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⑴“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⑵“人家说了...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⑴“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⑵“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⑶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闻先生的书桌,零乱不堪,众物腾怨,闻先生心不在焉,抱歉地道一声:“秩序不在我的范围以内。”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⑷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⑸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⑹“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⑺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⑻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⑼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⑽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⑾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⑿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⒀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⒁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⒂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⒃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⒄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⒅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⒆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⒇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 作者选材精当,精于裁剪,有繁有简,如作为“学者的方面”,研究唐诗写得详细,而写作《楚辞校补》和《古典新义》两事就写得比较简略。

B. 文章结构精致严谨,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在“学者的方面”和“革命家的方面”这两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使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C. 本文在叙述中加入不少细节描写来展现闻一多先生的形象,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

D. 本文的语言平实,精炼含蓄,但富于感情和音乐美。

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记叙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革命家两个方面的主要事迹,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B. 作为学者的闻一多是“说”了就“做”,作为民主战士的闻一多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C. 闻一多先生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多年如一日,目的是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

D. 闻一多先生在演讲中“慷慨淋漓”的“你们站出来”这一句话,描绘了他“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的从容姿态,突出闻一多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3.闻一多先生说过“我是做了再说”“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但他又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这前后的说法是否有矛盾?为什么?

 

1.D 2.B 3.不矛盾。前者指他潜心学问,是“做了再说,做了也不一定说”,写出了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后者指他作为革命者方面的表现,他敢于为人民讲话,对敌人无所畏惧,这体现了他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和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他的“说”和“做”相互贯通,正是他言行一致的高度体现。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以及写作手法、语言特色的分析能力,需要整体感知全文,把握文章结构,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D项的表述不准确,文章的语言特点是生动形象,不是“平实,精炼含蓄”,故选D。 2.解答“理解和分析”此类题的方法步骤是:先弄清全文的内容;再读懂各自然段的内容,在正确理解句与句、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区别主次;最后用明确、完整、简要的语句表述。B项有误,作为学者的闻一多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作为民主战士的闻一多是“说”了就“做”。 3.此题考查了对关键句子的理解与感悟,需要结合上下文的内容来分析。这前后的说法不矛盾,前者指他做学问时不说,不自夸,体现了他勤奋踏实的精神;后者指他作为革命者方面的表现,宣传革命真理,当然要说。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为人大须学问

唐太宗谓房玄龄曰:“为人大须学问。朕向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比来四海安静,身处殿堂,不能自执书卷,使人读而听之。君臣父子,政教之道,共在书内。古人云不学业墙面莅事惟烦。不徒言也。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

(注释)①群凶:指当时各地动乱。②君臣父子:指君臣父子之间的相处原则。③墙面:面对墙壁(一无所知)。④莅事惟烦:处理事情只会麻烦。⑤不徒言:不只是虚言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朕向群凶未定/博士邪    B. 为人须学问/兄何见事之晚乎

C. 比来四海静/能辨我是雄雌    D. 躬亲事/万里赴

2.请用3条“/”为下面句子断句。

古   人   云   不   学   业   墙   面   莅   事   惟   烦 。

3.请谈谈太宗的一番话给你什么启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卖油翁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 ,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 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陈康肃公

(2)康肃忿然

(3)笑而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2)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3.下列对文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第一句话简明扼要地介绍了陈尧咨的出众才能和狂傲的个性。

B. “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这两句责问显然与卖油翁的态度有关,是卖油翁的态度激怒了陈尧咨。

C. 本文着重写陈尧咨的射箭,然后由此引出射箭和酌油都可以由于手熟达到高超的技艺,繁简得当,突出文章的重点。

D. 卖油翁不仅练就一手倒油的好功夫,还会讲道理。他用一个小绝活“酌油之技”作为例子,进行巧妙类比,一句深入浅出的话便让心高气傲的陈尧咨怒气顿消,心悦诚服。

 

查看答案

揣摩句式特点,仿照例句填写,使其成为排比句。

大海就像一位诗人,把满腔的激情挥洒成一朵朵浪花,大海就像___________,把___________;大海就像___________,把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病句修改错误的一项是(      )

A. 执法人员近日加大了对上市蔬菜抽样检测,以防止不合格农产品出现在百姓的餐桌上,确保舌尖上的安全。(在“抽样检测”后加上“的力度”)

B. 第一个登上万国邮政联盟讲台的乡村女邮递员——云南省藏族邮递员尼玛拉木的感人事迹,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删掉“的感人事迹”)

C. 央视《朗读者》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是因为其节目形式新颖、文化内涵丰富的缘故。(删掉“因为”或“的缘故”)

D. 这些深受学生喜爱的活动,使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得到了增强和培养。(删掉“使”)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诘问之下,他终于说出了事情的原委。

B. 清晨,在林间小路漫步,一阵阵清脆的鸟鸣声,使我的心情更加轻松愉快。

C. 林则徐禁烟销烟的壮举家喻户晓,但他在治理水患、兴修水利方面的功绩长期以来却鲜为人知。

D. 林校长在建言献策交流会上的开场白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出来许多提高办学质量的好建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