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点赞”一词风靡网络,并且进入许多普通人的生,成为使...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点赞”一词风靡网络,并且进入许多普通人的生,成为使用频率极高的日常用语,在你的生活中,一定有值得你点赞的人或事。

请以“我为          点个赞”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立意自定,中心明确;③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④运用各种表达方式;⑤文中不得出现考生信息的真实校名、地名和人名;⑥用规范汉字书写,卷面整洁,不少于600字。

 

参考例文 我给他们点个赞 若在茫茫的黑夜中出现了一盏明灯,人们常常习惯于赞扬明灯那璀璨的光芒,却不曾注意到一旁默默无闻的点灯人。 他们,是街道上的点灯人。 每日清晨赶着上学的我都会见到他们辛勤的背影——天色将亮未亮,他蹲在一个不起眼儿的角落,用抹布使劲在蹭墙上的污点,与之不屈不挠地抗争;她弯腰躬背,手拿小铲,在执着地清掉水泥地上一团口香糖的脏迹;他挥舞着大扫把,刷刷刷,正用力清扫路上的落叶、纸屑、包装盒……见到这些身影,我发自内心为他们点个赞——他们用敬业精神,为这个城市点燃了一盏洁净之灯! 他们,是人心世界的点灯人。 义工、捐赠、爱心服务……以前,我不十分理解他们古道热肠的奉献,不曾注意到他们存在的重要性,直到这次超强台风对珠海无情的卷袭,我投身于志愿者的队伍,才有深切体会。天气十分炎热,大家从四面八方赶来,来到不是自己居所的路段。他们挥汗如雨,却忘却了疲劳,忙着指挥调度,忙着搬搬扛扛,忙着扫扫捡捡……大家都在尽情享受着助人的愉悦。原本乱七八糟、狼藉一片,让人惨不忍睹,且大大影响人们出行便利与安全的环境被一点一点清扫、整理得整洁、有序,人们的生活又恢复如常。不由得,我发自内心为他们点个赞——他们用奉献精神,为这个城市点燃了一盏温暖之灯。 昼更夜迭,当太阳落下,夜幕降临,城市并未笼罩于黑暗之中,因为一盏盏明灯驱散了黑暗。当你盛赞明灯那璀璨的光芒时,请别忘了,有多少个“他们”正是那默默无闻的点灯人。他们洁净了城市,温暖了人心,驱散了黑暗,更照亮着我们的前程——我希望自己加入他们,成为他们,在为他们点赞的时候,也为自己点赞,为城市擎起更多的明灯。 【解析】试题分析:作文标题“我为 点个赞”。.准确解题,补出个性。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解题时首先要弄懂“点赞”的意思。根据作文题中引用的相关句子,就能品读出“点赞”的含义,即对生活中的人和事表示肯定、支持、喜爱、赞美之情。读懂了题目,那如何补题呢?正常情况下,就是直接用值得为之点赞的人、事、社会现象进行补题,比如“为身残志不残的他点赞”、“为光盘行动点赞”。但如果能别出心裁,补出自己独特的个性,让文题与众不同,那就能先入为主,激发起阅读者的兴趣。比如同样是赞扬残疾人的坚强,你若把题目补成“为风雨中不屈的生命点赞”,效果就不一样。所以,同学们补题时要尽量补出新意。立意求高,素材求新。文题中“点赞”这个关键词决定了本文的主旨是赞扬生活中的真、善、美,为各种传递正能量的言行喝彩。着眼于个人,去赞美、支持他们,这样的立意无疑是准确的,但如果同学们能够把视角再抬高一点,去为国家、民族点赞,为大自然的慷慨无私点赞,那立意自然高人一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笨拙的土豆

王晓莉

①十年前的秋天,我在火车上偶遇一位男子。他当时在翻的那本凡·高画册吸引了我我们渐渐攀谈了起来。我说我喜欢的是凡·高那一系列自画像。

②“那么,凡·高有张早期的画作有没有引起你的注意呢?”对面的他说。“不,你不会注意到它的。”他还没有说出是哪一张,就又十分肯定地说。临下车前,这个男子把这本边页已经翻得微卷的凡·高画册送给了我。这本画册里有他着重提到的那幅名画—《吃土豆的人》。

③现在,这幅《吃土豆的人》,我闭上眼睛即可回忆起任何一个细节,它那么悲伤刻骨而又坚忍不拔

④画面正中是一盏悬挂的昏黄油灯,灯光下,一家五口正围桌而坐。木纹餐桌上摆放的正是还冒着热气的,仅有的一大盘土豆。热气袅袅上升到他们的头顶,有了温暖的氛围。一个老太太正把一个特大的土豆递给主妇模样的人,仿佛在说:瞧这一个,多大个啊!主妇则低眉倒着咖啡,她的粗眉有些皱起,仿佛有点不耐烦眼前这样的生活,却又依然惯性地深思着这样的生活该怎样才能过得更如意、更体面些。主妇的对面是一家之主,他是一个辛勤耕种的男人,手背粗糙而发黑。他凝望着老婆,仿佛要跟她商量什么,而另一个戴头巾的女人又凝望着他。一个穿裙子的姑娘背对着我们。他们的手都出奇的大,手指的骨节突着。这一幅画里,有笨拙的男女,有笨拙的土豆,有着一个家庭笨拙不堪的生活。

⑤有人曾鼓动凡·高将这幅画拿去沙龙参加展览,但凡·高说:“我想清楚地说明那些人如何在灯光下吃土豆,用放进盘子中的手耕种土地,老老实实地挣得他们的食物。我要告诉人们一个与文明人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所以我并不期望任何人都喜欢它或赞美它。”然而我却喜欢它。渐渐的,我爱上吃土豆,煎、炒炖、煮。当饭吃,当莱吃,当零食吃,没有一样不

⑥我开始探究土豆的成长。几乎所有的蔬果,都是裸露在空气与光线中,它们一生都与尝试,没有一样不好吃,感觉土豆里有着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清香风和光线嬉戏打闹,最后用碧绿的、红彤彤的颜色告诉人们:我熟了,来吃我吧。只有土豆、红薯,那不多的几样,从春到夏,完全地埋伏在泥土之下。当它们从容不迫地拨开层层泥土时,

⑦我曾听闻许多有关土豆的故事。有一回,我看到介绍前苏联的一个电视片,在那个地就是它们完全成熟的日子广人稀、粮食永远不够的国家,产量极大土豆,曾经成为了人们唯一的救命粮。在20世纪60年代初,饭蔬最为匮乏的冬春之际,土豆挺身而出,拯救了我国整个北方……

⑧每一次看到、听到这些,我总是热血沸腾地想亲自去种植一季土豆,去观察、了解、亲近它们那些披着大地色外衣的土豆,那些外表粗糙、内心扎实的土豆,那些在市场的菜堆上和人们的菜篮中笨拙滚动的土豆,那些养育生活的土豆。

⑨偶尔,我会想起火车上遇到的那个人。他当时那么坚定地指出我会忽略凡·高那幅《吃土豆的人》,也许并不是他的武断,是他看出了当时的我,是个过度追求纤细生活的人不知晓索取之于付出的真谛。这样的人,无法泥沙俱下的生活里立住脚,无法看得更清晰。这样的人,需要吃更多粗糙的、笨拙的食物与更多粗糙的、笨拙的人往来,过更多有荆棘的、笨拙的生活。

(选自《青年文摘》第41卷,有删改)

1.阅读文章,理清文脉,在下列方框里依次填写相关的情节。

偶得画册

A

爱吃土豆

B

听闻故事

C

 

 

2.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⑥段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本文的标题“笨拙的土豆”有怎样的含义?请系全文作简要分析。

4.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认为《吃土豆的》这幅画“悲伤刻骨而又坚韧不拔”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不妨戴着“有色眼镜”看燃放鞭炮

庄电一

近来常听人抱怨空气质量不好、雾霾天太多,有人居然要为此离开自己长期生活的地方,却很少听说(更难见到)谁要从自身和点滴小事做起,自觉自愿为改善空气质量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其实,要为改善空气质量作贡献,并非难事,人人都可以做到,有时甚至不费吹灰之力。就拿燃放烟花爆竹来说吧——燃放,就是污染空气;不燃放,就是对净化空气的一种贡献。说这句话,有充分的依据。据报道,江苏省南京市在春节禁放烟花爆竹后,空气质量比往年有了很大改善,很好地印证了“放与不放,那可是大不一样”。

人生活在地球上,既可以成为污染环境的“作恶者”,也可以成为改善环境的“建设者”。这一“正”一“负”,可以放大出多倍的效益。空气质量的好与坏,当然会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但主要还是由人决定的。千万不要小看一个人的作用: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只顾自己的心意随意而行,都想着“破坏”那么一点点没什么大不了,那么众多“小恶”累积起来,就会令环境变得很恶劣;如果每个人都能做一点点有益的事,那么众多“小善”累积起来,环境就会有很大改善。可见,坏事再小,累积起来其危害就变大;一件好事不大,积少成多就可能变成大好事。这也正应了古人所说的“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

春节燃放烟花爆竹是我国的传统习俗,至今已延续了上千年,对烘托节日气氛具有不小的作用。但这个习俗并非就一成不变,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燃放鞭炮的方式、种类也有许多变化。可以想见,古人过年时,放的鞭炮绝不可能像今天这么丰富多彩,烟花的种类也不会像今天这样花样翻新。虽然是延续千余年的传统习俗,但是,放不放、放多少、何时放,完全凭个人掌握,因时而异、因地制宜。

古代人口少、燃放的数量和品种也很少,所以对环境的影响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现代人口多,所放的数量、品种也很多,如此后果就不容忽视了——在重污染天气频频来袭的冬季,我们不能再把燃放烟花爆竹当成微不足道的小事了。

我们不妨戴上“有色眼镜”来看此事,这样就可以看到一些容易被忽视的东西:燃放烟花爆竹,除了烘托节日气氛、给少部分人带来瞬间的快乐外,还会带来噪声污染、空气污染,产生大量难以清扫的垃圾、酿成安全隐患和火灾事故……还应该看到,每年春节,一些人都要绷紧神经、随时待命——每年春节都有消防战士不顾个人安危、奋力扑救因燃放而引发的火灾;每年都有医务人员放弃休息、全力抢救被烟花爆竹炸伤的病患;每年都有大批环卫工人为“打扫战场”而付出额外劳动,牺牲了自己与家人团聚的时间;当然,每年也都有人因为燃放烟花爆竹而留下伤残,造成终生的遗憾……

让我们看一看:为了烘托节日气氛,为了听个响、看个彩,全社会付出了多少?难道只是燃放者腰包里的银子吗?难道我们不该算一算经济账、环保账吗?不该考虑一下社会成本和别人的付出吗?算完了这几笔账,我们还会对节日燃放烟花爆竹情有独钟吗?

治理污染,人人有责;改善环境,人人可为。但愿春节期间我们听到的鞭炮声能少些、再少些,让我们呼吸的空气能净些、再净些。

《光明日报》( 2017年02月04日09版)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从人们熟悉的话题谈起,然后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说理,最后作者提出观点,文章思路清晰。

B. 作者在第⑤段认为现代燃放烟花爆竹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远比古代严重,原因是现代人口多,燃放的种类和数量多。

C. 文章第⑦段用一连串的反问,强调了本文写作目的,指出燃放烟花爆竹对人力、物力和财力等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D. 作者善于运用对比论证、事例论证、引用论等方法进行说理,论证严密,让读者信服。

2.下列对本文“有色眼镜”含义的解说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比喻看待人或事物所抱的成见

B. 指个人受社会影响而对某些人或事持稳定不变的看法,也叫定型化效应。

C. 指过滤掉原有的某些普遍性的陈旧结论透过现象全面看待问题。

D. 指按照自己已形成的固定看法,直接进行判断得出结论。

3.结合文章,如何理解“人生活在地球上,既可以成为污染环境的‘作恶者’,也可以成为改善环境的‘建设者’”的深刻含义?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疑人窃履

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楚人不知也。适使其仆履于肆,仆私其而以窃履进,楚人不知也。他日,友人来,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骇曰:“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遂与之。逾年而事暴,友人踵楚人之门,而悔谢曰:“吾不能知子而缪以疑子吾之罪也请为以如初

(注释)①踵:到,走到。②缪:“谬”,错误,荒谬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适使其仆履于肆/门庭若

B. 仆私直而以窃履进/中通外,亭亭净植

C. 他日,友人来/人恒,然后能改

D. 遂与之/往来而不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吾不能知子而缪以疑子吾之罪也请为以如初

3.简要分析文中“友人”的主要特点,并说说从他身上你得到怎样的生活启示。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是日定矣_______

②余一小舟_______

③余强饮三大而别_______

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中“绝”字妙在从听觉写出大雪后一片寂静,湖山封冻,人、鸟都不敢外出,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

B. 本文作者张岱观察雪景,从“大雪三日”到“上下一白”,最后看到“舟中人两三粒”,采用的是定点观察的方法。

C. 本文写景采用了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使景物描写更形象、更富有魅力。

D. 文章写景语言自然质朴,不事雕琢,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了清新淡雅的雪后场景,表现了作者超凡脱俗的闲情雅致。

 

查看答案

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一句话,使之与前面句子构成排比。

人生如一支歌,应该多一些昂扬,少一些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