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句子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 这些诗歌,读起来悲愤激越,慷慨淋漓,充满乐观...

下列句子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 这些诗歌,读起来悲愤激越,慷慨淋漓,充满乐观向上的力量。

B. 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诲人不倦

C. 美英法空袭叙利亚的行为令其他国家义愤填膺

D. 他嘴上虽然没有说不对,心里却不以为意。

 

D 【解析】试题分析:D成语使用错误。“不以为然”指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之意);“不以为意”指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所以应改为“不以为然”。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B. “我的朋友啊,”他说:“我——我——”

C. 《黄河颂》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D. 叙利亚的孩子在废墟中唱着:“在战火和摧毁中,我们的伤口很深”。

 

查看答案

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用正楷依次写出相应的汉字。

凤城河畔,碧波荡漾,戏韵yōu 然;李中公园水杉参天,万鸟翔集,倒影bān lán ;靖江岳庙雕像如生,fēn围肃穆,气势恢宏。正是旅游好时节,凤城泰州欢迎您。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文。

材料一:孤独了300年的清代大诗人袁枚的《苔》,被乡村教师梁俊和来自贵州山里的孩子们用天籁之声动情演绎一夜爆红,“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诗词对生命的礼赞也让网友感动。网友评论称“平凡而卓越才是生活的根本,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平凡人,就和潮湿角落的青苔一样,那么不起眼,但是被显微镜放大以后,你会发现苔也会和一朵花一样,很美,也会如牡丹一样开放,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散发着自己的光芒。非凡的牡丹毕竟只是少数,它们在变成牡丹之前,也一样追求着平凡与卓越,这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本真。”

材料二:网易娱乐2月24日报道,最近,一首只有20个字的小诗《苔》一夜之间刷屏。这首孤独了300年的小诗因为《经典咏流传》里的一段演绎被唤醒,仅3天,微信端与《苔》有关的阅读量就超3000万,成为春节期间朋友圈最热话题。

材料三:乡村教师王峰表示,“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其实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能够体会到,虽然乡村的教学资源相对大城市而言相对落后,但是孩子们学习劲头很足,等开学的时候会把这首诗歌分享给学生们,告诉他们,每个人的梦想都不渺小,只要肯努力,照样可以像牡丹一样盛开。

要求:①根据材料内容,自选角度,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②不少于600字。③有真情实感,力求有创意,不得套作、抄袭。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⑤书写要规范,卷面要整洁,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查看答案

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

(一)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敦颐《爱莲说》)

(二)任君治园于荆溪之上,遍植以竹,不植他木。竹间作一小楼,暇则与客吟啸其中。而间谓余曰:“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独此取诸土之所有……因自谓竹溪主人。”余以谓君岂真不能与有力者争,而漫然①取诸其土之所有者,无乃独有所深好于竹,而不欲以告人欤?昔人论竹,以为绝无声色臭味②可好,故其巧怪不如石,其妖艳绰约不如花,孑孑然有似乎偃蹇③孤特之士,不可以谐于俗。是以自古以来,知好竹者绝少

(注释)①漫然:随便的样子。②臭(xiù)味:气味。③偃蹇:高傲的样子。

(节选自明·唐顺之《竹溪记》)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A清涟而不妖   

B亭亭净     

C陶后有闻       

D则与客吟啸其中

2.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予谓菊,花之隐逸    B. 项庄拔剑舞

C. 余以谓君岂真不能与有力    D. 似与游相乐

3.(1)用“/”给选文(二)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断一处)

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独此取诸土之所有

(2)翻译选文(二)画波浪线的句子。

是以自古以来,知好竹者绝少。

4.选文(一)和选文(二)的作者在志趣上有何共同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议论文,完成小题            

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

梁衡

①语文学习的方法固然很多,但我以为最基本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之一就是背书。

②一切知识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语文学习更是如此。要达到一般的阅读、书写水平,你总得记住几千个汉字;要进一步使文字自然、流畅、华丽、优美,你就得记住许多精词妙句;如要再进一步使文章严谨、生动、清晰、新奇,你就得记住许多体式、结构……

③当然,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便于记忆,所以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时要尽量讲清字、词、文章的含义。但遗憾的是人脑的生理规律正好相反,年轻时长于记忆,稍长时长于理解,如果一切等理解之后再记便会“失之东隅”。因此有必要少时先背诵记忆一些优秀诗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我国古代的幼儿语文教学多用此法,现在国外教育也很注意这点。苏联在小学低年级教材中就加进普希金的诗歌,让学生背诵。这种知识的积累方法,好比先贮存上许多干柴,以后一有火种,自然会着。前不久,我在娘子关看瀑布,那飞泉后的半壁山上长满青苔葛藤,密密麻麻,随风摆动。我观察良久,总难对眼前景物加以描绘。猛然想起柳宗元《小石潭记》里“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描写何其传神!当初对柳文只是记住了,理解的并不深,现在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印证,便立即融会贯通。这有点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但是假如牛事先不吃进草去,它闲时卧在树下,就是把自己的胃囊全翻出来,也是不会反刍出新养分的。

④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文章之“炊”,就是从字、词、句之“米”组成的。要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生动,便要有足够的后备词句来供选择,这就要记要背。比如那鸟的动作吧,小时作文只须一个“飞”字,就全部解决。后来背的诗多了,脑子里记下许多:燕剪春风、鹰击长空、雁横烟渚、莺穿柳浪等,亦后再遇到这种情况,那笔握在手里,却晃来晃去,半晌落不下去,好像笔干得流不出墨一样,其实是脑子里干得想不出恰当的词。这时就更恨当初记得少。

⑤强调背和记,决不是限制创造,文学是继承性很强的,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名句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作。宋词人秦观的“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就是从隋炀帝杨广“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的诗中化来……高明的文章在熟读前人文章的基础上,不但能向前人借词、借句,还能借气、借势,翻出新意……

1.文章是从哪四个方面论述中心论点的?请概括。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第④段以一句名人名言引出观点,然后进行论证。

B. 文中第③段画横线句子运用比喻,生动地阐明了“只有理解了才便于记忆”的观点,通俗易懂,便于理解。

C. 文中第③段画波浪线句子中“火种”指“记住的东西”。

D. “燕剪春风、鹰击长空、雁横烟渚、莺穿柳浪”表示鸟飞的意思。

3.从作者的观点出发,你认为语文学习在多背的同时还应注意哪些问题?(30字左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