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题文)下列各句中,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狼藉 锁屑 交卸 喋喋...

(题文)下列各句中,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狼藉      锁屑      交卸         喋喋不休

B. 窸索      叱骂      清谈         俯拾皆是

C. 狞笑      纨绔      暴燥         不知所措

D. 鲁莽      赎罪      褴褛         精兵拣政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C项正确,其他各项书写错误的词语应更正为:A:锁屑——琐屑。B:不能自己——不能自已。D:精兵拣政——精兵简政。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加点词语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huì)炙人口shǔn)息万变相形见zhuó

B. 安然无yànɡ)风diào)雨顺huàn)然一新

C. 稍纵即shì)情)于中文质shān)彬

D. 惨绝人huánhài)人听闻义愤填yīng

 

查看答案

以“再走一步”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⑴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⑵感情真挚,不得抄袭。

⑶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⑷请认真书写。

 

查看答案

课文《童年的朋友》中的外祖母乐观坚毅,引导你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月迹》中的奶奶童心未泯,有生活热情,带领你走进高尚的境地。请简要分析本文中奶奶的形象并写出她对你的启示。(80—1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栀子花,旧庭院

①我很喜欢开白花的灌木类花树,像茉莉、木槿、栀子……开起花来,一朵朵都是心思简静,悠然芬芳。

②童年时,我家有一棵单瓣栀子,大伯家有一棵重瓣栀子,都是姑姑出嫁前栽的。花树长大了,开花了,我和堂姐刚好到了戴花的年龄。

③那时候,每天早晨,母亲已经将带露盛开的栀子花掐回来,就给我梳辫子戴花。我坐在窗台边的椅子上,闻着花香,觉得晨晓潮凉的空气都有殷勤待我的情意。我戴着洁白的栀子花,穿着杏黄色的连衣裙,背着小书包,走在乡村的小路上,觉得整个世界都很美。觉得自己是一只白色的蝴蝶,幻作了人形,来人间游览,处处都有新奇和感动。多少年过去,我一直觉得那一段时光最有人间的美意。

④少年时读过一首古诗: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读过就喜欢得要命。成家后,住公寓楼,住在楼上,养花不易。幸运的是住一楼的邻居家有个庭院,院子里栽有栀子花。我就有福气了,时常傍在阳台边,享受那摇荡蓬勃的花香,领受那饱满甜蜜的情意。后来,又贪心,终于抱回一大盆的栀子花,养在家里,一养多年。养到后来,就像养了一个女儿,一边欢喜一边念念放不下。花开时节,一朵一朵的白蝴蝶落在绿叶里,灿然开放。我们枕着花香入睡,浮游在花香里饮食起居,世事悠然,无哀无忧。

⑤有一年,在北京的一处广场边,看到人卖花,其中就有栀子花。那花枝叶稀疏,花开胆怯,眉目之间甚是楚楚可怜。可能还是气候和水土的原因,养得不够丰润有神采。我彼时离家已有些日子,再见栀子花,如遇流落在此的故人,又感动心酸。身边有一位西北长大的朋友,我问他,知道那是什么花吗?他一脸懵懂茫然。他说他们那边没有栀子花,也没有莲藕,没有菱角……我听了,替他遗憾半天。我一直以为,有家的地方,就有栀子花,有村庄的地方就有栀子花。人总要在水气和花气里长大。

⑥我奶奶年轻时守寡,她自觉是个不幸的人,自此穿衣再不穿艳色,连从前的绣花鞋子也摁进了箱底。但是,却一辈子保持着戴栀子花的习惯。初夏的浓荫下,坐着一位身穿藏青色斜襟褂子的老人,她头发绕在脑后,绕成一个扁圆的髻,髻边斜插一朵栀子花。她颤颤走动在树荫下,一阵一阵的香气软软袭来。戴花的奶奶,有着观音一样的慈悲温和的美。

⑦栀子花,开在南方多雨的庭院里,开在简洁庸常的平民生活里。她多像一个素色的女子,没有遗世独立,也不轻易伤感。她只以一种温婉清美的姿态,将一种小格局的生活撑得格外饱满,撑得别具情味。

1.通读全文,说说南方的栀子花有哪些特点?请从色、味、神等角度加以概括。

(1)色:__________(2)味:__________(3)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文本,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在第④小节引用古诗有什么用意?

(2)“花开时节,一朵一朵的白蝴蝶落在绿叶里,灿然开放。”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该句。

3.细读第⑤小节,分析加点词语“感动”“心酸”的原因。

感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使用网络语言应取舍有度

①互联网让今天的语言使用生态呈现出从未有过的多样性。放眼望去,习用者张口“蓝瘦香菇”、闭口“臣妾做不到”,这边站着傲娇的甄嬛,那边是伤不起的宝宝。成语被重新阐释,诗歌连同诗人被娱乐:杜甫很忙,李白睡得香,屈原躺枪……以上如果说仅是无伤大雅的打趣,类似把“医生”写成“医牲”、用“土肥圆”消解他人外在形象的“新词新语”就另当别论了。

②更有部分网络新词新语或内涵庸俗或带着戾气,部分网络新文体或无病呻吟或虚张声势,皆从网络流入日常生活。其中,网络低俗词语要脱敏,往往借同音或近音字粉墨登场,但不管其形式如何花样翻新,只要一说出口,其读音本身便暴露出低俗内涵。充斥戾气的新词语同样喜欢借同音字遣词造句,但与低俗词语脱敏不同,暴戾词语往往为达到诋毁、攻击目的而选用矮化他人人格的文字。流行新文体多模式单一、雷同,如“咆哮体”“逼转体”,使用者仅通过变换其中某几个字词就构成一段文字,表达内容空泛,给人削足适履之感。

③语言系统其实具有自我净化能力,随着时间推移,会自然通过分层过滤,淘尽渣滓、淬炼真金。虽然如此,当下部分网络语言带来的负面影响仍不可小觑。

④一方面,某些网络新词、新语、新文体对语言自身带来冲击。汉字历史悠久,表形表意,意蕴深厚,只哗众取宠地满足于对文字内涵的消解,如无灵魂无脑筋之美人,华而不实。另一方面,低俗、浮夸的网络语言过于盛行,将在一定程度上拉低流行文化的气质内涵。言为心声,语言反映人的思想境界。一代人有一代人对汉语言文字的理解与再造。只是这种理解和再造的主流,当是对汉语言之美的正面涵养,而不是一味抖机灵式的戏谑恶搞。这一类网络新词新语对中小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尤为明显。未成年人语言鉴别能力尚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健全,但追新求奇、张扬个性心理强盛,所以也是最容易不加理性判断就盲目接受这类新词新语的群体,或将在无意间种下“游戏文字”以及语言传递出来的“游戏生活”的种子。

⑤纵观汉语发展历史,每个时代都有旧质语言要素的消亡,也有新质语言要素的产生,这是语言创新的必经阶段。对其中无伤大雅者,我们尽可以抱着宽容心态和开放眼光对待,对庸俗暴戾、浮夸恶搞者则当有所规范、有所引导。

⑥首先,要加强媒体语言使用规范。媒体肩负传播文化,引导舆论,服务大众等重要责任。在语言使用上,媒体应首先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严格约束自己不使用低俗暴戾词语,同时,在抵制低俗暴戾词语时不失语。其次,要加强学校尤其是中小学语言规范。家庭和学校应充分认识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使用规范语言写作,教育学生远离低俗词语和暴戾表达。

⑦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则需具备主动甄别的意识。说话作文,譬如行路,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文有雅俗之别,俗有高下之分。如何在海量的新生语言质料中趋雅避俗,要求语言使用者要有一双明辨是非的慧眼。同样要注意的是,言之无物,何以文为?主动使用规范语言,避免空泛表达,光有甄别雅俗的眼光还不够,还需要主动到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语言风格多样化,除了“有趣”,更有典雅——既有气质、又有内涵,这是语言建设根本目标。

⑧规范是堵漏洞,引导是疏淤塞,语言文明建设需要双管齐下,疏堵结合,以疏为主,辅以规范。如此,构建一个风清气正、和谐文明的语言生态环境就不远了。

(选自《人民日报》2018.4.6)

1.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②段中加点字“脱敏”的含义。

3.第④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应该如何规范引导那些庸俗暴戾、浮夸恶搞的网络语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