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梨园有灵 蔡雅迪 ①家乡的锣鼓声虽至今兴盛不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梨园有灵

蔡雅迪

①家乡的锣鼓声虽至今兴盛不辍,然重温暌违已久的乡土野腔高甲戏,已是十年之后。

②高甲戏通常就在庙宇、祠堂或野台之上表演,名曰酬神,实则聚集村内男女老幼,共享数日之乐,同饱眼耳口之福也。回忆童年,戏台子就搭在自家门外,开演之时,每以锣鼓聚众。站在窗边就可听见胡琴、单皮鼓、堂鼓、大锣等催场的声音,大有“万灶貔貅戈甲散,千家绮罗管弦鸣”一般承平日久之况味。这些高亢的锣鼓,就这样回旋在红砖古厝高高扬起的燕尾脊上,一路跋扈,直至消散于深夜。

③A.小时,搬着板凳、踩着叮当响的月光就去看戏,实则是凑热闹的。尽管台上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我图的也不过是台下的小摊贩:豆腐脑、炸菜粿、水煎包、煮馄饨,小桌子一排连一排;还有卖荧光棒、拨浪鼓儿、小糖人儿的……那时,伯父常带我买牛肉羹去:一对老夫妇推着铁车子就来了,碗里生粉、醋和姜都放得多,另加入食盐、少许味精、小苏打、碎葱花,配合着一派团团而上、生香活意的热气端上桌,只见透明鲜白的浓汤上是红棕色的挤挤挨挨的牛肉,配上零星的葱绿、碧青的蒜末以及漂浮着的“细若游丝”的姜黄色,煞是好看。用调羹一下一下舀着吃,只觉汤汁稠密咸鲜,牛肉香而不腻。朗朗圆月之下,只一盏昏灯、几粒飞虫、我与伯父一长一幼两道影子偕而缓归。如今,伯父已去,再回想起戏台子下的牛肉羹时总竟能嗅出高草飞虫、昏灯鼓声和当时明月那遥远而鲜活的“味道”来。

④后来,我离乡求学,常年如浮萍飘散在外,身影单薄……此番回乡,仍有几分情怯。

⑤回家的这几日,一连在村南的新台子上演了两场戏,其一便是《武松杀嫂》。胡想间,戏便开演了,那老武将出场,和着节拍,昂然走七步,定住,转头,面向观众,眼睛一瞪,亮相。一连串动作,真干净利落,风度逼人也!B.接着用手一捧胸前长白胡子,周身一震,声如裂帛:“啊呀——”我意外地喜欢这响遏空的腔调!也许是命运的残酷还未曾磨平我骨子里极原始、极狂野的那种凭将一腔热肝脏,烈作三江沸春水的情怀罢。当天的戏服也令人难忘:那青罗袍子就在武松吟唱舞将时飘开来,露出红里子,那玉色裤管里则露出玫瑰紫里子,踢蹬得满台灰尘飞扬,叫人目眩。高甲戏出身草莽而特有的一股大气恢宏、生猛激昂的英雄气就这样扑面而来。这是失落已久的精神吗?我想,是那种义无反顾、石破天惊、怒发冲冠的精神……

⑥经过几场戏的洗礼,那个近乡情更怯的身影突然发现梨园是有灵性的,而这瞬间的感化便使之收获了生活的勇气、宇宙的点津:与家乡梨园——高甲戏有关的一切,台下闹市、台前繁复的祭祀、台上流光溢彩的华服、戏文里的沸腾豪情与缠绵爱意,这些欢悦的细节,饱满的享受、热闹的追逐、情感的表达,实际上都是蓬勃蓊郁的生命热情对虚无的生存困境发出的形上挑战。这种反抗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因为梨园不是未发觉生命的虚无,其实,在它火炽、明朗的色彩里早已经潜伏着“必定散场”的人生暗喻。你看那水袖分明染尽了红尘,数声叹息也掩埋于衣香鬓影中,隔世经年的梦境一再搬上舞台,恨只恨满座衣冠无相忆,有多繁华就有多凋败……也正因为如此,梨园对生命的昂扬积极,就不是肤浅盲目的鸵鸟式乐观和所谓的“正能量”,而是直面虚无后的觉醒:生命不应卑微绝望地生存,而要发现隐藏个体生命背后生生不息、不可摧毁的生存意志,这就是一个小生命本身的伟大和骄傲罢。

⑦于是,故乡梨园就在这样的景况中显示出灵性!

⑧我终于明白,生命即使孤独脆弱,也依然能够孑然一身地承担起一个大宇宙。

(选自《福建日报》2018年5月22日)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②段先声夺人,用锣鼓声引出下文对家乡梨园的描写,生动有趣。

B. 文章第④段在结构上起到了引出下文,使文章从儿时观戏的回忆转到现实的回乡观戏。

C. 文中两次写“我”的“近乡情怯”,强调出“我”在外生活多年,经受许多挫折的脆弱。

D. 本文通过写儿时及长大后观戏的经过,揭示了故乡梨园对生命昂扬积极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梨园的赞美与热爱之情。

2.本文题为“梨园有灵”,为何第③段却花了大量笔墨写儿时买牛肉羹的经历?

3.按照要求品析文中画线的语句。

A小时,搬着板凳、踩着叮当响的月光就去看戏(从加点词的角度)

B接着用手一捧胸前长白胡子,周身一震,声如裂帛:“啊呀——”(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4.通读全文,说说“梨园”的“灵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5.请结合本文及链接材料,谈谈你对“戏曲进校园”的看法。

材料一:教育部在2016年就提出了“大力推进高雅艺术、传统戏曲进校园”的倡导,2017年8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联合发布《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指出:“应加强戏曲通识普识教育,到2020年戏曲进校园基本实现全覆盖。”

材料二:中国的戏曲如果灭亡了,中国传统文化也就灭亡了一半或三分之一;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传统文化(其中必然包括独立的民族精神),这个民族也就失去了它独立存在的精神基础。

——文化学者冯其庸

 

1.C 2.从内容上说,儿时买的牛肉羹,是戏台下的闹市买的牛肉羹,在儿时的我的眼中,这是故乡梨园之“灵”的一部分,以此衬托出我对故乡梨园的美好感受;从结构上说,正是这份美好引出了下文的我回乡再观梨园的内容。 3.A“叮当”是拟声词,表现声音的清脆动听,在文中形容月光下戏曲开场前的热闹,更是从以听觉来形容视觉,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儿时的“我”去观戏时的欢悦和急切心情。 B比喻,把演员唱戏的腔调比作布帛撕裂的声音,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声音的穿透力和感染力强,表达了“我”对这唱戏腔调的喜欢与赞赏。 4.“梨园”的“灵性”表现在:(1)童年记忆中那遥远而鲜活的“味道”,观戏中的美食,是一种美好的灵性;(2)台上流光溢彩的华服、戏文里的沸腾豪情与缠绵爱意,是一种生猛激昂的灵性;(3)梨园自身直面虚无后的觉醒,对生命的积极昂扬,更是一种灵性。 5.示例:我认为“戏曲进校园”的举措很好。从文中可以看出,家乡的梨园戏出身草莽却特有一股大气恢宏、生猛激昂的英雄气,它富有灵性,让“我”明白了小生命的伟大与骄傲。戏曲对于孩子的成长有很好的引导作用;从材料可以看出,戏曲是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是我们民族独立存在的精神基础,国家也发布法令倡导“戏曲进校园”,孩子也应该有所学习。戏曲进学校,能形成良好的氛围,让孩子好好学习。所以,“戏曲进学校”的举措好。 【解析】 1.试题分析:C项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属于过度解读,文中没有选项所讲的这个的意思。 2.试题分析:考查文中重要情节的作用。首先要读懂第③段的大意。此段写的是儿时买牛肉羹的经历。然后再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谈作用。内容上:儿时戏台下的闹市买的牛肉羹,衬托出我对故乡梨园的美好感受。结构上:为下文写我回乡再观梨园的内容做铺垫。这样分点来答,既使答案内容层次清晰,又使答案内容完整无缺。 3.试题分析:赏析文句。此题比较容易,因为题干已经给出了分析方向,即分别从品味词语的角度和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作答。“叮当响”是拟声词,表现声音的清脆动听,表现出儿时的“我”去观戏时的欢悦和急切心情。“声如裂帛”运用的是比喻手法。答题时首先要点明描写人物的手法,然后在文中找到语句的位置,结合上下文情节内容,体会语句所表现的演员声音的穿透力和感染力及“我”的情感活动。 4.试题分析:考查对文中重要信息的提取。通读全文,整体把握,然后根据提干要求提取关键句分析作答即可。如可分析第3段“再回想起戏台子下的牛肉羹时总竟能嗅出高草飞虫、昏灯鼓声和当时明月那遥远而鲜活的‘味道’来”,第6段“台下闹市、台前繁复的祭祀、台上流光溢彩的华服、戏文里的沸腾豪情与缠绵爱意”,“梨园对生命的昂扬积极,就不是肤浅盲目的鸵鸟式乐观和所谓的正能量,而是直面虚无后的觉醒:生命不应卑微绝望地生存,而要发现隐藏个体生命背后生生不息、不可摧毁的生存意志”等句即可得出答案。 5.试题分析:考查对文本对材料的个性化解读。在解读时要能从文中与材料中提取关键性的信息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观点要明确,理由要有根有据,真实可靠。观点一般是“戏曲进校园”的举措很好。可根据原文中的观点和材料二的内容谈依据。也可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乙)世之人有喜作肥字者,正如厚皮馒头,食之未必不佳,而视其为状,已可知其俗物。字法中绝将五十年,近日稍稍知以字书为贵,而追踪前贤者未有三四人。古之人岂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然后世不推此,但务于书,不知前日工书者随纸与墨泯弃者,不可胜数也。使颜公书虽不佳,后世见者未必不宝也。杨凝式以直言谏其父,其节见于艰危。李建中清慎温雅,爱其书者兼取其为人也。岂有其实,然后存之久耶?非自古贤哲必能书也,惟贤者能存尔,其余泯泯不复见尔。

(选自《书学集成汉宋卷》,有删节)

(注释)①颜公:颜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名臣,杰出的书法家。②杨凝式:(873年—954年),字景度,号虚白,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唐末五代时期宰相、书法家,门下侍郎杨涉之子。③李建中:(945年—1013年),字得中,自号岩夫民伯,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北宋书法家。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伛偻提携__________   (2)太守之其乐__________

(3)务于书__________   (4)其节于艰危__________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之人岂/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

B. 古之人/岂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

C. 古之/人岂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

D. 古之人/岂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2)非自古贤哲必能书也,惟贤者能存尔

4.欧阳修的“为人”之道,既体现在为官之时,又体现于书法之论中,请根据甲乙文的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确的一项是(          )

A. “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做诗题写当时战事。李贺与李白、李商隐合称为“唐代三李”。

B. “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压”字把敌军来势凶猛,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C.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先后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烈的战地气氛。

D. 这首诗“黑”“金”“紫”“红”等色彩浓丽的词语表现紧张悲壮的战斗场面,构思新奇,想象丰富。

2.请简要分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在全诗的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情浓粽飘香,又到端午时。苇叶、艾草、菖蒲、香囊、粽子、黄酒、龙舟、①(    )罗江……这些不仅其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更是端午时令关键词。端午文化尤以对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缅怀为甚,每年都寄托着黎民大众的绵绵相思。作为政治家,他忠诚地辅佐楚怀王,力图改革,实施“美政”,即便是屡遭贵族排挤毁②bàng(    )、多次被流放,“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同时,屈原又能深刻地(甲)(A.体恤 B.考察)民情,身处逆境,还念念不忘劳苦大众,“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样一位忠君爱民的贤臣,终以特殊的方式辞别人间,但却留下了(乙)(A.至关重要 B.弥足珍贵)的爱国思想,他的报国壮志,他的强国梦想,留给后世无尽的敬仰和崇拜。他的故事也向人们证实了一个道理,爱国者必然为国人所爱,并为千古传颂。

——节选自蔡恩泽《用深厚传统文化涵养民族未来》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    )    ②(    )

(2)从文中(甲)(乙)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只填序号。

(甲)                 (乙)            

(3)文中画线句有一处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查看答案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子规”指布谷鸟,“鸿鹄”指天鹅;一人一马为一骑,一车四马为一乘。

B. 有人用鲁迅的两部小说集嵌入了悼念他的挽联中,上联:译著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野草;下联: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C. 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白居易字“乐天”,“刘二十八使君”是刘禹锡。

D.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是指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和俄国的契诃夫。

 

查看答案

请根据提示填写相应的古诗文。

(1)乡书何处达?__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2)__________,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3)纷纷暮雪下辕门,______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俗子胸襟谁识我?__________。(秋瑾《满江红》)

(5)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6)__________,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张岱《湖心亭看雪》)

(7)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论证了国家常常会灭亡的原因。

(8)山居茅屋,大漠边关,幽深庭院,多少思念在流淌。一场夜雨,飘在李商隐的窗前,唤起他与亲友重逢的希冀:“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一杯烈酒,斟于范仲淹的案前,引发他思家与报国的矛盾:“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____”(《渔家傲》);一弯残月,悬挂于李后主独自登上的西楼前,烘托出他愁情的浓重:“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离愁”(《相见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