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时间去哪儿了 “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有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这首歌引起了许多人...

时间去哪儿了

“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有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这首歌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是啊,时间到底去哪儿了?

幼年的时光去哪儿了?我们为何很难记起3岁以前的事情?研究表明,时间的感知需要儿童的注意力和短期记忆能力的完全形成,这需要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发育较成熟以后才能具备。这两个区域的成熟速度较慢,往往到了童年后期才能渐渐完善。孩子们的遗忘速度远比成年人要快,所以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这意味着留下童年记忆的可能性并不大。

幼时记忆究竟从何时开始模糊,直到被永久遗忘?研究发现,早期回忆往往从7岁开始丢失。虽然不少3岁孩子能够记得前一年发生的事,但这些记忆也只能持续到五六岁。在7岁这一年中,童年记忆迅速衰退,到了八九岁,大部分孩子只能回想起童年生活35%的内容。这是因为在7岁时,人们形成记忆的方式开始改变——在那之前,儿童缺少时间和地点的观念,而在年龄较大的儿童中,回忆早期记忆的内容和形式更趋向于成年人。

如果你到了一定的年纪,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小时候总是盼望快快长大,但是似乎过了很久才长了一岁,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感觉时间越来越快,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人体内的生物钟在逐渐变慢,实验表明,让年轻人和老年人估测1分钟有多长,结果年轻人还没有到1分钟就认为已经到1分钟的时间了;而老年长的人,则往往过了1分钟觉得这是1分钟的长。在生命的进程中,人体内的某种节律在变慢,而客观的时间没有变慢,老年人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快了。

其次,与新鲜感能刺激人大脑记忆有关。比如我们新去一个地方时,去的路总是显得很长,回来时却似乎要短得多。因为去时路上你所看到的景色都是新鲜的,你的大脑需要对这些新鲜事物进行处理记忆,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路似乎很长。而回来时,这些景象不再是第一次体验,一切变得熟悉,大脑需要处理的事物也就少了,时间过得就快了,路也似乎短了许多。人生也是一样,小时候看这个世界都是新鲜的,外界充满了各种新刺激,这样就显得每一天都很漫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外界的事物已经缺少太多的新鲜感,更多的只是一种单调的重复刺激。丰富的经验使神经对于生活中的信息处理得极为快速,渐渐进入了“适应性”的状态,不但削弱了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同时保留的记忆也信息不全,这样显得一天不经意间就过去了。

第三,可以用“相对论”来解释,一个5岁的儿童,他会感觉过去的一年很长很长,这是因为过去的一年占他生命总过程的20%(1/5);而一个20岁的青年,过去的一年只是他生命总过程的5%(1/20);而对于一个50岁的中年人,过去的一年仅仅是他生命总过程的2%(1/50)。人越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光阴在其整个人生当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同漫漫人生相比,就会觉得这些微不足道的时间过起来很快。

(选自《百科知识》2014年底4期B,有删改)

1.下列不属于幼时记忆遗忘的原因的一项是(   )

A. 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发育较成熟,注意力喝短期记忆能力也未完全形成。

B. 孩子们的遗忘速度比成年人要快的多,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

C. 7岁时幼时记忆开始模糊,儿童只能回想起幼年生活的一小部分。

D. 7岁时儿童记忆的方式开始改变,由不成熟变得更趋向于成年人。

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人体内的生物钟随着人年龄的增长在逐渐变慢,而客观的时间却没有变  慢,所以年龄越大的人就感觉得时间过得越快。

B. 新鲜感可以刺激大脑的记忆,人无论是走一段路还是接触新生活中的新鲜事物,都会对新的景象喝新的事物进行处理和记忆。

C. 因为丰富的经验使人逐渐进入“适应性”状态,对时间流逝的感觉减弱,记忆的信息也不全,所以时间不经意就过去了。

D. 人的年龄与过去的时间在其整个人生中所占的比重成反比:年龄越大,过去的时间在人生中所占的比重越小;反之,所占的比重越大。

3.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篇说明有关“时间去哪儿了”的事理说明文。从生理学的角度科学地解答你为什么人们会感觉光阴似箭的问题。

B. 本文采用时间顺序,依次说明幼年时光去哪儿和年龄越大感觉时间过得快的原因,结果清晰,层次分明。

C. 文章最后一段主要采用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准确说明了在年龄大小与时间流逝的关系中是如何体现“相对论”的。

D. 本文的语言平实严谨,融科学术语通俗的表述中,再加上标题和开头都与流行歌曲有关,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1.C 2.D 3.B 【解析】 1.此题考查说明顺序的相关知识。逻辑顺序: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人们认知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认知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本文由现象到本质,依次说明幼年时光去哪儿和年龄越大感觉时间过得快的原因属于逻辑顺序。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说明方法的判断能力。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分类别等。仔细阅读第七段,列举了不同年龄的人对时间的感觉不同,通过具体的数字进行说明,所以使用的是“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辨析能力。C项不属于幼时记忆遗忘的原因,7岁时幼时记忆开始模糊,儿童只能回想起幼年生活的一小部分,是因为在7岁时,人们习惯成的记忆方式开始改变——在那之前,儿童缺少时间和地点的观念,而在年龄较大的儿童中,回忆早期记忆的内容和形式更趋向于成年。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辨析能力。仔细辨析四个选项,可以看出D项表达错误。根据文意,应该是“成反比”不是“成正比”。即年龄越大,过去的一年在人生中所占的比重越小;反之,所占的比重越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鲤鱼跳龙门

龙门山,在河东界。禹凿山断门一里余。黄河自中流下,两岸不通车马。每岁季春,有黄鲤鱼,自海及诸川,争来赴之。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

注释:①河东:黄河以东。②季春:暮春,阴历三月。季,指一季的末一个月。此外,农历一季的第一个月称为“孟”,第二个月称为“仲”。

1.解释句中加点词“乃”的用法。

化为龙矣______________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________________

⑶家祭无忘告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每岁季春,有黄鲤鱼,自海及诸川,争来赴之。

3.每年都有无数的鲤鱼来跳龙门,而登上者“不过七十二”,而那些登上龙门的,也要经受火烧才变成龙。从鲤鱼变成龙的经历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查看答案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其翼若天之云(悬挂)    B. 其远而无所至邪(尽头)

C. 野马也,尘埃也(野生的马)    D. 怪者也(记载)

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3.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什么道理?

 

查看答案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以外貌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辛酸劳作。

B.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以外貌、心理描写反映了卖炭翁悲惨的生活境遇。

C.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以神态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勇敢反抗。

D.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以动作描写揭露了宫使凶残掠夺的面目。

2.下列对诗歌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从诗人的自注“苦宫市也”,可以看出诗的主题在于表现劳动人民在宫市中的辛苦。

B. 白居易是宋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C. 全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翁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刻画了卖炭翁受欺凌的人物形象。

D.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运用叙述,“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则运用说明,全诗笔法简洁,富有表现力。

 

查看答案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是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在病榻上历时三年写成的,出版后对全世界一代代的青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们相信你一定读过这部小说,喜欢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地主人公是________________

(2)这部小说回答了作为青年人最迫切需要回答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古诗词默写。

(1)山光悦鸟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2)此地一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 。《送友人李白

(3)_____________________ ,落日故人情。《送友人》李白

(4)已是黄昏独自愁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卜算子·咏梅陆游

(5)_________________ ,漏断人初静。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

(6)零落成泥碾作尘__________________ 。《卜算子·咏梅陆游

(7)曲径通幽处___________________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8)是故学然后知不足__________________ 。《虽有嘉肴》

(9)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体现诗人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