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班级要开展“走进大自然”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中学生走进大自然,其实就是走进...

班级要开展“走进大自然”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中学生走进大自然,其实就是走进大课堂,请你设计出中学生走进大自然的三条可行途径。要求:依据示例,从目的、方式等角度将设计的每条途径用简明的语言表述清楚。

示例:为了更直观地了解植物生长的特点,参观植物园,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

(2)班级需要就“走进大自然”这一活动拟写一份倡议书,倡议书中需要有表达中学生走进大自然的必要性的内容。请写一段话,将“中学生走进大自然的必要性”这一内容表述出来。(100—120字)

 

(1)示例一:为了更直观地了解动物生活的习性,参观野生动物园,观察动物的生活习性。 示例二:为了更好地了解百花生长的特点,参观百花园,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 示例三:为了更直观地了解黄河故道的特点,参观黄河故道生态园,了解黄河演变的历史。 (2)示例:大自然是我们人类的朋友,自然是神奇而又近在咫尺的。还记得每天清晨,吵得你睡不着的鸟儿吗?还记得老家村口的参天古树吗?还记得脚下纤细的青草吗?……它们都是自然界的一员,自然的含蓄之美,张扬之美,还有凋零之美,洁白之美,这些美都是大自然的创造,都是那么有韵味。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和一颗善于体验美的心,只要你走进自然,就能体验到美。让我们一起走进自然、感受自然吧! 【解析】 试题分析:(1)考查学生的综合性学习的能力。围绕活动的主题“走进大自然”,选择与“大自然”相关的事物,仿照示例的书写格式,从活动的“目的”和“方式”的角度来设计活动的形式即可。(2)考查应用文写作。倡议书的格式要求:倡议书一般由标题、称呼、正文、结尾、落款五部分组成。⑴标题:倡议书标题一般在第一行正中用较大的字体写“倡议书”三个字。另外,标题还可以由倡议内容和文种的名称共同组成。如“把遗体交给医学界利用的倡议书”。⑵称呼:称呼一般顶格写在第二行开头,后要加冒号。倡议书的称呼可依据倡议的对象而选用适当的称呼。有的倡议书也可不用称呼,而在正文中指出。⑶正文:一般在第三行空两格写正文。倡议书的内容包括以下内容:①先写倡议书的背景原因和目的;②接着写明倡议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倡议的内容一定要具体化,开展怎样的活动;都做哪些事情,具体要求是什么;倡议的具体内容一般是分条来写。⑷结尾:结尾要表示倡议者的决心和希望或者写出某种建议。倡议书一般不在结尾写敬意或祝愿的话。⑸落款:落款即在右下方写明倡议者单位、集体或个人的名称或姓名,在署名的下一行的右下写明倡议的日期。本题在作答时,要注意围绕 “走进大自然”这一活动主题拟写,并且在内容上,要将“中学生走进大自然的必要性”这一内容表达出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那晚,我和父亲提心吊胆的约定

①那件影响我一生的事,过去好多年了。

②那天晚上,我爹急匆匆地赶回来,一手提着一口袋好吃的,一手拎着一把刀。娘和小妹都早早地睡了,只有我在客厅复习功课,看他开门进来,我兴冲冲地跑过去接下他手里的口袋,直接奔向厨房,也没顾上其他。走着走着,我想偷看他到底买了些什么,发觉塑料袋上黏糊糊的,感觉有什么地方不太对,打开厨房的灯,才发现塑料袋上沾满了血,连里面装着的苹果也有些被染红了。我吓得不敢吱声,只是想径直跑向卧室,把我娘叫醒。爹似乎一早料到我的举动,拦住我小声问:“你娘和你小妹都睡了吧?”

③“来,帮我从那个小药箱里拿点儿酒精。”爹抬起一只手,指着客厅里的柜子说,“再扯点纱布过来。”

④“我还是叫我娘起来吧。”我怯怯地对他说。

⑤“叫你娘干嘛,你做不了吗?”他突然严肃起来,竖起眉头,一副司令官的模样,让我不得不顺从。按照他的意思,小心地帮他把手上的伤口简单包扎好。那是我第一次见到那么多的血,帮他包扎的时候,想象着自己的手如果被砍伤,一定不会像他一样镇定坚强。

⑥“你知道吗?”等止住了血,他抬起头冲着我淡淡地说:“许多事是没有必要让更多人知道的,尤其是令人担心的事。”

⑦“那……我娘早晚都会知道,到时候咋办?”我支支吾吾地说。

⑧“你啊你,什么时候才能长大呢?”他用没伤的那只手弹了我脑壳一下,笑着对我说:“等她知道,我早没事儿了。那时候跟这时候,能一样吗?”

⑨第二天,我被娘叫醒起床后,发现爹早走了,再看看桌上摆着的一盘苹果,懵懂中觉得这并不是梦。从那以后的大半个月,每天晚上等她们睡了,我都会偷偷爬起来在客厅守着,等爹回来,帮他换药,再清理“战场”。直到有一天放学,看屋子里坐着两名警察,我才清楚地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原来父亲那晚是和小区里收黑租的地痞流氓打了一架。

⑩我把当晚的事情仔细描述清楚,又把藏在橱柜里的刀找给警察,我娘呆呆地坐在沙发上看着我,仿佛很欣慰又很无奈。但在我看来,这件事就像是一张证书一样,裱在自己的心里。不是因为父亲勇斗歹徒之类的事迹我始终都参与其中,而是我第一次遇事不慌不忙不吵不闹,真正可以把许多令人担忧的事藏匿于心,像个有担当的男人一样。

从那以后,我仿佛变了个人,虽然也会和父母撒娇,但很多事我更愿意藏在心里不说,尤其是悲伤难过的事。这些年,情绪不稳定的时候,想要冲父母抱怨的时候,我常常会想起村上春树的一句话:你要做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了,不准情绪化,不准偷偷想念,不准回头看。

所谓长大,就是不再让爱你的人替你担忧吧。当我们没有倒下,还可以支撑着站起来的时候,不妨先坚持一下,等真正站起来的时候,再告诉他们:当初我有多么艰难,但现在已经好了,请你不要担心。

1.阅读全文,理清思路,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1)______→(2)我守住和爹的约定→(3)___________→(4)我明白长大的意义

2.请结合文章内容,品味下列句子,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但在我看来,这件事就像是一张证书一样,裱在自己的心里。

3.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

4.文章开头说“那件影响我一生的事,过去好多年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查看答案

填空。

(1)__________,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2)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__________!(李清照《渔家傲》)

(3)一曲新词酒一杯,__________。(晏殊《浣溪沙》)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御史学宫,属吏伏谒,瑞独长揖,曰:“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宗宪子过淳安,怒驿吏,倒悬之。瑞曰:“曩胡公按部,令所过毋供张。今其行装盛,必非胡公子。”发橐金数千,纳之库,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

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专意斋醮。廷臣自杨最、杨爵得罪后,无敢言时政者。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执之,无使得!”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尝曰:“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纣耳。”

(节选自《明史》,有删改)

(注)①署南平教谕:代理南平县教谕。教谕,县学的学官。②脱粟:只脱去谷皮的粗米。③曩胡公按部,令所过毋供张:从前胡公巡察所辖各地,下令经过的地方不要举行宴会款待。④橐(tuó):口袋。⑤享国:指帝王在位年数。⑥斋醮(jiào):道士设坛念经做法事。⑦比干:以死谏君的忠臣。⑧第:但,只是。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御史学宫    诣:到,来到

B. 属吏伏谒    咸:全部

C. 执之        趣:志趣

D. 无使得      遁:逃跑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帝 默 然 复 取 读 之 日 再 三 为 感 动 太 息

A. 帝默然/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

B. 帝默然/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

C. 帝默然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

D. 帝默然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

3.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海瑞不媚权贵。御史来到县学学舍,官吏都跪地拜见,唯独海瑞只作揖不跪拜。

B. 海瑞清正廉洁。海瑞身为淳安知县却穿布衣吃糙米,让家中老仆种菜自给自足。

C. 海瑞足智多谋。海瑞装作不知实情,严厉惩办了贪官胡宗宪,并令其无计可施。

D. 海瑞忠心耿耿,很多朝臣为求自保不敢直言进谏,而海瑞却恪尽职守舍命上奏。

4.将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匠人与大师

①在社会上常听到叫某人为“大师”,有时是尊敬,有时是吹捧。又常不满于某件作品,说有“匠气”。匠人与大师到底有何区别?

②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一个匠人比如木匠,他总在重复做着一种式样的家具,高下之分只在他的熟练程度和技术精度。比如一般木匠每天做一把椅子,好木匠一天做三把、五把,再加上刨面更光,合缝更严等等。但就算一天做到100把也还是一个木匠。大师则绝不重复,他设计了一种家具,下一个肯定又是一个新样子。判断他的高下是有没有突破和创新。匠人总在想怎么把手里的玩艺儿做得更多、更快、更绝;大师则早就不稀罕这玩意,而在不断构思新东西。

③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匠人从事具体操作水平的上限是经验丰富,但还没从经验上升到理论。虽然这些经验体现和验证了规律,但还不是规律本身。大师则站在理论的层面上,靠规律运作。面对一片瓜地,匠人忙着一个一个去摘瓜,大师只提起一根瓜藤;面对一大堆数字,匠人满头大汗,一道接一道地去算,大师只需轻轻给出一个公式。匠人常自持一技,自炫于一艺,偶有一得,守之为本;大师视鲜花掌声为过眼烟云,进取不竭,心犹难宁。居里夫人把诺贝尔奖章送给小女儿当玩具,但是接着她又得了一个诺奖。

④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我们常说一技之长,一招鲜,吃遍天,这是指匠人,大师则不靠这,他纵横捭阖,运筹帷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因为凡创新、创造,都是在引进、吸收、对比、杂交、重构等大综合之后才出现的。当匠人靠一技之长,享一得之利,拿人一把,压人一筹时;大师则把这一技收来只作恒河一沙,再佐以砖、瓦、土、石、泥,起一座高楼。牛顿、爱因斯坦成为物理大师并不只因物理,还有更重要的数学、哲学等。一个画家,当他成为绘画大师时,他艺术生命中起关键作用的早已不是绘画,而是音乐、文学、科学、政治、哲学等。而一个社会科学方面的大师要求更高,马克思、恩格斯是一部他们那个时代的百科全书,毛泽东则是当时中国政治、军事、文学的宝典。

⑤这就是大师与匠人的区别。研究这个区别毫无贬损匠人之意,大师是辉煌的里程碑,匠人是可贵的铺路石。世界是五光十色的,需要大师也需要匠人,正如需要将军也需要士兵。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个世界需要人们有一个较高的追求目标。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将军总是在优秀的士兵中成长起来的。当他不满足于打枪、投弹的重复而由单一到综合,由经验到理性,有了战役、战略的水平时他就成了将军。鲁班最初是一名普通木匠,当他在技术层面已经纯熟,不满足于斧锯的重复,而进军建筑设计、构造原理时,就成了建筑大师。虽然从匠人而成为大师的总是少数,但这种进取精神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动力。古语说,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要是人人都法乎其下呢?这个社会就不堪设想。

⑥我们可能在实际业绩上达不到大师水平,但至少在思想方法上要循大师的思路,比如力求创新,不要重复,不要窃喜于小巧小技,沾沾自喜。对事物要有识别、有目标、有追求。力虽不逮,心向往之。在个人有了这样一种心理,就会有所上进;在民族有了这样一个素质,就会生机勃勃;在社会有了这样一个氛围,就是一个创新的社会。

1.下列对文章各部分内容或相互关系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提出“匠人与大师有何区别”,用这一核心话题,引出下文。

B. 文章主体部分阐述匠人和大师三个方面的区别,三段之间构成了层层递进的关系。

C. 第⑤段指出,“努力争取成为大师”的进取精神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动力。

D. 文章末段作者激励我们,在思想方法上循大师思路便能对个人、民族和社会都有帮助。

2.依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下列对“大师”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师需要创造精神,突破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技艺,不断构思新的东西。

B. 在“实践层面”和“理论层面”之间,大师站在“理论层面”,靠规律运作。

C. 在学科综合性运用方面,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大师比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大师要求更高。

D. 大师不自持一技、不自炫一艺,视鲜花掌声为过眼烟云,进取不竭。

3.下列对第⑤段画线句子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画线句引用“古语”证明观点,使得说理有出处、有根据,更具说服力。

B. 画线句是证明“世界是五光十色的,需要大师也需要匠人”这个观点的。

C. 本段引用了画线句“古语”和拿破仑的名言说理,更有力地证明了本段的主要观点。

D. “法乎其上,得乎其中”一句既有对第⑤段论证的总结,又与第⑥段的论证相互勾连。

 

查看答案

下面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 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B.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宣布,一汽解放第七代卡车产品:J7在长春下线,正式进入批量生产阶段。

C. 沈周与文徵明主要延续宋、元文人画传统,疏简而不放逸;唐寅与仇英主要吸收南宋院体画风,并融入了时代的精神特质,体现了当时的市民趣味。

D. 电动牙刷刷头上有一排蓝色的指示刷毛。如果蓝色刷毛褪色前,刷毛开始分支,说明孩子对牙齿施加的压力过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