屋里传来郑光奇老人的声音:“你带着孩子快走吧,我不想见到你们。”

⑦可能是孩子的到来,勾起了老人的悲伤吧。于是我们和校长就劝郑克父母先带孩子回去。他们点了点头,带着孩子有点依依不舍地走了。

⑧孩子走后,校长又上去敲门。郑光奇老人打开了门,老人有些憔悴,双眼比一星期前深陷了很多。落座后,老人的话依然不多。我们尽量不提他儿子的事情,只是询问他家里的一些情况,看看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助和解决的,老人却摇了摇头。可当我们站起来要走时,郑光奇却一把拉住校长,说:“有件事校长你一定要帮忙。”校长点了点头,说有什么困难我们一定努力解决。郑光奇看着校长,说:“以后叫郑克不要再来认我们做什么父母了。”校长正想说什么,郑光奇又说道:“一个小小的孩子,别让他的心里有太多的压力和负担。”郑光奇说着,往郑克他们走的地方看了看。

⑨我看见郑光奇往外看的眼神,是那么的平静。它静得如门前池塘里的一汪水,没有任何的奢求;也像那蓝蓝的天空,是那么的纯净。

⑩告别了老人,我们心里都有着无限的感慨。转眼几个月过去了,郑光奇老人那个平静的眼神在我心里一直都无法忘记。我想,这样平静的眼神我这一生都不会忘记的,因为它给了我感动,也给了我面对生活的力量!

(选自《新民晚报》)

1.郑光奇的眼神为什么让“我”永远无法忘记?

2.郑光奇不愿认郑克做自己儿子的原因是什么?这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

3.赏析句子“它静得如门前池塘里的一汪水,没有任何的奢求;也像那蓝蓝的天空,是那么的纯净。”

4.文章几次对郑光奇做了肖像描写,对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起到了重要作用。请从文中选择一处肖像描写,然后加以简要分析。

肖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②段划线句在文章内容上起到什么作用?

6.文末写到:“我们心里都有着无限的感慨。”根据文意,请说说“我们”会有哪些感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