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随着中国对洋垃圾实施进口禁令,使西方国家陷...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随着中国对洋垃圾实施进口禁令,使西方国家陷入集体焦虑。

B. 风靡一时的电影《解忧杂货店》改编自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同名小说。

C. 中国慕课数量已经稳居世界第一,在线学习的人数也是全世界最多的国家。

D. 基层干部既要想干敢干,又要能干会干,切忌不可蛮干。

 

B 【解析】A项:缺少主语,把“随着”或“使”去掉一个。B项正确。C项:重复,把“国家”去掉。D项:滥用否定词,把“不可”去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文段中画线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甘肃平凉的崆峒山,集奇险灵秀的自然景观和古朴精湛的人文景观于一身。峰峦雄峙,危崖耸立,似鬼斧神工;林海浩瀚,烟笼雾锁,如缥缈仙境;高峡平湖,水天一色,有漓江神韵。凝重典雅的八台九宫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筑群,七十二处石府洞天,气宇轩昂,底蕴丰厚。

A. 奇险灵秀    B. 水天一色    C. 凝重典雅    D. 气宇轩昂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书法发现了一切气韵结体的可能的姿态,而它的发现系从自然界摄取的艺术的灵感,特殊是从树木鸟兽方面——一枝梅花,一条附有几片残叶的葡萄藤,一只跳跃的斑豹,猛虎的巨瓜,慶鹿的捷足,骏马的劲力,熊罴的丛毛,白鹤的细,                ,松枝的纠棱盘结,没有一种自然界的气韵形态未经中国画家收入笔底,形成一种特殊的风格者。中国文人能从一枝枯藤看出某种美的素质,因为一枝枯籐具有自在不经修饰的雅逸的风致,具有一种含弹性的劲力。它的尖端曲而上绕,还diǎn zhuì着疏落的几片残叶,毫无人工的diāo zhuó的痕迹,却是位置再适当没有,中国文人接触了这样的景物,他把这种神韵融会于自己的书法中。他又可以从一棵松树看出美的素质,它的躯干挺而枝权转折下弯,显出一种bù qū bù náo的气派,于是他把这种气派融会于他的书法风格中。

(选自林语堂《人生的盛宴》)

(1)根据拼音将汉字写在下面的田字格中。

   

(2)给文中加点字注音。

细(    )  曲(    )  挺(    )

(3)根据上下文,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语句。

 

查看答案

作文。

请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题作文。

1)请以“我的苦与乐”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我们学会了理解;在心里怒火燃烧时,我们学会了忍让;在别人触犯了自己时,我们学会了宽容;在别人遇到困难时,我们学会了关心;在不利的环境中,我们学会了生存......

请以“我学会了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2)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3)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学校名。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小题。

读书是福

①现在能坐下来读点书的人,实在是少得可怜。除了被五光十色的社会所迷惑,人们之所以不能坐下来读书,恐怕还在于没有体会到读书是件幸福的事吧,这让我想起了莫言先生关于“读书是福”的一则往事。

②莫言先生少时爱读书是出了名的。他在《童年读书》中记述了自己在童年时代迷恋读书的情形:“明明知道如果不去割草羊就要饿肚子,但还是挡不住书的诱惑,一头钻到草垛后,一下午就把大厚本的《青春之歌》看完了……我听到羊在圈里狂叫,饿的,我心里忐忑不安,等待着一顿痛骂或是痛打,但母亲看看我那副样子,宽容地叹息一声,没骂我也没打我,只是让我赶快出去弄点草喂羊,我飞快地窜出家院,心情好得要命,那时我真感到了幸福。”这样的幸福是莫言追求文学事业的一粒种子,他今天所获得的世界级文学大师的地位,完全与他坚持读书和写作有关。在作家的眼里,读书不是负担,而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③清人张潮在《幽梦影》里说;“有工夫读书谓之福;有力量济人谓之福;有学问著述谓之福。”读书是福。因为读书,我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改变了命运,改变了生活,改变了自己;因为读书,我们的心灵不会寂寞,精神不会空虚,光阴不会虔度,人生不会平庸;因为读书,我们的内心更加清净,对待人生更加淡定,我们在遭遇困惑的时候会更加平静。

④读书是一件幸福的事情,读书也是一件需要坚持的事,充分享受读书的幸福则是让书籍伴随整个人生。一个人若能在生活安定之后不带功利性地坚持读书,可以算是一个爱读书的人。当今社会,这样的读书人委实不多。这多少让人感到有点奇怪,都是读书读出来的人,为何后来不爱读书了呢?有人说,是这个社会诱惑太多和读书无用论导致的。显然,这是一种极不健康的社会现象。爱读书的人少了,干荒唐事的荒唐人就多了。

⑤读书的幸福就是让自己远离荒唐,做一个高尚的人;读书的幸福就是              ……我一直认为:人生至乐莫如读书,有工夫读书就是最有福气的事情。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概括选文第②段的内容。

3.第③段引用张潮《幽梦影》里的话有何作用?

4.仿照第⑤段画线句仿写句子。

读书的幸福就是让自己远离荒唐,做一个高尚的人;读书的幸福就是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小题。

成语里的歌声

①翻阅成语大词典,你能找到许多形容歌唱的词汇,你会听到许多成语里飞扬的歌声。这歌声唤出了历史,展现着我们祖国民族音乐五千年的文明底蕴和独特的迷人的风采。

②相传,古人唱起歌来,格外投入,常常放开嗓门,大声歌唱。于是,便有人用“引亢高歌”来描述其情状。歌声亮传播远,又有人用“响遏行云”形容赞美这嘹亮的歌声。“响遏行云”这个成语出自《列子·汤问》篇,是说秦国有个叫薛谭的人,拜秦青为师学习歌唱。不久他以为把老师的本领都学到了,便要告辞回家。老师知其想法,未作劝阻,并摆酒为他送行。临别时老师在郊外大路旁,满怀惜别之情高歌一曲,其声音洪亮,震得树林瑟瑟作响,行云驻足不前。薛谭见此大吃一惊,深感自己无知和盲目,于是请求老师留下他继续学习。

③古人不但喜好歌声的高亢、嘹亮,而且注重吐字清楚,行腔流畅,发声自然圆润,以达到表意之目的。于是,便产生了“字正腔圆”、“珠圆玉润”这两个成语。唱歌既要唱声,又要唱情。“声情并茂”这个成语,就反映了古人对歌唱的更高追求,只有用声情并茂的歌声,恰当表现歌曲的情感内蕴,才能产生极大的艺术感染力,使听者为之动容,为之共鸣。这就要用上“回肠荡气”、“哀感顽艳”这两个成语。

④歌唱含情,歌声美妙,回荡耳畔,久久难忘。这便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心理效果。“余音绕梁”这个成语也出自《列子·汤问》篇。说的是韩国有个名叫韩娥的美丽歌女,一次来到齐国临淄城,因带的口粮吃光了,只好在西城门卖唱谋生。她的歌声哀婉悦耳,使人们张大嘴,听得出神。直到韩娥走了很久时间,听者的嘴巴还未闭上。她那优美的歌声,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过了三天,人们还感觉到歌声的余音仍在屋梁周围回旋荡漾。古人唱歌还十分讲究节拍韵律。“一板一眼”、“一板三眼”、“有板有眼”这三条成语即是。板、眼是民族音乐和戏曲中的节拍。每小节中最强的拍子叫板,其余的拍子叫眼。

⑤从成语中,人们还能听到一种结构复杂,音域宽广,演唱中还要改变调性的歌曲,这便是“移宫换羽”和“引商刻羽”两成语播出的音响。“移宫换羽”的意思是先唱原宫调,后再转换唱羽调,相当于现在的“1”大调转为“6”小调,这显然是难度较大的艺术歌曲,演唱需有一定的音乐造诣。而且,从这些文献中,还知道在战国时就已经有了通俗音乐和高雅音乐两大流派。当时楚国的歌曲中有两首很有名气,那就是《阳春》和《白雪》。相传为春秋时晋国乐师师旷所作。《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涤荡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均属于较高级的音乐。于是,便产生了“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两个成语,后泛指高雅的文艺作品难以得到大众的理解和应和。

⑥古人不仅能歌通曲,而且有着纯熟的演奏技艺和惊人的欣赏水平。成语“高山流水”(见于《列子·汤问》)记载此事,传为美谈:春秋时,晋国大夫俞伯牙善于弹琴。一个皓月当空的中秋之夜,伯牙乘兴弹起琴来,意境表现高山。曲犹未尽,只听有人赞道:“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伯牙抬头一看,见迎面走来一人,相貌平常。伯牙未加理会,又弹一曲,意境表现流水。曲音未绝,来人朗声赞道:“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十分吃惊,起身施礼,得知此人叫钟子期。伯牙与子期凭音乐的共鸣结成“知音”。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几千年前,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弹《高山流水》,而《高山流水》并没有因伯牙不弹而失去知音,它源远流长,成为中华民族音乐中的珍品。

⑦古人还悟出了音乐在战争中的积极作用,以歌声迷惑敌人、涣散敌方军心。成语“四面楚歌”的声波将真情传递:楚汉相争时,楚军被围垓下。一天夜里,项羽听到汉军中的楚歌从四面八方传来,觉得楚地全被汉军占领,十分惊恐。“四面楚歌”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它为刘邦打败项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⑧从摘引的部分有关歌唱的成语里,我们可以知晓古人与音乐的美丽传说,证实祖先创造的民族音乐文化的博大而精深。

1.本文采用的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⑤段“相传为春秋时晋国乐师师旷所作”这句话中的“相传”能否去掉?为什么?

3.对详细介绍三个成语在说明语段中所起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详细介绍“晌遏行云”是为了说明古人唱歌时歌声亮传播远。

B. 详细介绍“余音绕梁”是为了说明歌唱含情,歌声美妙,回荡耳畔,久久难忘。

C. 详细介绍“高山流水”是为了印证俞伯牙与钟子期凭音乐的共鸣结成了“知音”。

4.第①段和第⑧段首尾照应,使文章的结构完整。读了这两段文字,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知识一:                                                                  

知识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