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匠人与大师 ①在社会上常听到叫某人为“大师”,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匠人与大师

①在社会上常听到叫某人为“大师”,有时是尊敬,有时是吹捧。又常不满于某件作品,说有“匠气”。匠人与大师到底有何区别?

②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一个匠人比如木匠,他总在重复做着一种式样的家具,高下之分只在他的熟练程度和技术精度。比如一般木匠每天做一把椅子,好木匠一天做三把、五把,再加上刨面更光,合缝更严等等。但就算一天做到100把也还是一个木匠。大师则绝不重复,他设计了一种家具,下一个肯定又是一个新样子。判断他的高下是有没有突破和创新。匠人总在想怎么把手里的玩艺儿做得更多、更快、更绝;大师则早就不稀罕这玩意,而在不断构思新东西。

③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匠人从事具体操作水平的上限是经验丰富,但还没从经验上升到理论。虽然这些经验体现和验证了规律,但还不是规律本身。大师则站在理论的层面上,靠规律运作。面对一片瓜地,匠人忙着一个一个去摘瓜,大师只提起一根瓜藤;面对一大堆数字,匠人满头大汗,一道接一道地去算,大师只需轻轻给出一个公式。匠人常自持一技,自炫于一艺,偶有一得,守之为本;大师视鲜花掌声为过眼烟云,进取不竭,心犹难宁。居里夫人把诺贝尔奖章送给小女儿当玩具,但是接着她又得了一个诺奖。

④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我们常说一技之长,一招鲜,吃遍天,这是指匠人,大师则不靠这,他纵横捭阖,运筹帷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因为凡创新、创造,都是在引进、吸收、对比、杂交、重构等大综合之后才出现的。当匠人靠一技之长,享一得之利,拿人一把,压人一筹时;大师则把这一技收来只作恒河一沙,再佐以砖、瓦、土、石、泥,起一座高楼。牛顿、爱因斯坦成为物理大师并不只因物理,还有更重要的数学、哲学等。一个画家,当他成为绘画大师时,他艺术生命中起关键作用的早已不是绘画,而是音乐、文学、科学、政治、哲学等。而一个社会科学方面的大师要求更高,马克思、恩格斯是一部他们那个时代的百科全书,毛泽东则是当时中国政治、军事、文学的宝典。

⑤这就是大师与匠人的区别。研究这个区别毫无贬损匠人之意,大师是辉煌的里程碑,匠人是可贵的铺路石。世界是五光十色的,需要大师也需要匠人,正如需要将军也需要士兵。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个世界需要人们有一个较高的追求目标。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将军总是在优秀的士兵中成长起来的。当他不满足于打枪、投弹的重复而由单一到综合,由经验到理性,有了战役、战略的水平时他就成了将军。鲁班最初是一名普通木匠,当他在技术层面已经纯熟,不满足于斧锯的重复,而进军建筑设计、构造原理时,就成了建筑大师。虽然从匠人而成为大师的总是少数,但这种进取精神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动力。古语说,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要是人人都法乎其下呢?这个社会就不堪设想。

⑥我们可能在实际业绩上达不到大师水平,但至少在思想方法上要循大师的思路,比如力求创新,不要重复,不要窃喜于小巧小技,沾沾自喜。对事物要有识别、有目标、有追求。力虽不逮,心向往之。在个人有了这样一种心理,就会有所上进;在民族有了这样一个素质,就会生机勃勃;在社会有了这样一个氛围,就是一个创新的社会。

1.下列对文章各部分内容或相互关系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提出“匠人与大师有何区别”,用这一核心话题,引出下文。

B. 文章主体部分阐述匠人和大师三个方面的区别,三段之间构成了层层递进的关系。

C. 第⑤段指出,“努力争取成为大师”的进取精神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动力。

D. 文章末段作者激励我们,在思想方法上循大师思路便能对个人、民族和社会都有帮助。

2.依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下列对“大师”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师需要创造精神,突破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技艺,不断构思新的东西。

B. 在“实践层面”和“理论层面”之间,大师站在“理论层面”,靠规律运作。

C. 在学科综合性运用方面,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大师比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大师要求更高。

D. 大师不自持一技、不自炫一艺,视鲜花掌声为过眼烟云,进取不竭。

3.下列对第⑤段画线句子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画线句引用“古语”证明观点,使得说理有出处、有根据,更具说服力。

B. 画线句是证明“世界是五光十色的,需要大师也需要匠人”这个观点的。

C. 本段引用了画线句“古语”和拿破仑的名言说理,更有力地证明了本段的主要观点。

D. “法乎其上,得乎其中”一句既有对第⑤段论证的总结,又与第⑥段的论证相互勾连。

 

1. B 2. C 3. B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各自然段间关系的分析能力。做此题要通读全文,抓住重点段落的重点语句。第①段“匠人与大师到底有何区别”;第②段“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第③段“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第④段“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主体部分的这三段间是并列关系,不是递进关系。故答案为B。 2.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大师比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大师要求更高”的说法与本文的观点不符合。故答案为C。 3.试题分析:考查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文章中画线句是证明“从匠人而成为大师的总是少数,但这种进取精神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动力”这个观点的。故答案为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 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B.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宣布,一汽解放第七代卡车产品:J7在长春下线,正式进入批量生产阶段。

C. 沈周与文徵明主要延续宋、元文人画传统,疏简而不放逸;唐寅与仇英主要吸收南宋院体画风,并融入了时代的精神特质,体现了当时的市民趣味。

D. 电动牙刷刷头上有一排蓝色的指示刷毛。如果蓝色刷毛褪色前,刷毛开始分支,说明孩子对牙齿施加的压力过大。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近期武汉市政府正在大力加强廉租房、公租房建设,用这种方式解决当前存在的房源不足、房价上涨的问题。

B. 湘、鄂、皖、赣四省地域相邻,山水相连,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既可整合旅游资源,也有助于形成极具特色的区域文化生态圈。

C. 为了更好地提高服务质量,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为旅客创造和谐的候车环境和人性化服务。

D. 在全球化成为世界发展大趋势的今天,只有学会欣赏不同的文化,才能实现包容互鉴的共赢。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在现今快节奏的、泛娱乐化为主的娱乐类节目霸屏的大环境下,《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等节目确实是      。它们以文化传播为载体,将个人成长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用文字、声音、图片等传统载体,打造出一档档      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带给我们的不仅仅身心娱悦,更多的是思想和文化内涵的思考。我们的综艺节目也应该成为具有中国文化内涵和民族风格的创新实践的“中国造”文化产品。而此类节目的      ,无疑是满汉全席餐桌上的一道清粥小菜,清新雅致又别有韵味。

A. 别开生面  另辟蹊径  应运而生 B. 另辟蹊径  别开生面  应运而生

C. 应运而生  另辟蹊径  别开生面 D. 别开生面  应运而生  另辟蹊径

 

查看答案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或书写有误的一组是(    )

A. (sài)   竹竿  锐不可(dāng)  坦荡如

B. (sì)    嚣  正危坐(jīn)   春寒料

C. 形(jī)    轩  因地宜(zhì)   无消息

D. 息(bǐng)  妥  眼花乱(liáo)  精竭虑

 

查看答案

请从以下两道作文题中任选一道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1)同学给我的丝丝情谊,我不曾忘记;师长给我的缕缕关爱,我不曾忘记;书本给我的点点启迪,我不曾忘记;生活给我的滴滴印记,我不曾忘记……现在,让我将它们一一拾起。

请以“拾起的        点滴”为题作文。(提示:写作之前先把题目补充完整)

(2)以下是一则新闻报道,请仔细阅读后,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作文。

1974年,国家登山队选中25岁的夏伯渝。次年,他和队友在攀登珠穆朗玛峰时,遭遇暴风雪,下撤途中双脚严重冻伤,不得不截肢。为了实现登顶珠峰的梦想,他装上假肢继续训练。这期间他又患上了癌症,经历多次手术,仍不放弃梦想。康复后,他加大了训练量。2018年5月14日,69岁的夏伯渝,戴上假肢,第一次成功地站在了珠峰的顶端。他说:“不是我征服了珠峰,而是珠峰接纳了我。”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