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阳光,能给予温暖,产生能量,使万物生长;阳光,也能消...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阳光,能给予温暖,产生能量,使万物生长;阳光,也能消灭细菌,驱散黑暗,带来光明。自然界中的阳光是如此,生活中的阳光呢?

以上文字给你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以“迎接阳光”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确定立意;符合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600字。文中如需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请用化名代替。

 

迎接阳光 如果说人生是一首优美的乐曲,那么苦难则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音符。没有苦难,人生的乐曲就会缺少波澜。 人的一生都是在苦难中颠簸着前行。苦难宛如六月的雨,说来就来,毫无预兆,顷刻间就把一切都打乱了。面对着这突如其来的厄运,我们是前行,还是后退呢?也许后面看似风平浪静的安全出口会是你人生的坟墓;也许前面看似惊涛骇浪的绝境之地是生命中灿烂的阳光。面对着苦难退缩是怯懦,只有跨越它才能感受到苦往甘来的喜悦。陶瓷要在煅烧中成形,凤凰要在浴火中才能重生,灵魂要在涅槃中才会露出金子般的成色。 人生如爬山,苦难就是攀爬中的无处不在的险阻,不曾经历苦难只能徘徊在山脚下,永远也无法站在山顶上沐浴朝阳的光辉,才能领略群峰叠翠的无限风光。 史铁生说:“生命的磨难是一种必然降临的节日。”于是他从瘫痪中挺了过来,不为的,只为深爱他的母亲可以舒心;于是贝多芬在失聪的苦难中谱写出了激昂的第九交响曲;于是曹雪芹在举家吃粥的十年里写成了鸿篇巨制红楼梦;于是诺贝尔用生命的代价换取了震慑世界的一声巨响。在他们看来,苦难并不可怕,只要跨越了它,苦难就会给你送来一笔丰厚的财富。 苦难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在跌倒时,把孕育的勇气旗帜般地树起,告别迷惘的昨天,拥抱美好的明天。赫尔岑说:“不会在快乐时微笑,也要学会在苦难中微笑。”笑迎苦难,征服苦难,生命还会痛吗?还怕生命没有阳光吗? “为了看阳光,我来到了这个世界上。”巴尔蒙特说。 朋友,请带着苦难前行。惟有真实的苦难才能帮助我们战胜残酷的命运,惟有真实的苦难,我们才能在暴风雨过后看到美丽的彩虹,才能感受到阳光的温暖。 朋友,为了生命中的阳光,我们要跨越苦难。 为了看看阳光,我们要冲破乌云密布的苦难;为了沐浴着阳光,我们要战胜苦难。 朋友,生命是很痛,但再痛我们也要活得诗意。 【解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题目前面有一段提示性的句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题目含义,明确写作的方向。题目“迎接阳光”是一个动宾短语,关键词是“阳光”,它的本义容易理解,但写作起来就会显得肤浅。“阳光”可以用来比喻关怀,比喻温情,比喻奉献,比喻公开,代表光明、快乐、温暖、向上、力量等等。找出“阳光”的比喻义才能打开全新的、活跃的思路。“迎接阳光”表现的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要体现出生活的正能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作答。

世上没有人能指望比我得到更深挚的爱,而那么爱我的他又正是我极为爱慕的。可是我却不得不把爱和所爱的对象拒诸门外。……“简,你明白了我向你要求什么吗?只要这句诺言——‘我愿意成为你的,罗切斯特先生。’”“罗切斯特先生,我不愿成为你的。”                                      

(选自《简·爱》第二十七章)

为什么简·爱“不愿成为”罗切斯特的妻子?她接下去做了什么事?

 

查看答案

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虎妞生产时,因陈二奶奶医术不精,最后难产而死。_______

(2)宋江杀了阎婆惜后,为逃避官府的追捕,奔上了梁山。_______

(3)《农夫与蛇》写农夫救了一条冻僵的蛇,而蛇却咬死了农夫。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距1月2日晚的满月到今晚(1月31日),月亮女神将迎来本月的第二次满月届时将上演“月全食血月+超级月亮+蓝月”三景合一的天文奇观,150年一遇。届时,我国绝大部分地区都可以看到“血月”。如此特别的视觉盛宴,也将是拍摄的最佳机会。这次月全食发生时,月亮到地球的距离也才刚刚超过其在近地点时的距离,因此也称为“超级月全食”。“超级月亮”比普通月亮更大更亮。                            (摘编自搜狐网)

(材料二)通常情况下,一个公历月里只有一次满月,但有时也会例外。因为两次满月间隔大约相隔29.53天,而公历历法中每个大月31天、小月30天(2月例外),因此一个公历月可能出现两次满月,而第二个满月就被赋予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名字:“蓝月亮”。                                               (摘自天气网)

(材料三)广州某中学生在朋友圈写到:这是我第一次看月全食,很开心。月全食很美,我拿手机拍照,虽然拍得不清楚,但那美丽的景色我已经记在脑海里了。

(材料四)月全食原理

   

(1)根据上面的材料,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

A.月球达到近地点时,在地球上的人们可以观测到“超级月亮”。

B.今年1月31日晚的“蓝月亮”是两个公历月中的第二个满月

C.“红月亮”不是指月亮真的变红了,而是因为太阳红光的作用。

D.2018年1月31日晚,广州的小李能用专业相机拍摄到月全食。

(2)根据材料四的“月全食原理图”,请判断“红月亮”会出现在图中①②③处位置中的哪处?并说明理由。

我选位置________ (只填序号),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18年1月31日晚,为什么“超级蓝血月全食”图片会霸屏各地朋友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让文物“活”起来

首都博物馆正在举办两个精品展,一个是南昌汉代海昏侯考古成果展,一个是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展览甫一开始,便引来热切关注,预约名额很快告罄。文物曾“乏人问津”,只为少数专家学者所识,如今竟备受大众青睐。这反映了大众对文物价值的渴求,也提醒我们,要合理利用文物,充分发掘其文化内涵,让沉睡的古老文物“活”起来,发挥它们在公众知史爱国、鉴物审美,以及技艺传承、文化养心等方面的作用。

文物与大众亲密接触才能实现其价值,可是与海量文物库藏相比,目前展出的文物只是九牛一毛。由于展出空间有限、担心损毁等原因,很多文物都“藏在深闺人未识"。有的博物馆认为保护好文物不出事情是头等大事,将文物封闭在库房,秘不示人,觉得这样才可以确保万无一失。其实不然,“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有些文物同样如此。2010年淅江省博物馆利用馆藏的“彩凤鸣岐”和“来凰”,举办了唐代雷琴演奏会。古琴属于漆器,很难保存。这两把古琴之所以能历经千年保存下来还能使用,是因为历朝历代都有人使用它。古琴在安装上琴弦以后,才能保持力学上的平衡,不至于散架

感谢数字技术,打破了层层壁垒,盘活了很多被“雪藏”的文物,使之在线上“活”起来。大众足不出户,便可欣赏到以前难得一见的珍贵文物。在尊重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数字技术不断将今人的创造融入传统文物,使之获得了新生。文物不再仅仅是摆在展柜里的静态展品,而以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方式走近大众,真正“活”了起来。

数字技术使文物在线上“活”起来,更是对文物的一种保护。敦煌石窟集珍贵性、脆弱性于一身,历经千年的莫高窟艺术品,每一件都像岌岌可危的病人,游客的参观成为莫高窟最大的隐患。2003年,莫高窟全年游客接待量为30多万人次,2014年已增长到81万人次。根据测算,莫高窟一天的游客接待量极限在300人次左右,而黄金周的日接待量曾超过2万人次,莫高窟不堪重负。实验监测数据显示,40个人进入洞窟参观半小时,洞窟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5倍,空气相对湿度上升10%,空气温度升高4℃,这都有可能侵蚀壁画加速其老化。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双重作用下,彩塑和壁画正在缓慢退化,千百年后人们何以领略莫高窟的神韵?

面对日益增多的游客,如何化解保护和利用之间的矛盾?敦煌数字化工程,犹如一缕明媚的科技之光,照进古老的莫高窟。有了数字化展示中心,游览模式发生了变化,艺术体验搬到洞窟外面,游客先通过数字化体验艺术“做足功课”,再进个别洞窟实际体验。这种模式既能满足游客看真品的需求,同时又减少了在洞窟内的停留时间,减少了对莫高窟的破坏。中心建成后,游客停留时间由2小时缩短至70分钟左右,莫高窟最高日接待游客量因此可提高到6000人次。

(取材于杨雪梅、黄洋、祝越、周龙等的相关文章)

1.下列关于文物保护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将文物“深藏闺中”不是最好的保护方法。

B. 实际上有些文物使用起来反而有利于保存。

C. 二氧化碳含量的降低会加速壁画的老化。

D. 彩塑和壁画的退化也有自然因素的作用。

2.敦煌“数字化展示中心”有什么作用?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说明。

3.简述让文物“活”起来的含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行者

①他总是深夜来访。

②我打量着这个行者——现在叫探险家。我打量着这个从外貌到内心都与众不同的能人,这个异人。我甚至心里有一种怀疑,是不是行者武松乘夜从蜈蚣岭突然来到了我的面前?

他的长发是武松式的长发,而不是现代派艺术家的长发。他的这种长发,是一绺一绺的,不卷曲,无光泽,没有修饰美化的痕迹,披散在胸前、肩头,似乎没有梳开,像一股股粘住的绳子,蒙着汗尘。他有一副经常垂下的眼皮和一个苍老的、多皱的、会做出各种表情反应的额头。他说话的声音很小。更多的时候,他是用额头上的反应来回答你。

④他是一个极古怪的人,貌古而神怪。你无法看清他有多少岁,皱纹和活力、奇异的装束和强健的体魄在他身上交织着。

⑤他把自己从城市的人群中放逐出去,整整九年了。

⑥在两年多的岁月里,他用他的脚掌和心灵抚摸了一遍长城,从头至尾。最后他留下这样一句真实感受,他说:“从我踏上寻找长城的那一天起,我就知道,我再也不会找到家门了。”

⑦他还用76天时间牵了十几峰骆驼,独自纵穿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那是怎样的76天,他没有详细去说,他仅仅讲了一个细节。当他最终走出沙漠时,他在沙丘上发现了一个烟头,他捡起来,放在鼻子上嗅着。“我终于又闻到了人味儿!”他说,然后他划了一根火柴,点着这半支香烟,他吸到了另一个不知名姓的生命留在这上面的气味。

⑧行者为自己设计了18次行动,准备了43个目标。他的这些目标任选几个刻在下面,都会令人感到强大的挑战性——长城丝绸之路黄土高原、神农架罗布泊喜马拉雅山、墨脱各拉丹东雪山、玉珠峰……

⑨还有五大沙漠:巴丹吉林、毛乌素、腾格里、塔克拉玛、千古尔班通古特。

⑩一个人,在今天这样追求享乐、艳羡豪华的人世间,却给自己的生命摆出这样一系列豪迈、阔大的目标,他追求这样的“享乐”,艳羡这样的一类大自然的“豪华”,应该算得上是一位行者了。

行者说:“给我十次生命,一百次生命,我做过的都不算什么。对于宇宙来说,我们不算什么。”

行者又说:“物质精神之外,还应有一个谁也不知道的第三级阶梯,或更多的阶梯。”

行者还说:“人不能忘本——不能忘记人的遗传序列之上的来源。”

他总是深夜来访。

(15)我打量着他,他处处与周围的习见的人群不同,怪异而令人生疑。我想,如果不是他失常了,就是浸泡在世俗生活中的我们麻木了。

(16)难道探险家与诗人之间有什么相通的东西的吗?或者探险家在本质上都是诗人?总之都是不安于平庸生活的人,都渴望去掀开那神秘的一角。最后的结局也一样,因为走得太远了,他们被好奇心引领得远远离开了众人。读万卷书——读者;行万里路——行者。

(17)求知者啊,你何等固执,何等褴楼,何等艰辛饥渴而又神色庄严啊……

(18)夜很深时,他告辞走了

(19)行者行在很深的、如墨的夜里了。谁也听不见他的脚步声。

(20)他走路是很轻、很轻的。

(选自《中华散文珍藏本·周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略有改动)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为他有18次行动,43个目标,所以他总是深夜来访。

B. 他性格古怪,装束奇特,不讲卫生,令作者难于接受。

C. 文章巧用细节描写,侧面表现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险恶。

D. 结尾强调行者走路很轻,表现他体贴善良避免骚扰邻居。

2.作者着重叙述了这位探险家的两次经历,请简要概括。

3.阅读文中相关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1)第③段划线句中,“武松式”一词用得惟妙惟肖。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⑥段“抚摸”一词,表现了行者怎样的内心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称这位探险家为“行者”,“行者”的精神有什么丰富内涵?请概述。

5.文章以“我”这样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写行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