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列语段,从中提取出有关“家风”的几个关键词。 春节期间,央视推出《新春走基...

阅读下列语段,从中提取出有关“家风”的几个关键词。

春节期间,央视推出《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系列报道,引发广泛关注。那么“家风”到底是什么?从基本字面意思看,家风就是基于长期的家庭生活方式,文化氛围所形成的一个家庭所具有的可以持续和传承的风气、风俗与风尚。

你的提取关键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家庭 ②持续和传承 ③风气、风俗与风尚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从文段中提取关键词的能力。在对文本内容进行压缩的方法中,关键词和关键短语提取是非常重要的方法,即从文本中找到一些有代表性的词语来表示文本基本内容。这可以极大地压缩文本规模,同时不会改变语段的主要意思。如此题即可提取“家庭”“持续和传承”“风气、风俗与风尚”等关键性的词语。这些词语就能解释“家风”这一概念。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对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专家建议,丁香、腊梅最好摆放在阳台上比较合适。(删去“比较合适”)

B. 在中小学开展创客教育活动,可以全面提升并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将“提升”与“培养”互换位置)

C. 广贺高铁建成通车以后,使贺州到广州的运行时间比原来缩短了一倍。(删除“使”)

D. 只有教育工作者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才能拨动学生心灵深处的琴弦。(将“只有”放在“教育工作者”后面)

 

查看答案

(题文)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将全部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pángwù____

(2)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kuìzuò_______

(3)她只管使出húnshēnxièshù___,用她那灵活熟练的四肢五官,来讲说着印度古代的优美的诗歌故事!

(4)尽管yǎnyǎnyìxī____,他还是不情愿死。

 

查看答案

(题文)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白头搔更短,______________ 。 (杜甫《春望》)

(2) ________________,  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3)辛弃疾在《西江月》中描绘乡村夏夜恬静之美的句子是;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周敦颐《爱莲说》)

(5)请把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默写完整。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假设你走进一个神秘莫测的森林王国。你能听懂那里花草树木的语言、飞鸟鱼虫的交谈、泉水山石的对话,并且还能和它们一起交流、生活……在那里,你们之间会有怎样的故事发生呢?你又会有怎样的收获呢?

请你发挥想象,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得抄袭、套作。

 

查看答案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纪昀《河中石兽》)

(乙)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①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②,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节选自柳宗元《黔之驴》)

[注]①慭(yìn)慭然:小心谨慎的样子。②(hǎn):吼叫。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数小舟             棹:___

(2)于沙上             湮:___

(3)反溯流逆上矣       遂:___

(4)庞然大物也           庞然:___

(5)尽其肉,乃          去: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驴一鸣,虎大骇,远遁。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只知……,不知……”概括讲学家和老虎的“知”与“不知”。

4.(甲)(乙)两文都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的相同道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