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课文内容,进行阅读实践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

阅读下面课文内容,进行阅读实践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1.联系上文,划线的“这一点现象”指的是什么?

2.文段中的“中国人”是指哪些人?

3.文中最有嘲讽力量的两个词是:____________

4.说说文段的语言风格。

 

1.先信“地大物博”,后信国联,最后一味求神拜佛这一现象。 2.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3.他信力、自欺力 4.尖锐泼辣、富有战斗性和嘲讽意味。 【解析】 1.试题分析:首先要先找到问题在文章中的位置,因为答案往往就在问题处,此题也不例外。如可提取下文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一到求神拜佛”进行分析整理。 2.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重要概念的理解。可分析“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这一句,其中的“中国人”自然指的是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3.试题分析:考查对文中最有嘲讽力量的两个词的提取能力。“他信力”指的是相信和依赖其他事物的思想和心态;“自欺力”指的是自己欺骗自己的思想和心态。前者是针对“两年前,我们总自夸地大物博”,后来“只希望国联”的现象提出来的;后者是针对这两个现象和“现在改为一味求社拜佛”的现象提出的。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和一些社会名流不是寄希望于中国人民,不是组织民众抵抗侵略,而是寄希望于其他靠不住的东西和大搞迷信活动,因此作者批判这是“他信”和“自欺”。所以这两个词最有嘲讽力量。 4.试题分析:欣赏这篇杂文的语言风格。此文语言犀利,在文中作者出色地运用了仿拟修辞手法。如“自信力”本是当时《大公报》社评中使用较多的一个字眼,鲁迅抠住不放,就从这个字眼起伏翻腾,在“信”的对象、类属、影响上大做文章。“先从‘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从而剖析出反动政府本没有“自信力”而只有“他信力”。现在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在文中作者继而联系新近求神拜佛的闹剧,进一步挖掘出反动政府现在正发展着“自欺力”,由“自信力”而“他信力”而“自欺力”,析理精警,出语奇崛,使人耳目一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狐假虎威》语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1.翻译句子

(1)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2)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2.你从这个小故事中受到什么启示?

 

查看答案

阅读文言文语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缦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录毕,送之____________    (2)其欣悦____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每假借藏书之家    战长勺

B. 当余从师也        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

C. 足肤皲裂不知      气可以养

D. 衾拥覆            虽乘奔御风不疾也

3.翻译下面的句子。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4.选段写了作者幼时求学的艰难和成年后求师的艰难这两方面的内容,其中“求师的艰难”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查看答案

“知识就是力量”的提出者是_____国思想家_______请写出它关于读书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海底两万里》的作者是(法)国的_____,他被誉为_____之父。

 

查看答案

下列句中关联词语使用有误的是( )

A.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B. 我们瞧不起前一种人,说他们是“空想家”,而且往往赞美后一种人,说他们能够“埋头苦干”。

C. 为了得到这种机会,他不惜牺牲自己的自由、品德甚至自己的朋友,我便对自己说,这个人为他的哨子付出了太高的代价。

D. 这样的考证、新解,即使不是牵强附会,也是以牺牲诗的艺术为代价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