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善借者赢天下 ①人生有涯,事业无疆。怎样才能利用有涯的人...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善借者赢天下

①人生有涯,事业无疆。怎样才能利用有涯的人生岁月,在无疆的事业中纵横驰骋成为英雄呢?聪明的犹太人有一句名言:借别人的鞋子比打赤脚跑得快!他们在世界多个领域一直都是领跑者,占尽了先机和风流。因为他们懂得: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仅靠自己的单打独斗,也许自食其力不成问题,但若想获得突破性的发展,恐怕就力不从心了。所以,唯有善借者,才能从平凡走向卓越,从贫穷走向富贵,从卑微走向伟大。

②丹尼尔•洛维洛是美国有名的亿万富翁。其实,他孤身奋斗拼搏到了近40岁的时候还是个穷人,成为船主的梦想还是镜花水月,前途一片暗淡。然而,有一天他突然来了灵感:何不借银行的钱筑自己的梦呢?当时正有一艘旧货船出售,他成功地说服了一家银行,以这艘旧货船作抵押贷款,买下后将之改为油轮包租出去。随后,他又到银行借到另一笔贷款,买了第二艘货船,将之改成油轮出租。几年之后,他靠“借”拥有了自己的船队;也是靠这个“借”字,他获得了滚雪球式的发展,最终登上了世界船王的宝座。丹尼尔以“借”来成就自己梦想的智慧,连奥纳西斯和尼亚斯这两位大名鼎鼎的希腊船王也自叹不如。

③其实,借的艺术和智慧,在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度里,可谓花开烂漫,果实累累。先秦时期的荀子就写道:“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假”的意思便是“借”。纵观世界,我们可以看到,凡是能取得天下者,莫不是善借之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应该是刘邦。一个白手起家的亭长,最终登上了皇位,之后他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夫运筹策帷恨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刘邦正是借助这三人超凡卓绝的智慧,最终取得了天下,“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试想:仅靠刘邦一人之力,他是项羽的对手吗?而此三子虽为人中豪杰,但若不借助刘邦宏伟远大的理想抱负、宽广如海的气度胸怀和高妙超逸的用人智慧,那么,在中国的历史上也很难成就自己的宏业伟绩。

④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借薛宝钗之口说:“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人生在世,谁不渴望像丹尼尔那样成就自己的梦想?谁不渴望像刘邦那样铸就辉煌的人生?成功的港湾是美丽的,也是人人向往的。你要善于借助外在的力量,让自己理想的航船到达成功的彼岸。庄子有言:“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意思是说,大鹏鸟往南方的大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乘着六月的风离开了北海。因此,不管你是“借鸡生蛋”,还是“借风腾云”;也不管你是“借水行舟”,还是“借力打力”;更不管你是“猛虎借山”,还是“蚊龙借海”,只要你借得巧妙,借得聪明,自然就能借来人生事业的风生水起,借来平生抱负的宏图大展。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6年第6期,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②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第④段中画线的两个问句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4.请为本文中心论点再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5.“借”是大学问。结合选文及下列材料,说说你对“善借”二字的理解。

(材料一)张先生急于用钱,向地下钱庄借了高利贷,结果落入对方陷牌,差点就家破人亡。

(材料二)某企业照搬国外营销模式,意在大展宏图,却因人员素质、市场环境等方面 的问题而卡壳,不仅没有获得预期效益,反而造成巨大浪费

 

1. 善借者赢天下 2. 举例论证,举美国亿万富翁丹尼尔•洛维格从银行借贷成就自己事业的例子,具体论证“善借者赢天下”的中心论点,具有说服力。 3. 不能。画线句先说丹尼尔因善借成就自己的梦想,后说刘邦因善借铸就辉煌的人生,与第②③段的顺序一致,它们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所以不能调换顺序。 4. 示例:项羽刚愎自用,骄傲自大,不善于借助范增的谋略,被刘邦击败,落得“四面楚歌,自刎乌江”的悲剧下场;刘备三顾茅庐,任用诸葛亮联吴伐魏,才有三国鼎立之势;周杰伦因为有方文山为他写歌,他的音乐事业才得以迅速发展,而方文山也因为有周杰伦这样出色的歌手演唱自己写的歌曲,他的创作事业才能如日中天。(正、反面事例均可) 5. 示例:从文章来看,“善借”就要积极借助外物和他人的力量,并让他们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从材料来看,“善借”应当知道,有的东西不能借,如高利贷;有些东西要借得巧妙,借得聪明,不能不顾实际情况而照搬。 【解析】 1.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需要正确辨别论证方法,然后根据各种论证方法的答题格式,具体分析,进行解答。第②段主要举了美国亿万富翁丹尼尔•洛维洛从银行借贷成就自己事业的例子,可以看出用的是举例论证的方法,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论点。 2.此题考查了语言的逻辑顺序。因为本文先后举了丹尼尔因善借成就自己的梦想(第二段),刘邦因善借铸就辉煌的人生(第三段)的例子,这两个句子与它们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所以不能调换顺序。 3.本题考查的是补充论据的能力。补充论据需要明确需要论证的观点,然后根据自己平时的积累,选择合适的事例,即可解答。要注意举例语言通顺,论据具体,表述明白。比如我们可举项羽因不善于“借”而最终失败的例子。 4.此题考查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深入理解分析。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谈“善借”二字的理解,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同时也要联系材料,不能顾此失彼,这一点要注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小题。

两会与传统文化

(两会镜头)

3月8日晚,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名为“先人与我们同行”的感悟国学经典大型交响咏诵会上,《易之歌》《道法自然》《万世师表》《美哉!诗经》……一篇篇由名家咏诵、交响乐伴奏的作品,让人不由得被传统经典的魅力和风范所折服。

中华经典,“望之俨然,即之也温”。此前,电视栏目《中国诗词大会》、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以“现象级”的姿态,点燃了国人拥抱传统经典的热情,也让传统经典真正落地,变得可触可感、亲切可人。

3月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的民进、农工党、九三学社委员时指出,我国广大知识分子是社会的精英、国家的栋梁、人民的骄傲,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重道义、勇担当。

(摘自2017年3月10日《光明日报》)

(部长通道)

3月3日下午,列席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的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经过“部长通道”时,面对现场“诗词大会”的喊声,陈宝生微笑作答:“好问题!你刚才提的问题,和我最近关心的兴奋点对接了。”他还当场吟诵了两首唐诗。

陈宝生称,传统文化进校园,一要覆盖从小学到大学的各个时段,这是“固本工程”;二要融汇到教材体系里,这是“铸人工程”,三要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是“中国人打底色的工程”。

陈宝生强调,传统文化进校园要做四件事:一是加强教材体系建设,针对各学段特点选择合适内容进入教科书;二是在涉及规律、方法论等技术层面,选择适当教材内容,比如国画、书法、中医药、武术、太极等传统文化;三是加强研究阐释及现代性、创新性转换,为学科建设加强培养人才;四是还要推进国际传播,传统文化不仅进校园还要出国境,讲好中国故事。

(摘自2017年3月4日《澎湃新闻》)

(代表建言)

今年春节期间,以古诗词为主题的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走红,很多人的朋友圈被诗词曲赋刷屏。来自上海复旦附中高一女生武亦姝,“飞花令”的出口成章,更是让很多人惊呼这位00后美少女“满足了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那么,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在年轻一代身上传承呢?两会期间,不少上海代表建议要重视孩子的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并呼吁大力促进传统教育进课堂。

(摘自2017年3月12日东方网)

王本朝认为,在传播知识的过程中,知识分子要“双肩挑”,既要传播传统文化,也要传播现代文化,而且要努力让传统文化成为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传承传统文化的方式势在必行。利用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是必然趋势。网络媒体、电视节目、动漫、广告等都是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

(摘自2017年3月10日《光明日报》)

冯骥才指出:“文化不只是知识,学习文化的最好方式是体验。要不断地用新方式、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激起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这个过程一定是潜移默化的、渐进的。文化的事情要慢慢做,要踏实做。”

(摘自2017年3月10日《光明日报》)

“全社会有必要重视起来,让学校、老师、家长和学生正确认识素质教育到底是什么,素质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只有在思想上纠正了某些认识偏差,才能真正上好传统教育这一课。”范小青说。

(摘自2017年3月10日《光明日报》)

1.概括(两会镜头)的主要内容。

2.根据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些媒体优秀节目的推出,正唤醒国人传播传统文化的热情。

B. 我国当代的知识分子更有浓厚的家国情怀。

C. 传统文化进了校园,就是实现了素质教育。

D. 只有传统文化进课堂,才能增加孩子的传统文化知识。

3.阅读上述材料,谈谈怎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传统文化进校园?(至少答出两点)

4.以上材料中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任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5.对于两会代表有关“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呼声你持怎样的看法?说说你的理由。

 

查看答案

古诗文阅读。

(甲)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选自《扁鹊见蔡桓公》)

(乙)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节选自《愚公移山》)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立有间

(2)臣是以无

(3)年九十

(4)山北之塞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3.用“/”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各划一处)

(1)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2)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4.下列选项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君之病在肠胃

A.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B. 跳往助之

C. 桓侯故使人问之

D.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5.对以上选文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甲)文以时间为序,以蔡桓公病情的发展为线索,通过扁鹊“四见”的情形,记叙蔡桓公因讳疾忌医最终致死的故事。

B. (甲)文刻画了蔡桓公顽固不化、掩饰错误、不愿改正错误的形象。

C. (乙)文愚公之妻“献疑”,可看出她是反对愚公移山的。

D. (乙)文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可见愚公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

6.蔡桓公的病开始并不严重,后来却变得无法医治,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查看答案

综合实践。

“为你读诗”是一个公众网络艺术平台,它用诗歌吟读的方式表达情感,希望通过海内外各领域知名人士参与读诗,让大众尤其是青年人,与诗歌结缘。

(1)下面对这幅书法作品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运用隶书字体,字形宽扁,一波三折。

B.运用楷书字体,字字端庄,方正典雅。

C.运用行楷字体,意态生动,变化自然。

D.运用草书字体,结构简省,笔画连绵。

(2)你想在“为你读诗”平台为亲友(或自己)读一首诗。请给主编写一封邮件说明你的想法。(80字左右)

(3)你想在“为你读诗”平台推荐一首最打动你的诗歌,你会选择哪个诗人的哪首诗歌?请结合其中的诗句,阐明你推荐的理由。

 

查看答案

他是A     、杨益言合写的《红岩》中隐藏最深的共产党员,B     忍辱负重,装疯卖傻,利用特务对他放松戒备,经常叫他出去挑菜的机会,将狱中的情报送出去。最后越狱带领解放军前来营救狱中的同志。

A是指合写《红岩》的另一个作者____________;B 是指作品中的____________ (人名)。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填空。

(1)征蓬出汉塞,_________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

(2)_________________,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3)人有悲欢离合,_____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4)晏殊在《浣溪沙》一词中表达对春光逝去的惋惜、怅惘之情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似曾相识燕归来。

(5)亲近传统文化,探寻精神家园。让我们走近李商隐,去感受“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无题》)的执着与奉献;让我们走近王安石,去学习“___________,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的坚毅与无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