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跟着父亲去卖粮 我在暑假要去参加一个考博补习班,...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跟着父亲去卖粮

我在暑假要去参加一个考博补习班,可跟我在同一座城市打工的父亲却非要我一起回乡下老家,收稻子。

为了供我上大学,从我读大学一年级起,父亲便随我一起到了这座城市,早出晚归地帮人干杂活。等我读完研究生,当上了教师,父亲依旧没离开,继续辛苦地打工挣钱,希望能帮我早日还清房贷。

一回到乡下,父亲便兴奋地挥舞起镰刀,一束束金黄色的稻子便在他的面前变得服服帖帖,温顺地任由其宰割。

割稻,脱粒,翻晒,忙碌了一周多,稻谷终于归仓了,父亲要划船将它们送到粮站卖掉。

我闷闷地对父亲说:“粮贩们的车都开到村口了,价格还比粮站的高,我们为何要舍近求远,走那么远的水路去给粮站送粮?”

“不是价格贵贱的问题,你不懂。”父亲回应道。

我冷冷地说:“我是没您懂,但我懂得凡事都要讲究效率,以最少的付出,获得最大的收益才是王道。而您划船去,就是以最大的付出,获得最小的收益,是不讲效率的做法。”

父亲的脸色瞬间变了,可我依然执意说:“难道不是吗?这点粮食能卖几个钱?”

但无论怎么说,满载着稻谷的小船还是推开了碧波,一点点朝粮站驶去。

船越行越远,河两岸越来越静,人烟也愈发稀少。现在还有谁愿划船出行呢?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那时交通不发达,生在圩区的人们,出入全靠一条条小船,去干农活、去走亲戚、去镇上做买卖……特别是到了送粮时,家家户户都要划上大半天的船,然后停靠在粮站边的码头,排队等着卖粮。有时要排上好几天,吃住都得在船上。得闲时,放一个鱼钩入水,很快便能钓上一条条鱼,就地烹饪,香味立刻弥漫整个码头。

沿途的岸上,有人会特意凿出几口灶洞,让来往的划船送粮人上岸生火做饭,煮几条从河里钓上来的新鲜鱼虾,解解饿。

但现在圩区的交通发达了,宽敞的水泥路早已修到家门口,河面上也架起了一座座宽阔的大桥,机动车取代了船只,人们出行时,只要一踩油门,便能很快到达要去的地方,还有谁愿划着慢腾腾的小船呢?

卖粮回来的途中,我和父亲依然无话。在一方阴凉、通风的水面上,父亲停下了船,然后拿出一根鱼竿,钓上了几条野生大鲫鱼。晚上,吃着新鲜的鱼肉,一种久违的感动涌上我的心头,我开始后悔白天说话时对父亲的不敬。

晚饭后,父亲悄悄地说:“城里的生活节奏很快,我怕跟其他那些进城务工的人一样,时间久了,忘了本来的自己,忘了还会划船,更怕忘了老天和祖先们留给我们的这条河。每年,只有划上几回船,走几趟水路,我才会感到踏实、心安。”

直到此时,我才读懂了父亲,原来,父亲用船运的不仅仅是满满的一仓稻谷,更是对祖辈的追思,对过去的缅怀和坚守。

是的,船在水面上走,粮在碧波中游,两岸青山来作伴,鸟语花香沁心脾。父亲是对的,一个人,无论走得多远,都不应忘记启程的地方,不应忘了本来的自己和来自何方的自己。

1.“我”对父亲的态度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请依据卖粮过程,在表格空缺处填入恰当的内容。

卖粮过程

“我”的态度

卖粮前

__________

卖粮回来的途中

__________

晚饭后

__________

 

 

2.“不是价格贵贱的问题,你不懂。”父亲要“懂”的是什么呢?

3.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1)一束束金黄色的稻子便在他的面前变得服服帖帖,温顺地任由其宰割。(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2)船越行越远,河两岸越来越静,人烟也愈发稀少。(从描写的角度赏析)

4.卖粮回来的途中,“我”为什么会产生“久违的感动”?

5.结合全文,说说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在表达上的作用。

 

1.①不理解父亲,埋怨父亲②后悔对父亲的不敬③读懂了父亲,理解父亲 2.父亲用船运的不仅仅是满满的一仓稻谷,更是对祖辈的追思,对过去的缅怀和坚守。 3.(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稻子以人的性情,生动形象地衬托出父亲收割稻子时动作的娴熟,表现了父亲对故乡的感情之深。 (2)运用环境描写,写出了河两岸的静谧和卖粮路途的遥远,烘托了“我”对父亲舍近求远卖粮的不解和不满。 4.想起童年生活,想起悠闲地享受鱼的美味的美好时光,表达了“我”对童年时代和乡村美好生活的怀念。 5.运用描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烘托了“我”理解了父亲后的舒畅心情,揭示了“一个人,无论走得多远,都不应忘记启程的地方,不应忘了本来的自己和来自何方的自己”这一主题。 【解析】 1.此题考查分析人物的感情变化。解答时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并从前向后精读各部分文章,根据故事情节的概括出切题的表现人物心理的词语,原文中有词语的,可首选原文中的词语。根据第五至八段的内容可总结“我”的态度为:不理解父亲,埋怨父亲;根据第十三段“晚上,吃着新鲜的鱼肉,一种久违的感动涌上我的心头,我开始后悔白天说话时对父亲的不敬”可知此时“我”的态度是:后悔对父亲的不敬;根据倒数第二段“直到此时,我才读懂了父亲,原来,父亲用船运的不仅仅是满满的一仓稻谷,更是对祖辈的追思,对过去的缅怀和坚守”可知此时“我”的态度是:读懂了父亲,理解父亲。 2.此题考查的是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解答此类型的题目时,要结合文章的上下文和主旨来回答。根据倒数第三段父亲的话可知父亲要“懂”的是:父亲用船运的不仅仅是满满的一仓稻谷,更是对祖辈的追思,对过去的缅怀和坚守。 3.此题考查了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的内容,从修辞、作者情感、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1)根据“服服帖帖”“温顺”可知此句,赋予稻子以人的性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衬托出父亲收割稻子时动作的娴熟,表现了父亲对故乡的感情之深。 (2)“河两岸越来越静,人烟也愈发稀少”这是环境描写,写出了河两岸的静谧和卖粮路途的遥远,烘托了“我”对父亲舍近求远卖粮的不解和不满。 4.此题考查的是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解答此类型的题目时,要结合文章的上下文和主旨来回答。阅读文章末尾几个段落,可知因为“我”想起童年生活,想起悠闲地享受鱼的美味的美好时光,表达了“我”对童年时代和乡村美好生活的怀念,所以“我”有一种久违的感动。 5.此题考查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及作用。记叙文的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结尾段落中“船在水面上走,粮在碧波中游,两岸青山来作伴,鸟语花香沁心脾”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父亲是对的,一个人,无论走得多远,都不应忘记启程的地方,不应忘了本来的自己和来自何方的自己”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根据文段的内容来分析其作用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难忘那灶膛的温暖

王庆绪

①小时候,每当我放学回家,向母亲撒娇说自己饿的时候,母亲就会说:“好好,我这就去抱草烧锅。”母亲总爱把“做饭”叫作“烧锅”。

②一会儿,母亲就会背一捆稻草或麦秸回来。再一会儿,灶膛内就会跳动起红红的火焰,铁锅里飘出馋人的油香,小猫哧溜一下蹦到锅台上,“喵呜”一声后便蹲在那里不动了。

③母亲烧饭用的是草锅土灶,它由铁锅、灶膛、风箱、烟囱等几部分组成。

④灶膛是个胖胖的近乎圆柱形的筒子,像个竖放的大鼓,上面放一张大铁锅,煮饭、炒菜、烧开水全靠它。可是,炒菜、烧水一口锅,烧的水里会含有炒菜时残留的油珠,非常难喝,再怎么刷也不行。后来有讲究的人家,支大小两口锅,将炒菜和烧水做饭分开。再后来,又有人在大小两口锅中间架一圆柱形生铁铸桶,里面随时装着水,可以利用烧锅时外溢的热量,将桶里的水烧热,用来洗脸或洗涤器具,很是方便。我们把这种东西叫作“井罐”。

⑤我家的草锅,没有炉钉,而是装了风箱。风箱是一个木制的长方形盒子,两头各留一个风洞,风洞内侧装有一块可以来回移动的挡风薄板。中间是茅头,茅头上有一拉杆通到箱体外面。烧火时,只要握住拉杆上的把手,一推一拉,茅头就会将箱内的空气压缩推出,通过出风口吹进灶膛。拉风箱烧草锅的时候,两手要协调。如果两手不能协调运动,就会使火烧得忽大忽小,甚至断断续续,烧出的饭、炒出的菜就不好吃。拉风箱不能太慢,也不能太急。太慢,风小,不能将草燃尽,火也无力;太快,又容易造成火太猛,将菜饭烧糊,而且油烟满屋,更有甚者,还能将灶膛内的火星吹落到灶门前的草上,引起火灾。

⑥土灶的后端有出烟口,往上就是烟囱。烟囱在室内部分通常是用薄土坯围成的中空方形柱子,过年时,灶王爷画像就贴在这上面。烟囱出屋脊后改为买来的烧制陶烟囱。

⑦曾有多少时候,下学路上,看到家里烟囱冒出淡淡的炊烟,我饥肠辘辘的肚子就仿佛有了着落。到家后,就会倚到锅门前母亲的怀里,看火焰在灶膛内呼呼地升起,欢腾地跳跃。冬天,天气冷的时候,母亲会把我冻僵的小手放在胸前先哈上几口热气,再放进灶膛内取暖。此时,一种比吃饱肚子还要强烈的温暖会瞬时充满我的全身。

⑧今天,在城市,草锅土灶早已被煤、电、气所代替,但我的心里,却始终忘不了那草锅煮出的香喷喷的米饭,忘不了那草锅灶膛里闪动的火光,因为那是一种亲切,一种温暖!

1.段中写母亲总爱把做饭叫作烧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读第④⑤⑥段,按下面表中要求填空。

草锅土灶

形状

作用

铁锅

圆形

A._____________________

灶膛

B.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放置铁锅烧饭

风箱

木质的长方形盒子

C._____________________

烟囱

D.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烟通道

 

 

3.段重点写风箱,说说拉风箱烧草锅的时候,两手要协调的原因。

4.品味第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此时,一种比吃饱肚子还要强烈的温暖会瞬时充满我的全身。

5.结合此文,谈谈那灶膛的温暖体现在哪些方面。

 

查看答案

某校七年级(1)班选举你担任班刊主编,现在需要你完成以下几项任务。

(1)(请你命名)班上决定办一份班刊,请你为它取一个文雅且富有文学气质的名字(不超过10个字),再用简短的话(不超过50字)说说你取这个名字的理由。

你为班刊取的名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取这个名字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办刊流程)下面是这份刊物创办前的计划书,请补充完整。

程序一:组建班刊编辑部;

程序二:征集刊名及办刊建议;

程序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程序四:征稿并拟定班刊出版时间表。

(3)(挺身应对)班刊拟写一副对联,目的是鼓励同学们多读书、勤写作。下面是编辑部拟的上联,请你对出下联。

读经读史读旧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探究)下面是2017年4月18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中的“各媒介接触时长对比表”,说说你从表中的研究发现。

年度

图书

报纸

期刊

上网

手机

Pad(平

板电脑)

电子阅

读器

2016年

20.20

13.15

6.61

57.22

74.40

13.88

5.51

2015年

19.69

17.01

8.83

54.84

62.21

12.71

6.82

 

你的研究发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小题。

(1)《骆驼祥子》中________因考试不及格就去告发曹先生,后来他被________告发而遭到枪毙。

(2)小说《红岩》中,国民党反动派囚禁屠杀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的中美合作所集中营,主要包括两个地方:一个是____________,由军阀白驹的别墅改造而成;另一个是____________,由煤少渣多的小煤窑改造而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亲情没有珑重的形式,没有华丽的包装,它逶迤在生活的长卷中,如空气一样浸满每一个空隙,无色无味,无形无影,于是也常常让我们在拥有时习以为常,在享受时无动于zhōng。亲情是饭桌前的晏晏谈笑,是柴米油盐间的琐碎细腻;是满怀爱意的一个眼神,是求全责备的一声抱怨;是离别后辗转反侧的牵挂,是重逢时相对无言的感慨。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逶迤____  琐碎____  无动于zhōng____

(2)选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习”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主要有下面三个义项。文中“习以为常”的“习”意思应为____

A.学习;复习;练习    B.对某事物常常接触而熟悉   C.习惯

(4)选文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查看答案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古诗文名句。

①深林人不知,_________________。(王维《竹里馆》)

___________________,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

③飞来山上千寻塔,__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登飞来峰》)

④莫笑农家腊酒浑,____________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

⑤浩荡离愁白日斜,_______________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⑥宣室求贤访逐臣,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贾生》)

⑦有约不来过夜半,___________________。(赵师秀《约客》)

⑧《木兰诗》中写道:木兰告别了家乡,来到了黑山一带,已经听不到爹娘呼唤女儿的声音,“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明战斗即将打响。

(2)默写杜牧的《泊秦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