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吾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吾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选自课文《卖油翁》)

[乙] 南方多没人①,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夫没者岂苟然②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选自苏轼《苏东坡集》)

(注释)①没人:能潜水的人。②苟然:随便的样子。文中指轻易就学会。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词。

(1)有卖油翁担而立______________    (2)康肃忿然_____________

(3)七岁而能_____________         (4)北方之学没者也____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公亦此自矜   吾酌油知之    B. 有卖油翁释担立   人不知不愠

C. 陋室   非木杮    D. 凡不学而务求其道   温而知新

3.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用“,”在句中标出,限标两处。

生 不 识 水 则 虽 壮 见 舟 而 畏 之。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____________________

(2) 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简要概括[甲][乙]两文说明的一个相同道理是什么?

 

1.放下气愤的样子趟水(徒步)过河都 2.A 3.生 不 识 水, 则 虽 壮 ,见 舟 而 畏 之。 4.(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箭,只是对此微微点头(略微表示赞许)。潜水的人难道随随便便就学会了吗(或:潜水的技术,怎么是轻易就能掌握的呢)?他们必定是掌握了游水的道理(规律)。 5.熟能生巧,要想学会一项技能,就得长久训练,不断实践。(意对即可) 【解析】甲文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作者:欧阳修 年代:北宋 乙文选自:《苏东坡集》 作者:苏轼 年代:北宋 甲文译文: 康肃公陈尧咨善于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乙文译文: 南方有很多能潜水的人,天天与水为伴,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在水面,十五岁就能潜水了。他们潜水的技术,怎么是随随便便就能掌握的呢?一定是对水的活动规律有所领悟的。天天与水为伴,十五岁就学会了潜水的方法。生来不识水性,那么即使到了壮年,见到了船就害怕它。所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的潜水的人询问来求得他们能潜入水里的技术,按照他们说的(技术)到河里试验(它),没有不淹死的。所以凡是不老老实实地刻苦学习而专门强求道的,都是像北方学潜水一类的人。 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释:放下。 2.本题考查文言文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词。解答时,首先要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得出正确选项为A项,意思都是“凭、靠”。其他各项的意思分别为:B:表修饰/表转折。C:动词,表判断/代词,这。D:因此/旧的知识。 3.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可以根据句意来划分,句意为:生来不识水性,那么即使到了壮年,见到了船就害怕它。 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重点词语:颔:点头。岂:难道。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杜甫诗《望岳》,回答问题。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尾联写出了泰山怎样的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由仰视到俯视。

B. 本诗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气势磅礴。

C. 本诗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的情怀,可谓形神兼备。

D. 本诗语言精炼传神,如“钟”“割”,充分体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文化综艺类节目是有天然使命感的,它一开始就被人们寄予了文化变革和传承的希望。目前看来,《朗读者》做得还不错。不少人把《朗读者》喻为传播文化的一股清流,以此肯定该节目   甲   (A.创办  B.举办)的意义。

《朗读者》的mèi(   )力并不仅仅在于朗读本身,每位嘉宾在朗读之前分享的个人故事,同样很精彩,很吸引人,有深刻的内涵和动人的情感。无论是演员徐静蕾讲她奶奶疼她爱她的平凡故事,还是96岁高龄翻译家许渊冲讲他年轻时为追求女孩翻译过才女林徽因的诗《别丢掉》的“独家趣闻”等,均以真挚的情感征服了观众,也带给了观众无限的思考。而作为著名作家和茅盾文学奖得主,曾经叛逆的麦家,如今面对叛逆的儿子,选择了理解和宽容。麦家在《朗读者》节目中畅谈他与儿子之间的矛盾,分歧,隔乃至冲突,与观众分享他对儿子的教育心得以及与儿子之间的相处之道,令人   乙   (A.感伤  B.感慨)。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mèi_______力       隔______

(2)文段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______

A. 很精彩,很吸引人         B. 《别丢掉》

C. “独家趣闻”             D. 矛盾,分歧,隔阂乃至冲突

(3)在文中甲、乙两处横线上选择括号中符合语境的词语填空(填序号字母)。

甲:_______          乙:_______

(4)文段中画线的句子有一处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_________________,寒光照铁衣 。(《木兰诗》)

(2)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木兰诗》)

(3)斯是陋室,________________。  (刘禹锡《陋室铭》)

(4)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_____________。  (刘禹锡《陋室铭》)

(5)予独爱莲之_____________________,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爱莲说》)

(6)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_____。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7) 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

(8) ______________________,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牧《泊秦淮)》)

(9)生活中总有挫折和困难,但只要你坚持不懈,就可能会发现一个扭转局面的契机。这正如《游山西村》中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人们常说:“教师如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这种奉献精神,使我们想起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作文

有相聚,就有离别,人生的百转千回中,一直布满了一个又一个车站。站台是终点,也是起点。今天是昨天的终点,也是明天的起点。中考是初中的终点,也是下一段学习路的起点。在每一个停留的站台上一定有让你心动的故事,也会有难忘的记忆,或者带给你一生的启迪……请结合自己在生活中的体验、感悟,以“站台”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⑴补充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⑵感情真挚,不得抄袭。⑶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⑷请认真书写。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燃烧的木棉花 

杨春山

①在滇西北的高山峡谷里,从罅隙中穿透过来的风,总是会在不经意间带来远方的热烈气息。而在金沙江、怒江、澜沧江三江并流的地带,木棉花就如一位清逸的隐士,不时把它孤傲的身影投射在江畔的某个地带。 

②一条江的奔流,会让江岸承受无处不在的冲击;而一条江的静滞,会让江畔拥有云蒸霞蔚的江花。在金沙江沿线绽放的木棉花,聚成了一道绝美的风景。挺立在江岸边的木棉花树,不离不弃地依偎着金沙江,用自己的身影,点缀着江水的寂寞。有了木棉花的点缀,金沙江就拥有了明媚的色彩与春光。木棉花的俊逸挺拔和金沙江的激情交织碰撞,滇西北高原停驻在人们的视野里。   ③春会让木棉花隐忍了一年的生机在瞬间绽放,满树的鲜红与艳丽成就了木棉花,成就了它英雄树和木棉树的称谓。一树木棉花,就是一树春天里绽放的火红与希望。有了木棉花娇艳的容颜,滇西北高原就有了亮丽的底色。有了木棉花的陪伴,一路奔行的金沙江就不再感到疲惫。在金沙江的穿行路线图里,始终有木棉花若隐若现的身影。 

④除了金沙江边的干热河谷地带,在滇西北的一个个村庄,木棉花依然有着挺拔不凡的气度。在乡村,一只只在花朵旁驻足的小鸟,一只只在硕大花瓣里穿行的蜜蜂,会让木棉花变得更加生动和温情。五星形的花瓣,紧紧簇拥着蕊的花瓣,让木棉花充满了凝聚的象征意味。选择了乡村的木棉花,把自己的根深深扎进红土地里,用俊俏而大气的容颜,和村庄两相厮守。那些硕大而肥厚的花朵,在喧闹了春光之后,便会被摘下、晒干,成为味蕾上的诱惑。 

⑤有了木棉花,乡村就拥有了另一副容颜。在木棉花的绿荫下纳凉、聊天,或是做些手里的活计,是村人的最爱。爷爷在世时,曾守过生产队的窝棚多年,院里长着一棵高大的木棉花树。每年春天木棉花如期绽放,他会把木棉花摘下,晒干后当作枕芯,或是用来做菜,让我们在儿时便享受到了来自木棉花的诱惑。这缕鲜香,至今让我回味,是我在外打拼的日子里不断的一缕乡愁。 

⑥没有了木棉花,滇西北的金沙江肯定会失去不少美。河湾里的一树木棉花,倒映在河水里,与天空的云彩互相唱和;江岸边的一树木棉花,把笑脸展示在崖畔上,与山林中的飞鸟和鸣;村庄里的一树木棉花,用它的静默付出,温馨农人的朴素生活。给予、奉献、朴实、隐忍,是木棉花的气度,也应该是乡村的气度。 

⑦木棉花始终在提醒着乡村,只有不断地张扬美好,摒弃丑陋,才能获得踏实的幸福生活。木棉花的美,在目光所及之内,也在目光所及之外,当它们的一树花朵开始凋零,褪去了原有的繁华,失去了原有的光泽,它作为美食的历程却才刚刚开始。我们的生命,也应该如木棉花一样,勇敢绽放。 

 ⑧蛰居小城二十多年的时光里,我会在夜晚不时地怀念木棉花。怀念木棉花,其实也是在怀念曾经拥有的乡村生活与气度。那在味蕾上逐渐洇开的淡淡乡愁,那散发出木棉花瓣清香的睡梦,陪伴着我们在人生的路途上不断跋涉、前行。 

⑨被木棉花染红的春天是幸福的.有了木棉花的滇西北是幸福的。我们在外行走时略显踉跄的脚步,和故乡的明媚春光里的木棉花遭遇之后,开始变得坚实,如同我们凝望故乡时的深情目光。

1.第②一④段从形、色方面刻画了木棉花的什么特点?请用文中词语回答。

2.赏析第⑥段中的画线句子。

3.第⑦段中“目光所及之内”和“目光所及之外”的具体内容分别是什么?

4.有人认为文章量后一段作用不大,可以删去;也有认为这一段很重要,不可删去,你认同哪一种观点?请说明具体理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