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比较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

比较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及①之而后知,履②之而后艰,乌有③不行而能知者乎?披④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⑤;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客⑥之一瞥;疏八珍之谱⑦以为知味,不如庖丁⑧之一啜。

(选自魏源《默觚·学篇二》)

注释:①及:接触。②履:实地。 艰:艰难。③乌有:哪有。④披:翻阅。五岳,是五大名山的总称。在我国一般指北岳恒山(位于山西)、西岳华山(位于陕西)、中岳嵩山(位于河南)、东岳泰山(位于山东)和南岳衡山(位于湖南)。⑤一足:走一步。沧溟:沧海。⑥估客:此指来往于海上的商人。⑦疏八珍之谱:通晓各种佳肴的菜谱。⑧庖丁:厨师。一啜(chuò):尝一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①以为_________

②不如樵夫一足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划分节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教/然后知困

B. 其/此之谓乎

C. 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

D. 不如庖丁/之一啜。

3.翻译下列句子。

乌有不行而能知者乎

4.甲乙两文都谈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在学习之外,甲文还强调了________的重要性,乙文还强调了_________的重要性。(各用一个字概括)

5.甲乙两文的中心意思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

 

1.知道的 2.D 3.怎么会有不实践就通晓道理的人呢? 4.教;行。 5.甲文:教学相长;乙文:及之而后知。(甲文:教学与学习是互相促进的。乙文:只有亲自接触了事物才能了解事物,即实践第一。 【解析】 1.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没有古今异义词,如“知”在现代汉语中也有“知道”的意思。而“之”作为虚词的用法,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试题分析:D项句子中划分节奏不正确。改为:不如/庖丁之一啜。译为:不如厨师尝一口。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唐诗《使至塞上》,完成后面小题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吏,都护在燕然。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___________的塞外风光。

2.请你从内容和情感两方面说说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这两句诗的理解。

 

查看答案

语文是五千年古老文明的积淀,生活处处有语文。请你和我们一同“漫游语文世界”。

(拟写标语)为营造书香校园氛围,请你以读书为话题拟写条标语。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赏评广告)例:共担风雨.分享阳光(天气预报广告)

赏评:运用了对偶和双关的修辞手法,句式工整流畅,语意含蓄生动。“风雨”与“阳光”既指天气现象,又指人生的坎坷与顺境。“共担”与“分享”两个动词,又体现了责任与关怀,饱含人问温情。

请你赏评(任选一则):A.随手关灯一小步,节约能源一大步(节能广告)

B.滴答水声,唤你轻轻一拧(节水广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阐释观点)当今社会,一方面是网络用语大行其道,逐渐成为大众化的流行语。如“神马都是浮云”、“hold住”、、“有木有”“也是蛮拼的”“有钱就这么任性”“只想安静地做个美男子”等;另一方面,高考明确规定不能使用网络语言。对待这个问题班上同学形成正反两方截然不同的看法。下方是正方观点与主辩发言,你作为反方主辩请阐释观点。要求观点明确、道理充分,条理清晰,60字左右。

正方:我赞成使用网络用语。网络用语来自于生活,新颖、时尚。写作时适当借鉴,显得更有生活气息和时代感。同学之间用网络用语交流更亲切,也更能体现我们青少年勇于创新、敢于尝试的风格。

反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探究)在一次《我爱班集体》的班会活动课上,有不少同学迟到。班主任老师说:“迟到了的同学站起来!”有六七位同学站了起来。班主任老师又说:“迟到过的同学也站起来!”这时,又有十来个同学站了起来。班主任说:“好了,请坐下。我再请迟到着的同学站起来!”结果,教室里没有一个同学站起来,反而响起一阵笑声。

同样的一句话,好像只改动了一个无关紧要的字,却得到了不同的结果。请你探究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口语交际。柯蓝告诉同桌,她和最要好的朋友廖淼吵架了,心理很不舒服,想去主动和解,又怕没面子,左思右想不知该怎么办?假如你是柯蓝的同桌,你会怎样设身处地地劝说她主动去和朋友和解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1)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晏殊《浣溪沙》

(2)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3)人有悲欢离合,____,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_________,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述而》

(5)中华文化在漫长的积淀中,流传千古的诗歌名句之所以活力无穷,是因为表达的情感是人们所共通的:与陶渊明共同享受“采菊东篱下,___”的悠闲;与李商隐共同表达“春蚕到死丝方尽,___”的坚贞;与杜甫共同感受“___,城春草木深”的悲凉;与刘禹锡共同见证“___,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变更……人们都会陶醉其中。

 

查看答案

读下面小诗,按提示填空。

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这首诗出自冰心的《繁星》《春水》,《繁星》《春水》的内容大致包括三个方面,这首诗表现的是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___,这类诗简练而隽永,我们称为“____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